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云
“兩會”報道歷來是各大媒體“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一個地級市的主流電視媒體,更是將“兩會”報道視為全年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僅因為市領導高度重視,各界精英廣泛參與,更重要的原因是“兩會”其實和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報道好“兩會”,傳遞好社情民意,就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那么如何在“兩會”報道中既發揮好喉舌作用,又能把“兩會”的好聲音用最通俗、最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和電視語言傳遞給觀眾,一直是我們電視新聞人不斷探索并踐行的課題。
一、“兩會”報道要接地氣,確立主線是核心
今年營口的“兩會”報道我們以“夢”為主線,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出發,通過《圓夢2013:吃穿住用行 生活大變樣》、《展夢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為 “兩會”熱議》、《“兩會”看變化 “簡、增”樹新風》三條片子,立體展示“兩會”給我們普通市民帶來的福祉。這福祉,既有民生實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甜頭,也有政風、會風變化,進一步樹立黨委政府務實高效的形象,拉近民眾和上層建筑的心理距離。
由此可以看出,在“兩會”報道中,必須有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而這根主線既要符合中央、省市宣傳要求,又要結合當前實際,更要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就是說主線既要緊貼時代脈搏,又要有貼近性。那么符合這幾個要素的主題、主線,沒有比“夢”這個字眼更合適的了。因此,在“兩會”報道的前期策劃中,定準基調、找準主線便顯得尤為重要。這如同蓋房子打基礎,房子蓋得牢不牢,基礎很關鍵。確定了主線,就確定了基調和方向。所有的報道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形散而神不散。
二、“兩會”報道要接地氣,民生視角是關鍵
“兩會”報道僅僅有了“夢”的主線,還遠遠不夠。要接地氣,要拉近與普通百姓的心理距離,離不開報道的民生視角。如果僅僅關注“兩會”議程,僅僅關注政府的承諾,不形成政府承諾和民生所需的良性互動,“兩會”報道將顯得曲高和寡,報道形式也將十分空洞。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濱城報道》首先進行了近一百條的街頭采訪。通過街頭采訪匯集民意,反饋民生熱點。然后把這些街頭采訪進行系統歸類,帶著普通市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去尋找政府的重點關切。如果找到了對應的工作目標或計劃安排,就在報道中詳細解讀,并及時把“兩會”的好聲音傳遞給表達訴求的普通市民。
比如:住在營口東外環營東新城附近的市民反映大貨車成天呼嘯而過,出行安全隱患大,也與大營口的建設規劃不相適應,營東新城都是新城區了,怎么還能跑大貨呢?對應這一反映比較集中的百姓訴求,我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2014年的工作安排和目標任務”部分就找到了呼應:“完成‘外環路外遷改造工程和高鐵營口東站東出口建設”,這樣一來,再通過交通局等職能部門的對應解讀,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發表看法和評價,就形成了一條百姓視角切入、政府關切回應、代表委員熱議的由下至上的表達鏈條。通過四個這樣的鏈條構架起了整個一條片子《展夢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為 “兩會”熱議》。
在這條片子中,百姓視角還體現在街頭采訪對象選擇的貼近性上。比如:在零工市場我們記者采訪的一個人,胸前掛個牌子,上邊倆字“力工”,手插在兜里,講話樸實,肢體語言自然,身份特征一目了然。
三、“兩會”報道接地氣,政策解讀、專家評價要權威
“兩會”報道接地氣,僅僅把握好民生視角這個關鍵點還不夠。對應切入合理的民生視角,政策解讀和專家評價也必須權威,才能達到互相印證、充分論證的效果。從采訪對象角度看,我們可以說:基層,樸實無華有看點;高層,高端大氣上檔次。僅以《展夢2014:百姓所想 政府所為 “兩會”熱議》一條片子為例,就囊括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華,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嚴力蛟,遼寧省行政學院副院長、政治學博士鄧泉國,市公安局副局長柳漢男,北海新區管委會主任宋勇,市交通局副局長趙敏,市公路管理處處長田偉,市殘聯理事長趙永勝等采訪對象,極大增加了片子的權威性和深度,也進一步提升了“兩會”報道的格局。
四、“兩會”報道接地氣,大眾選題要有新突破
黨中央開展“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已經快一年時間了,因此關于會風變化的報道,在各大媒體已經司空見慣了。但面對這一不能不報、還必須報好的大眾選題,如何實現新突破?如何給普通市民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如何更接地氣?這都是我們在策劃這一選題時著力思考的問題。《濱城報道》以《“兩會”看變化 “簡、增”樹新風》為題,不但報道了“簡、減”的現象,而且抓住了“增”的效果和社會評價。從“交通保障簡化了,百姓滿意度增加了”、“會場外的氛圍營造簡化了,代表委員們參會的熱情增加了”、“會場布置更加簡約了,會議的效率大大增加了”、“文風簡潔了,但信息量增加了”、“通過酒局聯絡感情的少了,抓緊時間履職盡責的多了”等多個角度,全面展現“兩會”會風、政風的變化,通過“簡、增”兩方面挖掘會風變化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最后用遼寧行政學院副院長、政治學博士鄧泉國的一句點評“這一增一簡更多的是順應了民意,回歸了我們‘兩會的本意”點題,實現了片子深度的新突破。
五、“兩會”報道接地氣,整體包裝、花絮拍攝要攢人氣
在對《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回顧部分的報道——《圓夢2013:吃穿住用行 生活大變樣》中,我們堅持突破,沒有平鋪直敘,沒有解說詞,以本土詞曲作家王明夫的作品《營口,我的家鄉》作為背景音樂,配以簡潔字幕表述,盤點2013年百姓生活變化的方方面面。看后給人感覺耳目一新,很多網友“點贊”,評價這種形式有創新,有大臺“范兒”。
從花絮拍攝上看,視角更低,更接地氣。片子《為“兩會”服務 也有我們“小人物”》,我們沒有去拍攝公安衛生等職能部門,而是緊緊抓住了端茶倒水的服務員、收拾衛生的保潔員、看門值守的保安員這些更一線、更基層的服務“兩會”工作者,進一步放低的民生視角使“兩會”報道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綜上所述,“兩會”報道由于接了地氣,因而賺足了人氣,市政協王杰主席等領導提出表揚,臺內節目評審專家在《監評月報》中給予肯定,觀眾和網友也紛紛通過各種方式給予好評。比如:博友“博播花開”@《濱城報道》新浪官方微博說:“看了《濱城報道》的“兩會”特別節目,感覺節目形式新穎,內容精彩,能夠貼近百姓,反映群眾關心的問題,真正讓老百姓了解‘兩會的作用,為你們點贊!”可以說,接地氣的“兩會”報道,實現了領導滿意、專家認可、受眾稱贊的立體化的社會傳播效果,真正發揮了電視媒體搭建社情民意上傳下達平臺、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