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馬艷麗有種女人,總是先美一步
●王晴

她的人生充滿變數,從運動員到中國第一名模,再到服裝設計師、商人,短短十幾年,她完成了事業上的華麗蛻變。而在各種角色的轉換中,她也不斷自我修正,讓人生越來越精彩。
馬艷麗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她的第一個身份是運動員,14歲進入河南省體工隊學習賽艇,開始了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后因腰傷退役。退役之后,馬艷麗一次在上海逛街時,偶然被獵頭發現,進入模特行業。1994年,在首屆上海國際時裝模特大賽上,她從4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大賽的冠軍。在隨后的幾年中,她一直穩坐中國首席名模的頭把交椅。
在外人眼里,那時候的馬艷麗應該很滿足才對,可是,面對模特行業的殘酷競爭和職業本身所帶來的浮華躁動,馬艷麗并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被功利物質所誘惑,而是在慢慢摸索和尋找自己的路。她抽時間學習了服裝設計,并于1998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完成了從模特到設計師的轉型。
她的那一段轉型招來很多人不解,放棄正值輝煌的模特生涯,大家都替她惋惜。但是馬艷麗不這么想,相對于T臺上的光環,她更想自己設計服裝,自己來經營美麗。于是,2003年,她創立了北京馬艷麗高級時裝有限公司(Maryma),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
遺憾的是,剛上市的Maryma不幸趕上了“非典”。“非典”打亂了馬艷麗的所有計劃,服裝發布會被取消,模特表演被取消,世界服裝設計師的亮相完全沒了蹤影,服裝訂貨會根本就排不上議程。原本車馬不息的公司立刻門可羅雀,只剩下幾個保安在門口枯坐,“那還是費了好大的勁才勉強留住的”。看著自己辛苦幾個月的成果一下子付諸流水,馬艷麗第一次覺得,創業真不容易。
幸運的是,那一年,雖然馬艷麗經受了很多的考驗,但是她辛苦創立的公司并沒有倒下。2003年之后,Maryma開始發揮自己的優勢,慢慢成長起來。
走到今天,Maryma經歷了從零售向高端定制的轉型,除了會員定制外,Maryma還給明星的演唱會提供定制服裝,毛阿敏、陳思思的演唱會服裝都是由Maryma提供的。
隨著一步步的成功,人們對她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觀。“名模”迅速被“女強人”替代。“其實我并不喜歡把自己放在女強人的位置上,我心里永遠都住著一個小女孩兒。”馬艷麗說。
她微博上的簽名,是可可·香奈兒的一句話:潮流易逝,風格永存。
“有風格才會有精神。每一個經典時尚者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有著自己強烈的風格,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做了設計師之后,馬艷麗對這種概念更加認同。但想要徹底改變人們觀念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慢慢滲透,長期引導。她做好了這種準備,有股把自己的一輩子奉獻出去的勁兒。
沒辦法,她自小的審美,就注定了這種未來。“小時候,在我的概念里,好的面料才會鎖邊。所以那時候我跟媽媽提要求,我的衣服一定是要鎖邊的,當時就固執地認為,只有鎖邊的才是好東西。”
還是少女的時候,體育隊里同齡姑娘的審美都還停留在五顏六色的階段,她卻眼光獨到,率先引領潮流,買下人生第一條價格不菲的長裙,那是一條黑色百褶裙。“那條裙子對學生來說有點兒貴,當時我很糾結,連跑了四五趟市場,最終還是咬牙買了。”
就是那條黑色長裙,開啟了她追求美的道路。“我始終覺得,一個獨特的風格,對女人來說特別重要。”
她的最終所求,是希望每個人穿衣服,都能達到衣人合一的狀態。“只有你才會穿出這種味道,別人穿味道就變了,要有這種自信才行。所以不要試圖改變我,而是讓我來引導你,讓你變得更美。”
曾有一段時間,馬艷麗的這種堅持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包括她自己的員工。一次,一位很有錢的浙江商人找到馬艷麗,希望成為Maryma高級定制會員,但這位商人有自己的審美,他希望Maryma幫他設計的服裝能符合他的審美。但馬艷麗覺得這位商人的審美觀與Maryma的理念不符,她根據商人的氣質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希望他能接受。
遺憾的是,商人也是一個脾氣很倔的人,結果,這筆生意沒做成,也就意味著一年30萬,甚至更多的會員費沒有了。員工們對此都不理解,可馬艷麗一點兒不覺得可惜。“Maryma是有靈魂的,每一件衣服穿出去代表的都是Maryma的氣質,我寧可失去,也不會改變服裝的定位和品質。”
馬艷麗的倔強讓她損失了一些單子,可她覺得,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忽視了企業發展必須具備的品質,那么,這個錢就掙得不值。所以,她寧可不賺錢,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
如今,回首自己的前半生,馬艷麗有很多感悟。“每一個光鮮人士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但不管怎樣,都要保持一種正能量的心態,這是一個標準的現代獨立女性的品質。”
在她看來,現代女性要具備三獨: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情感獨立。正是這種堅持,使得她在大事情大方向上,有堅持,有取舍。當年做運動員,受了重傷,起初不服,直到醫生給出“宣判”,才恍然覺得傷心,而后絕然離開。后來從T臺轉型,一頭扎進學校進修服裝設計,再后來注冊自己的品牌,全程都是一副不舍不得的氣魄。還有與著名導演郎昆那段有始無終的婚姻,她沒有表現出任何怨婦之態,自己帶著孩子,重新上路,過得風生水起。
她人生的每一步,看似沒有規劃,卻也層層遞進。“運動員生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挑戰。比賽的時候,槍響的一剎那,手都是抖的,那個坎過了之后,所有的場面對你來說都不算什么。所以后來我在模特比賽的時候,比所有人的心理素質都好。之后從T臺進入設計領域,就更知道衣服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覺,這比別的設計師又多了優勢。所以每個階段的變化都是好事,都讓我學到了不同的東西。”
前路且遠,她依然學著在每一次的經歷中慢慢修正自己。這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路走。比如她清楚自己有大女人情懷,那么就不妨柔軟一點兒。“年輕的時候可能有點兒強勢,現在覺得女人畢竟是女人,東方女性的美德還是要有的。”
這個性格直率的女人,歷經波折終于懂得:聰明女人,會用自己性別的特權達到某種目的。這不是貶義,這是經歷給予的智慧。
如此看來,她身上發生的一切,都如此恰當。
(據《都市主婦》《小康·財富》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