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慧
省級黨報實現輿論引導,對熱點難點問題適時發聲是必須的,而發出正確的聲音更是必須的。
如何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又賦予黨報聲音以足夠的吸引力,在不斷改革創新中正確處理好輿論導向和讀者滿意的關系,實現輿論引導的最佳效應,成為各級黨報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課題。
遼寧日報評論作為“黨報聲音”的主要“發聲點”,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自我要求也必然是理性、客觀、有方向,對黨和政府的倡導要有高度,對社會和讀者的引導要有溫度。既要消除人們既往印象中的“官話十足、居高臨下”的“刻板印象”,又要關切民生,緊扣國家和省際生活的大事小情。
這是一個有越來越多的大眾渴望言說的時代。在這種大背景下,被稱為“黨報旗幟”的評論,如何適時發聲,正確發聲,怎樣高揚起這一旗幟,需要有新的思考與實踐。
一、與社會熱點同期言說很重要
群眾關心什么,黨報評論就要緊跟什么,否則,就會脫離群眾的視線,再深刻也沒用。
黨報評論必須緊跟全局性、社會性的熱點事件與熱點話題,及時發表代表社會主流的觀點和聲音。當下,熱點事件多,熱點話題熱,這些問題由于牽扯面大、關注度高,很多人看法不同,對結果的期待也不盡一致。由于這種輿論的不確定性,在這個時候,黨報評論版一定要緊緊抓住社會熱點,把問題端到“臺面”上,理直氣壯地進行解析,闡明正確觀點,批評錯誤看法,引導讀者客觀地看待社會熱點,分清問題的主流與非主流,以此把握輿論導向。
2013年12月9日,遼寧日報每周一的固定評論欄目《本周觀點》刊發了《別讓“薪酸”年年來“賀歲”》,這就是一篇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稿件。如果把社會比作大海,哪個地方浪花激起,就要有聲音跟隨。
本篇評論從沈陽市年底前采取措施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切入,指出:農民工討薪之所以反復出現,問題的關鍵在于源頭上預防乏力,往往是開始不重視,秋后再算賬。此種算老賬的方式成本大,即使是能討薪成功也對討薪者傷害不小。如果說實行預防措施,收取足量的保證金,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農民工的“薪酸”不大可能出現。
遼寧日報的《本周觀點》》欄目已經營三年半了,從開欄至今天,一直在做到和讀者一起思考和判斷。曾多次得到了省委領導的肯定和贊揚,同時也得到了各行業讀者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
取向其一,緊跟新聞的評論,尤其是能夠折射出社會轉型變動脈絡與得失的時事時局評論。如,高考季,我們看待高考,不簡單地停留在教育視角,而帶著一種參與和關注精神。因為,這是一個關乎當前中國社會的重要切口,有關關懷、有關公平、有關誠信、有關正義。這一期的本周觀點題為《高考也是社會的一劑試紙》。
取向其二,緊跟遼寧省中心工作方向,尤其是激勵鼓舞全省工作熱情弘揚主旋律。如,2013年3月6日,全國兩會,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遼寧代表團,和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為遼寧振興帶來新的囑托:要進一步做好攻堅克難、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習近平還特意提到要充分發揮雷鋒、郭明義、羅陽等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樣作用,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在接下來的《本周觀點》中,我們有了《以強大的精神動力攻堅克難》。如,“綠色遼寧”,我們的“碧水工程”、“藍天工程”、“青山工程”,我們的“農村環保工程”、“凈土工程”等,都在嶄新的春季大步進發。我們有了《向著“綠色遼寧”目標大步進發》、《為“美麗中國”寫好遼寧注腳》。
取向其三,能夠表達獨特認知價值的新聞評論,在特別強調獨特認知價值的同時,盡量呈現那些內容“認真”的文字。如,《蹲點調研必須答好三道選擇題》、《確保城市暢通需做好“加減乘除”》、《走群眾路線就要“破難解煩”》。
二、緊跟中心工作要講究宣傳藝術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發聲是省級黨報責無旁貸的使命。
做到緊跟全省中心工作,一要心系大局,把握導向。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全省大局保持一致,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在宣傳導向、內容上體現大局的要求。二要發揮優勢,辦出特色。要講究宣傳藝術,提高引導水平。要針對改革和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闡明方針政策,啟迪思想,解疑釋惑,增強指導性。要辦好直接反映群眾意見的專版、專欄,表達群眾的意愿和心聲。
遼寧日報有一個“著名評論員”,叫寧新平。他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集體的“榮譽出品”,每一篇都是集體策劃的產物,代表了集體水平。
“寧新平”的文章初誕于2008年。2009年6月,寧新平文章《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場攻堅戰》、《跨向“第四極”》受到省委書記和省長的表揚,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十二五開局,寧新平文章《十二五應該屬于遼寧》激起了遼寧人的豪氣;2013年遼寧全運即將開幕,《我的名字叫遼寧》喚起了遼寧人的集體榮譽感……
這些年,寧新平注重思想創新,注重新穎的表達,特別強調“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激動別人先要激動自己”。
寧新平已經成為遼寧日報的一個重要品牌。 “寧新平”選題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都有論述,但“任仲平”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就是政治的視角。我們抓大事,發弘聲,關注改革發展穩定,關注干部思想和群眾切身利益,選題和立意的方向毫無例外地是社會思潮、改革進程、發展戰略等時代課題。
除了寧新平,我們還有一個哪家報紙都有的“本報評論員”,其核心指向也是全省的中心工作。
不妨百度一下遼寧日報的“本報評論員”文章,我們可以隨機列舉:《在溫暖民心中形成振興合力》、《整改方案就是“軍令狀”》、《釋放遼寧振興的核心推動力》、《走一條帶“體溫”的群眾路線》等等。其間,凡有省內中心工作或者國家重要工作的遼寧“落地”,“本報評論員”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發出聲音,發出鼓舞,黨報占領輿論主陣地,陣地不可丟。
這兩年,盤錦的兩位典型人物田守誠和周恩義,為全省干部群眾所津津樂道。他們的事跡震撼人、感染人,在第一時間,遼寧日報刊發了系列評論,號召全省上下學習田守誠和周恩義。
三、發聲有長短 文微言不輕
長,有長的道理。短,有短的道理。
長者,如“寧新平文章”,1500字到2500字之間。短者,如“北方時評”,800字為上限。如“議”,400字為上限。
“寧新平文章”不再贅述。
“北方時評”往往選擇新聞議題的小切口,去透析新聞事件的本質。小切口反思大道理,在輕松氛圍中實現價值傳播。
《北方時評》的主題,是民生中的大事小情,是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這些人們走向幸福的進階,值得我們在第一時間給予關注。或許,還有痛苦,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眼睛,我們甚至,有時候,疼了的社會才有進步的醒腦意識。
例如,沈陽“講究姐”的事情。她駕車因為其他車的“遠光燈”一不小心撞上了四輛車,事故發生在夜間,周圍沒有別的人,她沒有回避自己的責任,在每臺受損的車上都留了字條:“不好意思師傅,昨天晚上給你車刮了,實在抱歉,我手機號碼136××××××××。”
在社會道德為所有人關注的核心地段,這則新聞解讀不一。我們堅定地認為“凡人的擔當提升社會道德底線”,“社會上多一些講究人,就會多一些有擔當、有責任的人。”一轉身,就是另一種境界。遇事不逃避,一個普通的人也成了一個道德上的精英。
普通人身上的亮色,與歷史的嬗變、時代的進步融匯到一起,他們的命運都已與我們的命運不可分割。他們不僅改寫了自身的歷史,其所創造的精神價值也正由我們共同分享與堅守。由是,一點一滴的正能量經過傳媒的催化,真的可能變成一股浩蕩前行的善的洪流。
“議”,以小觀點博取“微言大義”。
每周大約三篇,每篇大約400字,一版刊發。這是“議”在遼寧日報的地位。
因為刊發在一版,大有“文微言不輕”的意思。當前,當觀點表達進入微博、微信時代,即時性、交互性、平等性的傳播特點和快餐化、“裂變”化、大眾化的傳播優勢,給報紙評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議”要的也是短平快。新聞直達,觀點直通,快、準、不啰嗦,有一針見血的判斷,事是小事,話往小了說,世界往大了看,專業性和思想深度,亦不能缺席。
大連市中山區年初以來,已先后將3個層次的38名年輕干部對接到社區基層、信訪窗口,讓年輕干部在聯系服務基層中豐富閱歷、增長才干、轉變作風。與那些“火箭提拔”后多受詬病的干部相比,大連的做法顯得更加務實。遼寧日報在“議”說,干部“向下”,作風向上。“沉”到基層去,感情“浮”上來,與群眾親密接觸,方知什么該作什么該為;干部“向下”,民意向上。讓群眾投票,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干部“向下”,能力向上。直接面對群眾,直接面對各種矛盾和問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都會得到明顯提高。這就是《“向下生根”才能“向上成林”》。
四、“發聲”也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面對多元的媒介環境和輿論格局,新聞評論正在各類媒體上日益顯現它的重要性。重要歸重要,但如果不去創新,影響的效果也必將是微乎其微。
黨報擔負著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的重要職責,必須在改進文風上先走一步、高出一籌,以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鑒于黨報評論的重要性,倘若黨報評論的文風能發生轉變,勢必會影響都市報、電臺、電視臺和網絡等各類媒體的文風。事實上,相較于其他媒體評論的文風,改變黨報評論的文風在當下而言其實更為迫切。
創新,在于很多。以遼寧日報系列評論《向田守誠學習》為例。
其一,在于行文親切。那些“紅頭文件”上的話,準確而精煉,但是用在評論語言上則顯得不親民。我們的新聞評論,要對黨的大政方針政策予以解析和“落地”,要拉近干部、群眾間的距離,更親切、更親民,更生活化。在民間語言的引用上,也有諸多嘗試。田守誠稱,他所做的一切完全理所應當,只是盡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為了黨交給的任務,為了讓老百姓多掙錢,“無論千難萬險,不管十年二十年,就是頭拱地,豁上一輩子,也一定要把事情辦好”。這就是群眾語言,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往往體現在他的隨口說出的語言上。這正是:群眾在你的“秤上”有多重,你在群眾的“秤上”就有多重。
其二,在于解讀準確。解讀一件事一個人,最主要要看到人的行為能見證著什么。80多歲的田守誠,是“全省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干部的先進典型、離退休干部的優秀代表”。因為他“忠誠如鐵,信念如磐”,因為他“對黨忠誠老實”。就此,我們這樣“說文解字”:“忠”由“心”和“中”構成,意思是心在正中,沒有邪念;而“誠”由“言”和“成”構成,表示言而能成,沒有虛假。 “忠誠”合起來就是認定了目標,一心一意做下去。共產黨員之所以要忠誠于黨,是因為黨在這里不代表權力,更不代表功名利祿,田守誠也因此為我們樹起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忠誠標桿”。
其三,在于感悟催人。新聞評論的號召力在于能夠感染人,讓社會的正能量不斷激發。“老驥伏櫪時念養蟹業,壯士暮年續寫創新篇”,這是田守誠親筆書寫的一副對聯,也是他離休后的自勉和真實寫照。田守誠堅持創新為人民服務的方式,不僅要有所為,而且要樂在其中,展現了一位共產黨員勇當創新模范的嶄新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有擔當方為“大”,我們學習田守誠精神,就是要以充滿擔當的精神實現充實精彩和無怨無悔的人生。
《向田守誠學習》系列評論見報后,我們收到了大量電話,讀者給了我們諸多好評,這也反過來成為我們繼續創新的動力。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的努力離讀者的期待還差得非常遠,有許多的欠缺,要論表達方式相對陳舊,評論選題還有無形禁區,社情民意系統分析不夠,思想創新尚有提升空間,這些告訴我們,我們還在路上,對于我們要做的,是想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們的評論接近大眾的閱讀要求,希望多關注,希望更多的人成為我們的批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