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好
不要被自己打敗
☉曾和好

·人品官德·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總有信仰需堅守,總有事業需擔當,若要展翅高飛不迷航,倦鳥歸巢無驚擾,就須常存憂患,勤于自省,長于修煉,讓內心真正強大起來,讓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心不靜則生亂。很多階下囚并非學識不高、能力不強,就是因為心亂導致管不住欲望,最終把自己推向身敗名裂的深淵。在嘈雜喧囂的社會之中保持一顆平常之心、一種清靜之氣,既是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幸福平安的必須。
然而在時下,要保持內心的寧靜并不容易。我們面對太多的熱鬧與沖擊、誘惑與抉擇。姑妄言之,比、妒、俗、縱是眼下一些人的典型不良心態。比,就是橫攀豎比,尤其喜歡和少數收入高的行業比,和經商發財的大老板比,甚至和個別“貪官”比,越比越心急,越攀越泄氣。妒,就是嫉妒別人,見人提升就眼紅,見人立功就心跳,見人賺錢就手癢,凡是別人有的他沒有得到,就心緒難平,牢騷滿腹。俗,就是庸俗猥瑣,遇上權勢想巴結,看見名利敢張口,碰到酒色難自控,哪里熱鬧哪里湊。縱,就是自我放縱,別人呼風喚雨,我就頤指氣使;別人投機取巧,我就錢權交易;別人揮金如土,我就公款消費。由此看來,如果一味輕狂張揚、自我膨脹,絕對走不出一路的平坦與順暢,凡事不理智不清醒,必定誤入人生歧途。
保持心靜,重要的是要打好根基,使心靈充實。思想空虛,猶如野渡孤舟隨波逐流;心境無聊,宛若三秋枯葉任風飄蕩。要把自己從不必要的應酬和熱鬧中解脫出來,真正坐下來,多讀點好書,多“踱踱方步”。
保持心靜,貴在堅持,難在經常。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人”。但真正看透了,其實也不難。心亂身累,皆為“名利”二字。心如止水,都是意志和定力的較量。說到底,就是要淡泊名利,凈化私欲,在事業上保持進取心,名利上保持平常心,財色上保持戒備心。
浮躁是一種輕浮失衡的心理狀態和躁動不安的情緒表現。主要表現在:心態上浮泛,這山望著那山高,身在曹營心在漢;學習上浮淺,蜻蜓點水做樣子,裝潢門面不入腦;工作上浮漂,大事小事不屑做,浮皮潦草湊合干;作風上浮華,好大喜功爭彩頭,華而不實表面光;交往上浮滑,拉拉扯扯看來頭,迎來送往結私交;進步上浮躁,盯著位子干工作,掐著時間算提升。凡此種種,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為害不淺,不僅腐蝕精神斗志,而且污染部隊風氣,渙散兵心士氣。
浮躁之氣,并非始自今日。當前之所以愈演愈烈,首先是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常常使人們經受著這樣那樣的誘惑,釋放著這樣那樣的欲望。有的為快速成功神不守舍,有的為一夜暴富著急上火,有的為高官得坐疲于奔命,有的為一舉成名孤注一擲。在紛爭的亂象面前,一些人的心靈如燃燒的薪火,或被狂喜充盈,或被顯赫抬舉,或被焦渴烤熾。
“欲求精金美玉之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之事功,須從薄冰上碾過。”遠離浮躁之氣,要靠組織教育,更在個人修行。我們不能一邊說著不浮躁,其實一直驛動在心。言行不一乃人生修養之大忌,此類人古今都有。只有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人,才能站在人生的最高處。
所謂“敬畏”,詞典的解釋是:又敬重又畏懼。人生在世,既要有所不畏,不畏清貧,不懼艱難,不怕挫折;又要心存敬畏,那就是古人所說的畏法度,畏天理,畏良知。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正好相反。最近閱讀了一本《黨員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警示教育材料》,都是近年來查處的較有影響的高中級領導干部違紀違法的典型案例。他們墮落沉淪的原因教訓殊途同歸,不患德之不崇、唯恐貪之不夥,不患業之不精、唯恐玩之不奢,不患政之不廉、唯恐撈之不夠,為所欲為,百無禁忌。種種行為,不僅脫離了官德的水準,而且屢屢突破做人的底線,更是放大了敬畏缺失之痛。
人生沒有彩排,時時都是直播。面對考驗和誘惑,任何人都嘗試不得,游戲不得。心存敬畏,有所顧忌,人生就如同野馬有韁繩之約束而不會任意飛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縛而不會到處泛濫。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更是可悲的。
要敬畏黨紀國法。黨紀國法是碰不得的“高壓線”,要言有所規、行有所止,不做行空之天馬,不存僥幸之心理,不破壞道義,不冒犯黨紀,不違反法規。
要敬畏手中權力。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為黨增光添彩也能成為牟取私利的工具,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墮落,必須慎之又慎,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要敬畏崗位事業。對崗位事業要有神圣感,有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寢不心安的使命感,按照“三嚴”“三實”要求,努力“做第一等的工作,創第一流的成績”。
要敬畏人民群眾。哪是政績,哪是敗筆,老百姓看得最清楚,評價最公道。要勇于做事、敢于擔當,給后人留財富不留包袱,留經驗不留遺憾,留風范不留罵名。
【作者系海政辦公室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