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博
在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時代背景下,小微文化企業的存在與發展對鞏固和加強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至關重要。“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在關注社會經濟發展之外,也從宏觀角度將關注焦點引向文化建設,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大力支持和鼓勵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但作為新興產業業態,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還不盡成熟,與國際先進文化企業還存在較大差距。基于企業規模、風險系數、政策機制等發展弊端所導致的投融資難題,也成為制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與此同時,近年來民間資本的大量積累,擴大了民間投資的規模,較好地適應了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特點,二者具有較好的契合性。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對放活民間資本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助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民間資本、小微文化企業的概念界定
民間資本的發展內涵
民間資本是掌握在民營企業以及股份制企業中屬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資本的統稱。它主要是指私營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個人投資(包括全體公民的個人投資);除政府資本和國有企業資本之外的民營企業投資(包含全社會集體、個體、私營、聯營、非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的投資)。一般來說,規范的股份制企業,從理論上說,毫無疑問是民營經濟成分,之所以特別說明非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是因為我國現實中股份制企業,尤其是一千多家的上市公司,大多數還是國家控股,所謂一股獨大。這類企業基本上還是國有國營,統計上也還是把它們當作國有企業看待,因而不能認為是民營,只有股份制企業中由私營企業改制的或國有資本只占一小部分,不構成控股的股份制企業,才是本文所研究的民營企業范疇,其資本才是民間資本。
小微文化企業的研究范圍界定
小微企業是指雇員人數在30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以及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組織。該組織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文化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其具有雇員人數少、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自主經營管理為主、在同行業中不占壟斷地位的特點。
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宏觀政治環境
國家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壯大
2011年6月,國家工信部、統計局、發改委、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以從業人數、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為標準指標,結合不同行業特點,把小微企業從中小企業中剝離出來,首次對小微企業有了明確界定。銀監會下發《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簡稱“銀十條”)以及《補充通知》,系統性地規范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速、增量等多個方面,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的專項金融服務能力。文化部部長蔡武進一步指出,針對文化企業稅負過重的現狀,2014年文化部將制定扶持小微文化企業和創意創業人才的專項政策,繼續深化和金融機構間合作,制定成長型小微文化企業的扶持計劃。
國家鼓勵民間資本
開辦小微文化企業
2011年,國務院相繼推出了九條財稅金融政策(簡稱“國九條”),從加大信貸支持、促進金融改革、規范民間借貸等方面來支持小微企業的有序發展; 2013年6月,“金融國十條”出籠,出臺了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創新抵質押貸款業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鼓勵和推動民間資本設立民營銀行來規范民間資本投融資。2013年8月,國務院發表《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小微金融服務做出了全面部署,將民間資本支持小微企業工作推向高潮。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具體提出要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降低門檻吸引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
2012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南(2012)》為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提供了專業化的政策指引。2013年《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政策》,在登記、稅收、改建等方面對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給予資金支持,進一步發揮其在首都文化產業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民間資本開辦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民間資本發展的階段性
特征聚集豐富的民間資本
規模急劇擴張
近年來,我國居民手中積累了巨額的閑置資金,2010年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超過了30.33萬億元。民間資本的大量閑置,催生了民間資本投資熱潮。以旅游產業為例,2013年我國旅游投資快速增長,全年旅游直接投資達到5144億元,增長26.6%,其中,民間資本成為旅游投資的主力,約占57%,民間資本對旅游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到2014年2月份,民間固定資本投資累計已經達到19112億元,累計增長21.5%,民間融資的表現異常活躍。
地域性較為突出
我國民間資本投資滋生于一定時間和空間的人文與社會環境中,獨特的信貸特點和濃厚的文化背景,使其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民間資本投資大多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展開,投資銷售立足于局部市場,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民間資本投資的地域性特點也由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區域發展模式,例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
民間資本投資小微
文化企業的瓶頸問題
體制機制弊端
文化產業涉及國家意識形態,文化資源屬國家所有,由新聞出版、宣傳部、文化部、工商部、科委、工信部、經信委等多部門分管,這一管理體制使文化企業進入市場的審批程序復雜、協調難、運作周期長、遺留問題多。民營企業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機會成本高,資本回報期長,嚴重挫傷了民營企業的經營積極性,成為民營資本轉向文化產業尤其是小微文化企業的主要障礙,加之地方政府及行業管理部門為了狹隘、局部和短期的經濟利益,推行保護主義,這都影響了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的積極度和參與性。endprint
市場競爭激烈
目前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潮,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以各類重點項目為主要抓手,財政性扶持也大都向大企業大項目傾斜。小微文化企業面對嚴峻的競爭環境,不得不依靠自有資金進行初期發展,當受到資金制約時,難于突破資金瓶頸,導致企業破產或項目中止,對創業人員和民間資本有一定的打擊性和浪費性。同時,小微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的建立,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的放款難度。
風險系數較高
民間資本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難以實現對資本的有效控制和合理分流。區域性的發展特征,也使民間融資活動無法形成網絡體系,異地存取款、轉賬結算的不便,小規模經營的分散性,均制約了企業業務的拓展和提高,無法適應市場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加劇了風險性。另外,小微文化企業在整個社會及產業仍缺少科學判定內容經濟的有效方式,對內容的評估和潛力的發掘存在較高的風險系數,可依循的融資模式存在高風險。
事實上,文化企業自身輕資產、難評估價值的產業特性,使大量的文化企業難以尋找到適合的投資渠道,形成民間資本投資難與小微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兩難格局。搭建民間資本與小微文化企業對接的橋梁,運用民間金融手段破解小微文化企業融資困境,對有效釋放民間資本能量和推動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的路徑探析
搭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制
確保投資正規化、法制化
在非公有制經濟地位不斷上升的產業大環境下,我國民間投資者的私有財產雖然得到了國家政策的保護,但基于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的考慮,我國法律并未對民間融資作出明確、規范的認可與制約,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的契合性,也因政策機制的不規范而難以發揮優勢效應。在具體的經濟運行中,民營企業家對小微企業的投資比例仍然較小,與其經濟地位的快速提高相比,政治信心的缺乏仍使其存在一定的投資顧慮,極大地降低了民間融資這一龐大社會資源對經濟發展應有的支持力度。
因此,增強文化市場的規范性,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發揮民間資本優勢,提升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形成產業發展合力的題中之義。據此,李克強總理在報告2014年重點工作中曾指出,要繼續深入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工作報告從宏觀政治層面為規范民間資本投資小微文化企業提供了政策引導。基于此,政府應該加強對民間投資的產權保護,將私有財產的保護納入法律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民間融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體系,對放債利率、規模、范圍、信息等環節作出明確的規定和限定,防止灰色地帶出現,促使融資活動正規化、法制化,依法保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小微文化企業政策體系的完善和規范,將有利于加大民間資本投資力度,使民間投資產權“陽光化”。
打造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
實現投資的網絡化、信息化
小微文化企業“輕資產”的特性,使其信用等級較低,難以吸引民間資本。對此,我國政府努力提升小微文化企業的整體信用等級能力評估,設立貸款擔保基金,為小微文化企業貸款提供信用補給,減少民間資本對小微文化企業融資實力與還款能力的擔憂,改善了整個小微文化企業的貸款環境。在整個信用融資體系中,擔保機構根據企業融資的具體情況,與商業銀行聯手,對信譽較好的民營企業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授信額度。利用小微文化企業的網絡資源,搭建信息化的信用評估和調查體系,對企業的信用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將信用能力轉化為信用資源,可提升民間融資水平。
我國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渠道不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政府有關部門應完善監管系統,對民間融資市場準入與退出、交易活動、交易風險等方面加以監管,全面客觀地掌握民間資本的運行情況和小微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保證民間資金的良性運作,防范和化解融資風險,不斷提高監管手段的電子化和現代化,提高監管效率,通過設立監督服務熱線、問責評估等方式形成約束機制,保障資源的優化配置。
建立高效的網絡投資信息系統,可以實現民間融資信息覆蓋的最大化,避免盲目投資、重復投資所帶來的資金損失,減少小微文化企業的融資風險。網絡信息系統可以針對集體、個人、私營業主提供專門性的行業投資信息、新產品的開發、尖端創新技術、產業項目等信息資源,為民間資本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向和項目提供資源。根據線上的網絡平臺,組建線下的實體中介服務機構為投資者提供整套專業化的投資服務。投資信息網絡服務體系的建立,提高了行業投資的透明化,對信用缺失團體起到了警示作用,促進了民間融資的規范化。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課題《鼓勵和扶持民間資本開辦小微出版服務企業問題研究》(編號:A2013-7-1)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