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改作風要多幾分『不信任』
☉王厚明

某部黨委在召開黨委議軍會時,當領導問及裝備數質量一些數據來源依據時,業務部門回答“據各單位上報統計而來”,再問有無核實卻底氣不足,遭到領導的嚴厲批評。在領導看來,之所以“據各單位上報統計而來”,是多有坐在辦公室打電話,沒有深入基層一線親知深知去掌握真情實況,盲目輕信基層上報的數據,是典型的作風官僚、工作簡單化的表現。
不由為不輕信上報統計之舉叫好。固然,逐級上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不排除有摻水作假、數據失真的可能,最后作出的決策也會偏離方向,甚至導致嚴重后果。歷史上,“大躍進”運動期間浮夸風盛行,河北徐縣虛報產量,號稱一年收獲糧食12億斤。當時《人民日報》也曾頭版頭條刊載“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的新聞。現實中,2004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速,比各省區市上報的全年GDP匯總數據低3.9個百分點,實際總量差距出現了大約26582億元的統計泡沫。2009年,關于“高干子女占超億元富豪人數91%”的信息和議論在網上廣為流傳,最終證實是虛假信息,最早來自海外某刊物的主觀臆斷。出版界也有無從考證的“全球排名多少位的暢銷書”“全球發行多少冊”的自封,等等。可見,虛假不實的數據,不僅歪曲事實,誤導民眾,也易損人害己,禍國殃民。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個初衷,就是改進作風,求真務實。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黨員干部,應有不輕信的思想作風。工作實踐中,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甘于艱苦細致地洞察發現,只有親知才能深知,也只有深知才能真知。只要條件允許,就要把一線末端作為辦公場所,把走到看到查到作為基本職責,切不可以電話了解、臨時詢問、部屬代勞、聽取匯報等來作為掌握情況的主渠道。
習近平同志指出,講認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態度。不輕信并非不信任,而是一種認真較真,是一種問題見底,是一種責任驅使。當前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信息發布隨意快捷、易生訛傳,數據浩如煙海、難知真假,需要我們多質疑多甄別,上報統計要認真,親身核實要較真,上下之間都需要這樣的監督和負責。在上報統計的基礎上,要堅持走查轉,在一線末端調查研究,在工作現場訪談查問,打破砂鍋問到底地察實情、知細節,還原原始數據。只有這樣,才能不受蒙蔽、心中有數,議事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
【作者系73087部隊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