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興起,黨報的生存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為了在新的競爭中搶得先機,遼寧日報秉承“辦一份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聞黨報”宗旨,進行了一輪卓有成效的改版創新。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主推政經新聞、熱點新聞、服務新聞、發現新聞、評論新聞、圖像新聞等六大新聞體系。從那時起,圖像新聞首次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支,被納入新聞體系之中,肩負起推動黨報改革的使命。
區別于傳統的報紙新聞呈現形式,圖像新聞有著自身強烈的特色,在解讀特定類型的新聞選題時優勢明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強烈的新聞視覺、豐厚的新聞內容,以及可信的新聞表達。
黨報完全可以更年輕、更可愛
在許多讀者的印象中,報紙,尤其是黨報,似乎總喜歡“板著面孔說話”。反映在版面的視覺效果上,就是文字與照片嚴格遵照網格化的排版規則,涇渭分明、互不干涉。
不可否認,這種莊重大方、有條不紊的新聞敘述形式,是形成報紙公信力的重要基石之一。尤其對于時政要聞、民生新聞這類主題重大的新聞報導,這種端莊得體的報道方式,在視覺上起到了突出新聞內容、提升新聞可信度的作用。
然而,如果一份報紙從頭到尾都是在這種嚴肅的氣氛中敘述所有類型的新聞,難免會讓部分讀者產生審美疲勞。在新媒體井噴式發展的當下,大到街邊幾層樓高的巨幅屏幕,小到口袋里的手機,充斥著各色新聞的彩色屏幕正在與報紙搶奪人們的眼球。報紙的嚴肅與新媒體的活潑,在受眾心中行成了巨大的反差。
思考,便以這種反差為原點展開了:為了鞏固輿論宣傳主陣地的地位,報紙,尤其是黨報,可不可以有另一張面孔?如果可以,那又會是一張什么樣的面孔?這樣的一張面孔最終能被讀者和市場認可、接受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一個以圖像新聞為主、用最直觀的圖像傳播新聞事件的特殊版面——《奧秘》誕生了。
實踐給了我們肯定的回答:黨報在嚴肅基調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更年輕、更可愛,展現給讀者別樣的風采和魅力,讓人過目之后久久難忘。
用視覺效果吸引讀者的目光
2012年8月7日倫敦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賽場,劉翔在萬眾矚目之下摔倒退賽,給中國觀眾留下了巨大的遺憾。遺憾之余,人們不禁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劉翔的傷情。
一周之后,一個全面解讀劉翔傷情來龍去脈的圖像新聞版與讀者見面了。版面正中,是劉翔身穿比賽服奮力上欄的經典形象。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右側小腿和右腳跟腱部位的圖像已經過技術處理,讀者可以透視到襪子和鞋覆蓋下的腳踝,以及皮膚下的肌肉和跟腱組織,受傷的具體部位一目了然。右腳附近,還配有一張跟腱生理解剖示意圖,詳細標注了劉翔跟腱受傷、治療、恢復等情況。版面下方,是劉翔攻欄時右腿發力的分解示意圖,以及劉翔在倫敦預賽時從起跑到在第一個欄摔倒的動作分解示意圖,將新聞發生的那一系列瞬間永久定格。版面左側,三張不大的新聞照片回顧了劉翔的三屆奧運會之旅。版面右側的7小段文字,盤點了從2003年至2012年8月7日期間,劉翔從增生、崴腳、拉傷、確診、退賽、手術,直到復發的7個關鍵時間節點。
強烈的視覺沖擊,是我們試圖通過圖像新聞傳遞給讀者的第一感受,這樣做往往能喚醒讀者心中的閱讀欲望。同時,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還會讓讀者在一段時間過后,仍記得當初讀到的新聞以及新聞的這種獨特的呈現方式。
不留死角地挖掘新聞內容
用整整一塊版面來展示一個新聞,且把圖像用作解讀新聞的絕對主力,文字數量被嚴格控制——這樣做本身,就給編輯記者帶來一種必須全面、深入、細致、不留死角地挖掘新聞的無形壓力。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地球軌道上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首次交會對接,令全國人民為之振奮。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一期題為《天宮之吻》的圖像新聞版面于當天見報,全面細致地解讀了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會對接,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新聞,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聞事件。
神舟八號是怎樣追上天空一號的、兩個航天器是如何接近的、對接過程一共分幾步、我國航天事業的“三步走”計劃是什么、在世界航天史上人類曾經完成過哪些著名的空間對接……這些緊密相關的新聞都通過各種圖像結合在一起,一一呈現給讀者。而且這種呈現,不是圖片的簡單堆砌,而是一種既立足于新聞事實又充滿了視覺創意的有機融合,最終形成的是一幅壯美的大畫面,烘托出新聞事實本身應有的分量。
豐厚的新聞內容,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讓人覺得讀著解渴,而且可以客觀、全面、清晰地展現出新聞事實的地位與價值。
及時回應讀者最關心的問題
現實世界中,人們常會遇到各種疑惑。比如2012年5月28日上午10點22分,河北唐山發生的4.8級地震,被地震專家解釋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一時間,許多讀者對此頗有質疑。
閱讀,尤其是看報,往往是人們為疑惑尋求答案的首選途徑。當疑惑產生時,如果報紙能及時為讀者釋疑解惑,而且是以一種“有圖有真相”的方式,恐怕很難不被讀者接納,進而被讀者所喜愛。
事實勝于雄辯。地震發生僅僅一周多之后,我們推出了《唐山余震因何“遲到”》,以圖像新聞的形式,將專家的觀點、地震臺網20多年的觀測數據等信息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詳細解釋了什么是余震,唐山地震的特點和成因,驅散了壓在讀者心頭的烏云,留下了“拿起科學武器認知現實世界”的正確方法。
2013年8月7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對外宣布,福島核電站每天至少有300噸污水泄漏進太平洋。此言一出,周邊國家的民眾頓然緊張起來。8月25日,中國國家海洋局發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管轄海域尚未受到福島核電站污水的直接影響。但讀者仍顯擔憂:這么多污水到底流到哪去了?
8月28日,題為《福島禍水何時休?》的圖像新聞見報,整個版面以一張太平洋地區污染物的衛星監測圖為核心,清晰地勾勒出福島核電站污水在太平洋中隨著洋流向東(即遠離我國海岸方向)擴散的趨勢,回答了讀者熱切關心的問題,徹底打消了讀者心中的疑慮。
用強烈的視覺沖擊吸引讀者的注意,再用豐厚的新聞內容留住讀者的目光,最后用可信的新聞表達贏得讀者的心——圖像新聞以其特有的呈現方式,為黨報增添了新聞魅力、增強了輿論引導力,成為遼寧日報有機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