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創造了群眾路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群眾路線已經成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也是貫徹黨的政策方針的根本保證。在今天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刻領會和學習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形成及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過程
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深淵。為挽救民族危亡,不同的階級采用了不同的道路,中國先后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地論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提出人民群眾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了歷史,強調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馬克思群眾史觀是毛澤東群眾思想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實踐中,創造性地對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進行了運用和發展,認識到在近代中國,要想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扎根于群眾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尋求救國出路。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產生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毛澤東于 1919 年 7 月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就提出了要以民眾大聯合對抗強權貴族和資本家,來進行社會政治制度改革,毛澤東還提出“刻不容緩的民眾大聯合,我們應積極進行”。1922 年7月,黨的二大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初步產生了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1927 年毛澤東在其《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熱情地贊揚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1929 年 9 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使用了“群眾路線”的概念,之后召開的古田會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觀點和內容,初步形成了群眾路線的內涵,標志著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逐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堅決抗戰”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由此得到廣泛的實踐,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也得以進一步成熟。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進了黨章,作為黨以后工作的指導思想,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也把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優良作風明確確定為群眾路線,集中闡述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群眾路線在黨的各項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特別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要把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更強調關系黨和人民群眾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就是“是否能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為此在全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得到豐富和發展。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科學內涵
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立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完整科學理論。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基本工作方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澤東群眾路線包含豐富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具有豐富的內容,首先,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一切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的創造力量,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將無法成功。1934年毛澤東在瑞金總結反“圍剿”勝利的經驗時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 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因此,相信群眾,緊緊地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領導他們向前進,我們完全可以戰勝革命和建設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其次,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毛澤東強調黨的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劉少奇在中共七大全體會議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牢固樹立以下幾個群眾觀點: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最后,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集中體現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并且努力領導組織人民群眾,為自己的利益而斗爭。黨的決議明確指出: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離開了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會落空,而且還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黨的性質決定了它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為人民利益而奮斗,黨要時時想到群眾,處處想到群眾,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為了群眾”,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也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三、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意義
(一)“一切為了群眾”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改革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發展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同時也出現了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人的終極夢想,因此要一切為了群眾,必須深化改革,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
(二)“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實現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堅持“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基本工作方式,只有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并結出豐碩的成果。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和事業的成功,黨最大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有利于黨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毛澤東就主張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要到群眾中了解事件的歷史和現狀,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就必須真正貫徹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要做到“到群眾中去”,就必須把黨的政策方針拿到群眾中去實踐和執行,就必須和群眾打成一片,做好聯系群眾、宣傳群眾、幫助群眾、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上情下達,做到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黨的奮斗歷程已經充分證實了毛澤東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期,真正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