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崔海濤

盡可能地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數量,降低對土地的污染,使農產品更綠色、更環保,這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農產品面臨季節性、結構性短缺,這必然要求我們首先要保證糧食產量安全,而我們的土地和科技手段又是有限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做到這一點是離不開化肥的,當然我一點也不否認應該強化環保意識,要盡可能地引導農民正確地認識化肥,降低化肥施用量,科學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在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農資公司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探索。哪種方式最適合糧食產量的增加、最適合農資產品的銷售,就應該實行那種辦法。但是我個人的觀點是,簡單地讓農資公司直接經營土地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農資公司要把經營化肥的專家、技術服務的專家和種地的專家相結合,逐漸地走向專業化,這樣才能改變散、小、亂、落后的狀況,才能夠走向規模化。
我們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國內來說,產能是過剩的,但是放在全球市場來說,產能的過剩程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嚴重,我們需要以更開闊的思路研究產能過剩。其次,針對我國化肥產能過剩的事實,化肥生產企業存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問題。從調結構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針對化肥的品種、施用范圍進一步做深入的研究,應該往更加復合化、專用化的方向加強投入。同時,我們要減少一部產能,把生產化肥的一些中間產品用于做其他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甚至可以往醫藥、食品等方向做文章。
針對過量施用化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被放大了。化肥的污染遠小于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位學者提出植物生長不需要氮磷鉀。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化肥用得更好、把產品做得更好。從化肥生產企業來講,除了研究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生產專用肥外,我們還可以換一種思路來研究化肥污染的問題:用化肥來治理土壤污染,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還可以對土壤污染有一定的治理作用。我覺得這起碼是有一個思路,值得我們大家為之努力。
從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我國磷肥生產必須立足國內磷礦資源,保證磷肥供應。隨著磷肥產能過剩的加劇,我國已成為磷肥出口大國,年出口量在220萬噸左右,高品位、低重金屬鎘含量的磷資源外流嚴重。為了合理開發使用我國有限磷礦資源,我認為應該合理利用資源,適量出口。同時應加大磷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支持力度。加大對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直接生產高濃度磷復肥生產技術、化學法處理磷石膏以充分利用其中的硫資源、伴生資源等有利于行業節能、降耗、減排的新技術資金支持力度,促進我國磷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今年兩會,代表、委員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對我國現有問題進行了討論,不空談國事,而是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讓數據說話。
如記者在采訪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時,不管是建議開展水肥一體化建設,還是建議合理利用我國磷礦資源方面,都給出了切實的數據,讓人一目了然,而不是局限在籠統的定性分析上。而有的代表、委員在對待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時會謙虛地告訴記者,自己不了解或還沒有找到答案。如記者在采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時,記者問:“哪些科技因素是我國糧食十連增的關鍵因素?”對此,柯炳生坦言他正在思索和研究這個問題,當下還沒有確切答案。他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進行系統復雜的研究,希望明年兩會期間能給記者滿意的答案。而全國政協、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改平對我國面臨的問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只需要四個字,那就是‘實事求是’。”由此可見,兩會代表、委員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從實際出發來尋找當前深化改革過程中的答案和依據。
對農資行業的發展而言,更是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資行業如果繼續以銷售為主,則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農資行業也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自身的改革,但是不管是在參與土地流轉方面,還是在合作社的建設上,都要以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穩妥推進改革的步伐。顧國新委員對此有著理性的認知,他說:“哪種方式最適合糧食產量的增加、最適合農資產品的銷售,就應該實行哪種辦法。比如成立專業合作社的辦法最好,那就推廣合作社的辦法,如果和家庭農場結合的辦法最好,那就去和它結合,農資公司獨立承包土地的效果最好那就獨立承包土地。”
一切從實際出發,興國安邦。
我對糧食安全的建議是:第一,對目前的糧食生產,應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第二,農業生產應該科學合理,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可以適當采取休耕的辦法使土地得到休養生息。第三,以前南方每年水稻收完以后,都要種植綠肥,現在農民都不種了。那么當我們的糧食庫存達到一定的能力的時候,我們要保存耕地的生產能力,對綠肥的種植給予補貼。第四,未來的城鎮化建設要繞開優質農田,占用未利用的土地或條件比較差的土地。
除了糧食安全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我認為應該通過確權登記來推動相關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比如合作社,如果不知道土地是誰的,你和誰去談土地流轉的事宜?因此確權登記工作是一件好事。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五洲豐始終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的發展戰略,致力于環境友好型肥料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截至目前,五洲豐已擁有國家專利技術15項,推出了“藍色海洋經典”系列肥料等多個新產品。這些新產品都具有生態環保、保水保肥、元素活化、養分緩釋的功效,不僅可極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還大大降低了肥料的使用量,避免了因肥料過量施用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有效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
中農舜天一直注重發展增產增效、生態環保的新型肥料產品。我們與中國農科院聯合研發出增值復混肥新技術,在基本不改變復混肥原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增效劑生產出增值復混肥產品。農田實際應用表明,增值復混肥產品通過添加植物源肥料增效劑,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效果顯著。這是中農舜天在生態化、綠色化的未來農業發展趨勢上的又一次探索。
貴州金正大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以“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升級”等為主線,以取之于土地、用之于土地為指導,始終遵循貫穿產業鏈的一體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實現前端的綠色礦山開發,中間生產加工的清潔生產,以及全產業鏈的高效綜合利用。其中,磷石膏綜合利用與磷礦尾礦轉化為有價值產品,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的科學理念。
我們一直秉承“營養作物、健康人類”的奮斗目標。不斷地探索新肥料、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以實際行動來履行企業和社會使命。在自產品牌方面,以綠色環保、生態節能的新型肥料為研發理念。開發以純天然植物原料為主生產的生物菌有機肥;利用黃渤海的牡蠣殼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土壤調理劑,在節約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農資行業革新必須要面對三點問題:糧食優質增產和營養安全、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機遇創造。面對現階段土壤肥力嚴重下降,糧食增長困難,土壤農藥化肥污染加重,農產品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的情況,開發出一種能夠持續增加土壤肥力,減輕土壤污染,促進農產品品質升級,節省勞動成本的肥料成為了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