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建
麻姑故里,魅力花城,騰蛟起鳳,文脈昌衡。地處大別山中段南麓的麻城市,不僅以美麗的杜鵑花紅動天下,而且以豐厚的人文底蘊卓立楚尾吳頭。追懷歷史,麻城閨秀毛鈺龍、董少玉曾經是讓“袁公安”(袁宏道)等文章大家交口稱贊的文壇女杰;放眼當下,西陵(麻城古稱)文壇更是瀟灑崛起了一個陣容龐大的女作家群體,讓人驚嘆:好一群麻城“女秀才”!
身為文聯主席的熊亞蘭,文筆優美而不失大氣,其散文作品見諸眾多報刊雜志,且獲得過國家級大獎,有《雅蘭》集等文集面世,堪稱當地文壇娘子軍的領軍人物。她情系鄉土,飽蘸筆墨,抒懷寄意,謳歌時代,體現了一個文藝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從《情醉紅杜鵑》這篇作品里,我們既能領略到作者敘事狀物細膩、柔美的文筆,同時也可以體察到作者深沉博大的家國情懷。
劉雨虹是從鄉間摸爬滾打出來的基層女干部,故鄉的田園是她生命里永遠無法抹去的詩行。工作之余,她堅持用文字記錄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因此她在土地般質樸的文字里深藏著“紅薯”般悄然隆起的哲理禪機。讀了《別夢依稀祭故園》,相信讀者的心弦會被“不重的東西不是好貨,癟殼谷輕飄飄的有個么用呀”之類的文句所撥動,所感染,從而產生心靈的共鳴。
生長于東山、執掌于教壇的張云飛,深諳文章之道。她演繹的文字形象,就像被故鄉老米酒熏得暈紅的、剛剛飛出山岫的彩云,又如同山澗溪谷汨汨流淌的清泉。讀過她的散文集《守候》的讀者,無不為那些優雅的文字而傾倒,而折服。透過《家鄉的老米酒》這篇不足千字的美文,體味她謀篇布局的精巧、形神兼備的描摹,情真意切的表達,讓人頓生如飲東山佳釀般的酣暢感覺。
鮑伍香,當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王”,業余時間喜歡舞文弄墨,有散文集《小立櫻桃下》問世。也許是長期執教小學的緣故,她葆有幾分率真、俏皮的性格。讀她的《愛情隨車轉》,在窺見普通人愛情生活史的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歲月的磨洗以及清新幽默的文字帶來的情感愉悅。
別看朱曉玲是個八零后,可在中學讀書時就是個勤奮的小作家,早已出版過個人作品專集。隨著時光的流逝,她的文筆開始變得老練成熟,情感也從浪漫轉為深沉。從《父親》這篇作品里,可以看到“父親”對“她”成長的影響。那深沉的文字,則飽含了一個女兒對父親無限的敬愛與懷念。
古老而年輕的麻城,因了杜鵑花而愈顯靈秀;西陵文壇,也因這一支活躍的“娘子軍”而讓人刮目相看。
(本期欄目特約編輯熊亞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