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變革的闡述

·經典導讀·
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費爾巴哈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著作寫于1886年,最初連載于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刊物《新時代》雜志1886年第4、5期。1888年,經恩格斯修改并加寫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單行本。
《費爾巴哈論》由1888年單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結束語組成,核心思想是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基本內容及其意義。圍繞這一中心,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區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及其意義,比較全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原理,提出了哲學的黨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變革中,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黑格爾哲學作為德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兩面性。他的辯證法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義則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命題的分析,指出黑格爾這一命題既有為普魯士王國專制制度辯護的保守、反動的一面,又潛在地包含著革命性的一面,因為黑格爾認為現實性在事物的發展中表現為必然性,某些事物喪失了必然性也就喪失了現實性從而趨于滅亡。由此人們可以得出結論: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恩格斯還進一步揭示了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即辯證的發展觀,并由此告訴我們,無論人的認識還是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是一個無限的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前進的過程。
恩格斯在總結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發展史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質何者為世界本原的問題。哲學家們依照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為兩大陣營。凡是認為精神是本原的,屬于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標志。如果離開這一標志而在其他意義上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必然會陷入理論上的混亂。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主張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反映存在的是可知論,反之是不可知論。在哲學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都主張可知論,但也有一些哲學家主張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對于不可知論,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進行過批判,卻未能擊中要害。恩格斯列舉了科學史和生產實踐的事實說明: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因為實踐是在認識指導下進行的,如果在實踐中獲得了預期結果,就說明指導實踐的認識是正確的,也就說明客觀事物是可以認識的,從而就徹底駁倒了不可知論。
《費爾巴哈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一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承認社會歷史發展有客觀規律,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根本對立的關鍵所在。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領域里一樣,存在著現實的聯系以及客觀的發展規律。二是指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表面上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個人特別是英雄人物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哲學家得出了英雄創造歷史的錯誤結論。而在恩格斯看來,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也只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有限的作用,而不會起根本作用。在歷史發展中真正起持久的、引導重大歷史變遷作用的是人民群眾、是整個民族和整個階級的行動,他們才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真正體現者。三是闡述了階級斗爭的作用和根源。四是論述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法律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第二性的,而經濟基礎則是第一性的。
這一著作的第一個中譯本是從法文本翻譯過來的。在20世紀30年代曾出版過好幾種中譯本。新中國成立后又重印過多次,并長期被列為黨員干部的必讀書目?!顿M爾巴哈論》闡述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費爾巴哈論》中,恩格斯鮮明地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著解決其他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決定著人們對待客觀世界的基本態度。這一原理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提供了根本依據。在認識路線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唯心主義在認識路線上的集中表現是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其基本特征是主觀與客觀相分割、認識與實踐相脫離。認識路線反映在黨的路線上就是思想路線。主觀主義、教條主義思想路線曾經給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了嚴重損害。我們黨正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徹底劃清了思想路線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形成了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領導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要深刻領會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牢固掌握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存在決定意識等基本觀點,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努力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理論與實際相統一,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始終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把握規律性。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深刻闡明:承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是唯物史觀最根本的觀點。這對于我們分析認識各種社會歷史現象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雖然社會發展是通過人的活動實現的,卻絲毫不能改變歷史進程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這樣一個事實。因此,人們的愿望和行動只有符合客觀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來制定,應當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我們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越是正確地反映客觀規律,我們對社會的改造就越是能順利進行。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于我們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堅持這一原理,就要求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始終把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生命線,不斷提高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費爾巴哈論》體現了恩格斯對待黑格爾哲學批判繼承的科學方法,為我們正確對待人類歷史上的文明成果樹立了光輝范例。事實表明,任何思想文化成果總是一定時代經濟和政治條件的反映,必然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因此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是錯誤的。同時,思想文化的發展同物質生產一樣具有歷史的連續性,新的思想文化總是在傳統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對傳統文明成果采取全盤否定、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也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今實踐相適應、與時代發展相協調。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化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在空地上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批判繼承人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他還認為,共產主義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我們要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正確對待人類文明成果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善于吸收包括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優秀成果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摘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學習導讀》,學習出版社2011.6版。標題為編輯所加)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承認某種創世說的人(而創世說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繁雜和荒唐得多),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摘自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