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何謂現象性新聞?現象性新聞是相對事件性新聞而存在的,簡單地說,它是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熱點現象進行集納性質的報道,通過對新聞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行分析,透過現象說本質,讓受眾產生理性的認知與共鳴。
那么現象性新聞與事件性新聞究竟有何關系呢?首先,毋庸置疑,現象性新聞是依附于事件性新聞而存在的,然而卻不是事件性新聞的深度報道。舉例來說,2014年3月,南京的一對公務員夫婦因為自己孩子在醫院住院,不滿醫院將男患者收治在自己女兒的病房,因此暴打醫院護士致其重傷。這個事件發生后很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其實這個事件可以和近些年來發生的許多類似事件緊緊地聯系起來,從中我們會發現這種事件并非偶然,它折射出的是社會的一大頑疾,即官員的特權思想。而回顧歷史,可以回溯到紅軍長征時期,我黨如何保持優良作風,以及結合黨中央新出臺的干部廉潔自律的要求等等,如果這則新聞按照現象性新聞的思路去分析,價值會得到極大提升。其次,事件性新聞有著很強的時效性,同時往往有一個完整的情節或事件發生變化的過程,現象性新聞則不同,它所展示的新聞事件往往是多個事實現象所組成,所選的事實本身不一定那么突出,情節不一定完整,不一定展開,時效性也不一定很強。舉例來說事件性新聞如何“變成”現象性新聞的。2014年1月,中國網球選手李娜澳網奪冠。一條典型的事件性新聞,經過聯系相關的新聞事件,梳理其內在的聯系,新聞的價值得到提升。李娜再捧冠軍獎杯并非偶然,此前中國網球運動員鄭潔、晏紫等人也均在國際網球大賽中獲得過佳績。這些在過去“舉國體制”下被發現的運動員,一旦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職業運動員的體制(指李娜等人的“單飛”),即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驚人成績。事實證明,沒有中國的舉國體制,李娜不會走上網球的道路。沒有職業化生涯的歷練,李娜等人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李娜現象”說明,打破體制上的束縛,中國運動員是完全有能力站在過去西方運動員一統天下的運動項目的領獎臺上的。這個新聞沒有完全展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更多著力在客觀的、理性的分析上,其結果讓人信服,新聞事件的價值得到了提升。
那么如何創作出優秀的現象性新聞呢?首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現象性新聞更多揭示的是有指導時代發展意義的理念,無論弘揚還是批判,它所拋出的都是當下社會生活中有分量的命題,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拋出的命題會軟弱無力,甚至有無病呻吟之嫌,難以切中要害。
其次,要有敏銳的洞悉社會的觀察力。錢鐘書先生說人們觀察事物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乘飛機向下眺望,另一種是踏實的逼視。只有將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會理清一般性新聞事件的內在聯系,得出令人信服的堅實的結論。
第三,在具體創作時要注重“點”與“面”的關系,“點”即現象性新聞所取的事例,“面”即現象性新聞中提出的觀點。那么一個“面”要有多少個“點”來支撐呢?理論上說,“點”越多越有說服力,但實際上過多事實的簡單堆砌于現象性新聞無益。筆者認為,一般性的報道選取三個“點”即可,從幾何學上來講,三個點也正好能支撐起一個面。以筆者的一個經驗為例:近年來校園門口亂停車的現象成了又一社會不文明現象,以現象性新聞創作理念分析它的新聞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亂停車是炫富心理在作祟;亂停車是利己主義的表現;亂停車者忽視了對孩子教育當中的身教;亂停車也反映了相關管理部門服務和監管的缺失。總之讓人深思的是,國人的物質文明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然而行為的文明遠遠沒有跟上。
最后,現象性新聞的創作還應當注意傳播學中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問題。“擬態環境”的定義是: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信號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這種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簡單地說,媒體傳播的內容對普通人認識社會作用重大。因此,現象性新聞所傳播的內容要客觀、公正,不能夸大事實、以偏概全,不能無限放大,應防止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總之,現象性新聞作為一種新崛起的新聞樣式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筆者只是談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這種表現手法,還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和完善。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