羅海巖
最近網上有個著名帖子“領導人是怎么煉成的”,用動畫形式介紹中國領導人產生的途徑:他們都經過了多個地區和領域的漫長歷練,經過急難險重的考驗,通過層層考核選舉,才從8500多萬黨員中遴選而出,成為國家領導人。比如,十八大產生的七位常委中,工作范圍覆蓋中國大半個版圖,所轄人口和綜合指標都相當于歐洲幾個國家,深諳國情民意。習近平歷經40多年歷練、16次工作調整,如此才使國家發展戰略得以延續提升……
其實,這是當今世界上除了極少幾個世襲性國家以外的一般規律,“條條大道通總統”。但每個領導人產生的途徑又各有不同。最近出版的《溫家寶談教育》一書,雖然主要內容是反映其教育思想和實踐,但他特殊的成長之路頗為引人關注。
領袖人物常表現出超乎凡人的意志,善于將苦難和憂患變成一種意義而不是輕盈地逃避,苦難并不是他們成長的絆腳石,這是他們的特殊經歷和擔負的使命所決定的。祁連山主峰在5000米以上,那是作者每天要去填圖作業的地方。早飯以后,他帶個饅頭上山,餓了就撿些干柴烤烤吃上幾口,下午兩三點鐘返回時,還要背回一包石頭標本。有一次當地的疏勒河水暴漲,作者抱住牦牛脖子,全身浸在水里,險象橫生,幸而脫險……多年后,作者的許多作為,正是與之一脈相承,使人感到其特殊風范的歷史縱深。比如,1998年抗洪搶險時,他曾十三次到抗洪一線指揮,八次到荊州指揮大堤搶險。2008年汶川地震后,連續十多次到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
當太陽放出光明的時候,蔽天的陰云就一掃而空,而陽光和陰云都是自然界的一種調劑。人們并不是贊美磨難,而是欣賞那種在磨難面前不低頭的勇氣和堅忍。走向強國必須要有杰出的領袖或代表人物,這是強國崛起的規律。在作者的總理任期內,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由第6位躍升為第2位,這是國家和人民的榮譽,也是世界舞臺上受人矚目的一臺歷史大戲。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因為領袖人物從來是一面鮮艷的旗幟。汶川地震發生后,作者匆匆趕到北京西郊機場,飛機起飛后,他對身邊的記者說,你們要跟我在那里待幾天……今天下午,我在辦公室突然感到晃動,還以為是血壓高了,但我很快看到了報告,給劉奇葆打電話,他正趕往災區,可一會就打不通了,我想災情一定很嚴重……
新華社攝影記者姚大偉那次跟隨作者赴災區,詳細描述了這樣的場景:下飛機后,作者帶領大家登車向震中出發。路上滿目瘡痍,諸多泥石流和塌方,作者無奈地走下車。此時日暮鄉關,他在地上鋪開地圖,打著手電辨識方向。一陣山風掠過,吹起地圖一角,人們忙拿出幾個礦泉水瓶子壓在地圖上……
在都江堰,深夜時分他仍在主持會議。后來,工作人員找來兩床軍用被子,鋪在面包車上。凌晨一點多,他吃了安眠藥后上車休息。凌晨4點多起床后用濕紙巾擦把臉,又到彌漫著血腥氣的現場看望災民。他的舉動成為凝聚國家意志,煥發人們救災熱情的召喚,無疑也形同執政黨的一塊基石。
在美國,只要出生在本土并生活14年以上、年滿35周歲就可以競選總統,當然要經過頻繁的演講、辯論,讓選民們千挑萬選,實際上也是評比候選人的資質和能力。在英國,要成為首相,先要成為政黨領袖,再領導本黨參加議會選舉,并在650個選區中獲得多數票,贏得議院多數地位,才能戴上首相桂冠。在中國,要想成為一名正部級干部,走向700多萬干部隊伍中占1.4萬分之一的正部級崗位,至少要確保23年履職優秀,不出一點亂子,不被數億的網民所染指,才能實現“高大上”的檔次,這也是中國功夫吧。
經過多年的準備,《溫家寶談教育》終于在深秋時節瓜熟蒂落。封面淡雅精致,裝幀細致柔和,但書中響徹作者鏗鏘的足音。人們看了這本具有多種作用的領導人專著,也是他卸任總理后公開出版的第一本書,可能會發問,為什么他的一些細節總是那么感人?我想,那是因為他首先有著讓人感動的經歷,他對生命和尊嚴都給予了尊重和敬畏。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