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暢


大學文化是大學人群體在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與大眾文化或其他社會文化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文化系統。雖然不同大學有著其大學文化的不同特點,但是它們擁有基本的特點: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崇尚學術、嚴謹求是、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約束大學行為的價值和規范體系,和體現這種價值和規范體系的獨特氣質。王冀生認為,“大學精神是一種科學理論,它是建立在對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征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李輝、鐘明華認為,大學精神“應該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它是整個社會人類文明的最高形式。”苗素蓮認為,“大學精神是在大學發展的形成和過程中,經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對大學自身的角色定位,它體現了大學人對大學存在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同時它又以價值觀念和文化規范的形式約束著大學的行為,顯示著大學區別于其他組織機構的獨特氣質。”劉亞敏把大學精神定義為:“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在大學人的共同努力,長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
筆者較為贊同學者儲朝暉的觀點,即認為“大學精神是關于大學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其在大學設置與運行中的體現。”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大學精神并不包容所有人類的精神與價值,在人類紛繁復雜的精神領域中只有那些關乎大學發展的才有可能構成大學精神。其次,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價值取向。而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大學精神可體現為大學人的價值觀、大學整體的理想和目標、大學核心理念以及大學的組織信念。最后,當某一具體的大學精神價值取向確定后,可以而且必須以一定的形式在大學的設置與運行中體現出來,使大學精神見于實在。大學精神的內涵具體應包括:研究學術的探索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引導社會的批判精神。
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前大學的學校規模迥異以往,學生人數動輒萬人,而非早期幾百人,他們分布在眾多校區,不論在辦學或是大學的功能上,都出現變化,不再限于過去的教學、研究或社會服務,管理上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問題。而依大學生占學齡人口總數的比率看,高等教育也從特羅(M.Trow)所謂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趨向普及化。然而隨著機會的擴張,連帶畢業生就業困難及學歷貶值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大學領導者。如何在變動與壓力下,為大學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十分重要。另外,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環境下,大學運作日趨市場化、商業化,甚至麥當勞化,紛紛追求卓越,追求排名,管理主義、功利主義、評鑒主義入侵校園,以致校園商業色彩日濃,人文淑世情懷日淡,多見經費資源爭取與分配,少見義理爭辯,遑論大學精神。現代大學結構改變沖擊傳統精神,在此風潮下,堅守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尤為重要。
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關系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是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通過對自己辦學理念的倡導、踐行、提煉和升華,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判斷和理性訴求。大學精神一旦形成,就將為學校穩固建設,迅速發展注入堅強的生命底蘊,并發揮出強有力的價值導向、群體凝聚和社會輻射等一系列功能。正是有了既有共性又極富個性魅力的大學精神,才是一些大學經久不衰,青春常在的根本。比如北京大學以“提倡新學,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聞名,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著稱。
20世紀各國大學發展的實踐證實,大學精神是在大學制度體系、管理模式之上起統攝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國大學要進入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發展,必須真正解決大學精神問題。而自上世紀末,中國大學進入前所未有的關鍵歷史時期,正是這種發展需要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精神的覺悟與探索,并以全球化的眼界認識人類大學發展的歷史規律,確立中國大學之“心”。
當中國人把本意為“師生行會”的“University”巧妙地譯為“大學”后,“大學”一詞就主要有著兩個義項:一是指作為學問的、觀念形態的大學,二是作為實體的教學研究機構的大學。中國古代即有以特定的歷史形態存在的大學,雖沒有同一大學的不間斷傳承,但它們都在一定意義上傳承著某種包括俗稱“學統”在內的一貫精神,具有培養高級人才和研究所在時代高深學問的功能,這一客觀事實體現在大學人對古今中外有關大學發展價值的認同。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不同大學的精神顯出各異特征,卻都與當時的救亡圖存密切相關,帶有“明道救世”特征、對世事批判和審視的視角、尊道抑勢的心態;無一例外地是以中國學人為主體,中國文化為根基,中西文化相融合進行自主創新的結晶。積淀與認同是大學精神傳承的機制,“道”的理念是中國大學精神真正的源頭,“士志于道”、“明道濟世”是它體現出的千年一貫性,“士”是其千年主體,德治是其久遠根基,做人是其首要論題,“合一”是其結構特征。
20世紀初,多位學者提到辦大學要有一定精神,但“大學精神”還未作為獨立的詞普遍使用。1998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前夕,才有較為抽象層次的“大學精神”概念的獨立運用。對現今廣泛使用的“大學精神”語義進行分析表明,它在使用中有泛化的傾向,但有其特定內涵和外延。包括一些大學精神的近義詞,如:價值、時代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底蘊等。人們對大學精神詞義的理解十分離散,其中“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獨立”三個詞所獲認同度最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當下人們對大學精神的訴求。
可見,大學精神是人類普通精神里的一個特殊范疇,并不能找到鑒別大學精神與人類社會普通精神的標準或邊界,只是以大學為著眼點,某些普通精神被視為大學精神,它是以大學為對象或域限的精神生成,是一個社會長期發展的精神在大學主體上的薈萃,是大學人的精神體現。大學精神是形而上的存在之一,在文化視角中它首先是一種價值,就是古人所言的大學之道。
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價值,它從其源頭、所處本土文化的民族精神、所處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中萃取它所需要的成分來聚合自身,與民族和時代精神形成互動;它通過具體的學人對具體的大學之事產生大學理念,形成大學文化;它屬于“人文世界”范疇,是大學實現其“成人”功能不可缺少的精神;從歷史形成看,大學精神是大學人對本土或全人類的歷史進行搜索、選擇、認同、吸收的結果,是具體大學在辦學實踐中積累、探索、尋找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獲得的積淀,是大學歷經形體轉變仍積淀其中的相對穩定的生命力,是大學承擔社會責任的歷史定格,是大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結合點。簡言之,大學精神是關于大學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其在大學設置與運行中的體現。
大學精神是對大學設置和運行起統攝作用的因素,其作用可發生在大學設置與運行的每一個部分和環節,發揮作用的形式非“剛性”而是“柔性”,作用的中心點是大學理念,它對大學運行及設置的作用可以通過大學理念發揮,也可不必通過任何中間環節直接發揮。
大學精神與大學實踐密切相關,與大學形體互動。特定大學的精神都是辦學傳統和辦學理念與所在社會需求的結合;任何一所大學的精神都是由其大學人,尤其是其“大師”來代表,體現于大學人之行,彰顯為大學鮮明的特色與個性,成為促進大學“成人”的一種富有魅力的內驅力,使大學人在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中共享激勵和鞭策,走向成熟與完善,追求創新或超越,直至“成人”。大學精神又是既定大學存在對其中大學人的限定與陶冶,一旦你成為某一特定大學的學人,你就只能置身其中,而不能置身其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