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平
2013年3月31日,《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3》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報告》稱2012年是中國紀錄片品牌元年,像《舌尖上的中國》、《春晚》、《超級工程》、《故宮100》、《貨幣》、《環球同此涼熱》等一批精品紀錄片的問世,在提升紀錄片社會影響力的同時極大拓展了紀錄片的視野。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看到很多紀錄片人獨具匠心的思考,這些思考使得一批有個性、有關切、有深度的紀錄片題材脫穎而出,而這些題材是創作者在浩如煙海的世間百態中的選擇,而這些關于題材的選擇,作為一部紀錄片的起點和開始又是何等的重要。
一、題材的內容選擇
1.紀錄片題材的內容應該更多關注現實
紀錄片的定義有很多種,但大體上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有著自己的追求和使命,它的核心是真實,而泛娛樂化的偽紀錄片看起來也很真實,但那只是一種商業化的作秀,畢竟我們不能把某個歌星演唱會上歌舞表演的實況稱之為紀錄片。雖然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也是一個關于歌星的故事,也有演唱會的場面,但影片的題材是關于人生、理想、奇跡的詮釋,而絕非只是一個熱熱鬧鬧空有其表的華麗晚會。紀錄片題材內容的選擇首先應該關注現實生活,一方面是記錄現實發生的故事(現實題材),另一方面是發掘觀眾現實關注的故事(歷史題材)。這其中尤以記錄現實生活為首要,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風貌,與其讓后人來回憶、補拍、情景再現我們現在的故事,不如我們對當下的生活多加關注,或許百年以后我們創作伊始的觀點、立場已發生了改變,而那些時代的影像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2.紀錄片題材的內容應揚己之長
紀錄片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單按題材可以粗略地分為歷史人文類、社會生活類、自然環保類。無論我們要創作的紀錄片屬于哪一類,其實對于紀錄片而言,題材的內容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優劣之分,題材宏大也好,細微也好,主流也好,邊緣也好,一切自然屬性并不妨礙一部優秀作品的產生,而有區別的只是創作者的認知和駕馭。因此我們在紀錄片創作中首先要做到充分發揮自己,這個發揮一方面是要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選題創作,可謂駕輕就熟、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是要求我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實踐。
二、題材的典型選擇
題材的典型選擇指的是在特定的題材范圍內被拍攝主體的選擇,具體應選擇有代表性、表現力、配合度高的主體。
1.代表性,指的就是被拍攝主體的典型性。有代表性的主體是鮮活的,同時具有廣泛的代表意義,通過個體的呈現可以了解整體的風貌,對群體的狀態有代言和解讀的作用。
2.表現力,指的就是被拍攝主體的外在形象和事件流程的可視性,主要體現在視覺畫面上的生動和豐富。
3.配合度,指的是被拍攝主體與拍攝者的配合度,如果拍攝者不同意拍攝,或不積極接受采訪,再好的題材也無法表現出來。
三、題材的角度選擇
題材的角度選擇,指的是在題材事件和題材人物出現時我們對題材的定位選擇。例如在2008年四川地震期間,關于抗震救災題材的紀錄片不勝枚舉,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關注在四川時,也許我們換個角度,就能發現圍繞抗震救災還有很多題材可以挖掘,撫順廣播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遠離汶川的記憶》就是這樣一部反映撫順各界支持災區的故事,以點帶面地反映了遠離汶川的城市為四川抗震救災所上演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這個角度是獨特的,對于反映2008年抗震救災的全貌也是彌足珍貴的。
四、題材的時機選擇
題材的時機選擇,指的是在題材和被拍攝對象確定的前提下,關于拍攝時間的選擇。當我們想拍攝一個走基層內容的紀錄片時,關于公交車司機的選題已經確定,而這個選題明顯已被拍過很多次,并不具有新鮮感和特別之處。但是通過選擇特定的時間去拍攝卻能給這個題材增添新的活力。撫順廣播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除夕末班車》就是記錄了除夕當天公交車司機們圍繞著自己在除夕前的最后一班車而發生的故事,一個強有力的時間線索支撐起了片子的結構和內在邏輯,也使得公交車司機們的辛勞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映襯下而顯得那么的與眾不同。顯而易見,是特殊的時間節點賦予了影片更深的意義,從而讓平常的內容變得新鮮可人。
五、題材的回避選擇
國家廣電總局自2013年起實行電視紀錄片題材公告制度,匯總全國電視紀錄片創作生產、中外合拍、引進境外電視紀錄片(含素材)等題材信息,向社會公告,避免產生題材撞車、資源浪費等問題。紀錄片創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信息,首先是盡量不要重復選題,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值得記錄的事物,紀錄片工作者應該盡最大可能豐富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其次我們要勇于重復,即便題材相同,但只要我們有更好的內容、更好的呈現就要勇于堅持,即便面對資深機構的力作也不要灰心,綠色萬年,但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又何況是見仁見智的紀錄片呢。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