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梅
中國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內涵,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特別是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夢的戰略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當今中國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
源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扎根中國大地并不斷取得新成果,主要是因為適應了近現代中國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是因為我們黨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不斷推進其中國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基本問題,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一脈相承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出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再次經受考驗。值此歷史關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思想。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基本內涵,深刻闡述了黨和國家科學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中國夢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遠大理想和現實生活的統一,對當今中國的共同愿景作出大眾闡述,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些論述在回答現實問題、釋疑解惑的過程中吸引和凝聚群眾。把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黨的施政理念有機地融為一體,體現出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更是個人夢,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是國家、民族、人民、個人的共同理想。既形象地表達了國家意志,又具體地表達了群眾心聲,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強烈共鳴,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這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科學判斷世情、國情、黨情,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大膽探索,創造性地用中國夢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思潮,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從而凝聚起建設國家的偉大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正能量,推進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中國夢為當今時代治國理政提出了奮斗目標,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關系到黨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共同思想基礎根源于共同的利益,凝結于共同的理想信念。
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共同利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此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頑強奮斗。新中國成立使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標得以實現;改革開放使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成為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才能幸福,中國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和改革開放30多年偉大實踐的結晶,凝結了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現階段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發展的正確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前進道路上可以預見的與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相互交織,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面臨種種挑戰。
中國夢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創新提供了示范,鞏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地位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
我們黨的意識形態的建設過程,是與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斗爭、博弈、競爭的過程。面對當今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與交鋒更加頻繁,面對國內十分繁重的改革發展與維護穩定的艱巨任務,面對形勢、任務、對象、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兩個百年”的現實目標,意識形態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在傳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新途徑、新辦法,占領思想輿論的制高點、掌握工作主動權。endprint
中國夢之所以受到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熱烈響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主要是因為中國夢著眼于把理論之根深植于中國現實的土壤之中,堅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用科學的理論對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國家與社會、目標與道路、發展與和諧、思想動力與行動綱領等一系列緊密聯系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充分發揮了意識形態的思想導向和行為導向的作用,統一人們的思想、意志和行動,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國夢著眼于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感召力、親和力,從傳統文化、現實生活和群眾實踐中發掘理論語言的內涵,將邏輯的力量與情感的力量結合起來,用通俗化、形象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用新的話語向人民群眾解讀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解讀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共同期盼,解讀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這種表達避免了居高臨下和空洞說教,實現了從政治性的文件語言向日常性的大眾語言轉換,是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轉換的科學嘗試,從形式上吸引人民群眾、從情感上增強大眾感知和認同,從效果上激發人民群眾的共鳴,增強了科學理論的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讓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中國夢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動員調動群眾的重要作用,融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于一體,以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有機統一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相融共生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熱情。中國夢沒有空談理想和信念,而是高度關注民生和社會建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群眾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內化為群眾的觀念、意識、素養,并逐漸轉變為改造世界的無窮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共產黨人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沒有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夢想不會自動成真。中國夢旨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最大限度凝聚13億人民的共識,最大限度地兼顧和包容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群眾的利益,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作用,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連接國家、集體與個人,準確把握時代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緊緊抓住治國理政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緊迫性的重大問題,找準了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形成了戰略謀劃新格局,開創了改革發展新局面,做到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中國夢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順應全球化發展大勢,順應世界歷史進程和發展潮流,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開辟了思想理論新境界,展現了非凡的理論勇氣、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領導能力,牢固掌握了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鞏固了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地位,得到全黨全國人民衷心擁護和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中國夢正在廣泛傳播、深入人心,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成為凝聚和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精神旗幟,必將引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
(作者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委講師團成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