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萬年前,
像兔子般大小?
在6550萬年前,地球生物界發生的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恐龍退出地球生命舞臺了。恐龍滅絕雖然是悲劇,但由于它們的退出,卻給其他生物的發展減少了威脅,并騰出了空間。特別是600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更是迎來了各種生物迅猛繁育和進化的黃金時代,因為那時,植物繁茂的非洲大陸已經與歐洲大陸分離開來,成為了生物平靜進化的最佳溫床。
也就是在6000萬年前的那個黃金時代,大象最古老的祖先在非洲誕生了。
前不久,法國古生物學家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東部的一個盆地,發現了這一遠古物種的骨骼化石碎片。經檢測鑒定,這種古老物種生活于6550萬~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時期。除了一些頭骨碎片,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一些牙齒化石,其中兩顆是下前牙齒,這是一種從下顎上長出的2.5厘米左右的牙齒,與現代大象具有非常相類似的特征。表明它確實是大象的祖先,盡管它長得有點兒像嚙齒目動物和早期靈長類動物。
基于頭骨碎片,古生物學家猜測,這種大象最古老的祖先的體型應該很小,因為它從頭部到尾部僅50厘米,大小有大兔子那么大。由于目前只發現該物種的頭骨和牙齒碎片,尚缺乏足夠的證據還原它的真實面目,所以人們無法證實大象最古老的祖先是否長著像現代大象一樣的鼻子和耳朵。
4700萬年前是半水棲動物?
大象最古老祖先的相貌我們無法復原,至于其是不是兩棲動物,也很難論定。不過,破解這些謎團的線索,倒是由生活在距今4700萬年前的始祖象提供了。
始祖象的大小與現在的未成年亞洲象差不多。雖然它沒有像現今大象那樣長的鼻子,但它的上嘴唇可以盤卷起來。它的基因絕大部分保存在了現代大象的身上,還有一些基因和海牛等其他水棲哺乳動物比較相似,擁有相似的基因特征,因為那個時期的始祖象在進化的路上,剛剛與海牛分離數百萬年。
其實始祖象這個名字,并不準確,只是因為當初人們發現它時,猜測它很可能就是大象最初的祖先。但后來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個觀點,認為始祖象不過是長鼻目進化史上的一個旁支。
對于始祖象是不是兩棲動物,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前不久非洲一個研究小組在埃及法尤姆地區發現了始祖象的化石。因為3700萬年前該地區是淺水江河或沿海水域,所以在這區域發現始祖象化石,說明它們至少常在水邊生活。后來通過對始祖象牙齒中保留著的食物信息進行鑒定,研究小組確定這種動物很可能是半水棲物種,基本過著像河馬一樣的生活。可能在700萬年前第一批現代大象出現時,它們還一直生活在水生環境。
研究人員猜測,始祖象最初應當是在陸地生活,然后進入水生環境中,最后它們又返回到陸地環境,現代大象的長鼻可能就是它們前輩在水生環境中使用的通氣管。但真相是否真是這樣,還有待于進一步揭秘。
老祖先的“大鐵鏟”干啥用?
在大象的老祖先隊伍里,有一種大象,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它就是生活在距今800萬至2000萬年前的鏟齒象。這種古老物種的嘴巴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并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整個形狀恰似一個“大鐵鏟”,因此得名鏟齒象。這種大象的足跡曾經遍布于亞洲、非洲和北美。
為什么鏟齒象把嘴巴“打造”成“大鐵鏟”呢?早些時候,美國一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提出,鏟齒象就像一個水中的清道夫,它們的鼻口看起來有點像河馬,雖然沒有“長鼻子”,但它能夠在水中用它的“大鐵鏟”攫取食物。這同時也表明它們是半水棲動物。
不過,美國另一位古生物學家卻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鏟齒象是以陸生植物而非水生植物為食物的,它們在覓食時會用象鼻勾住樹干并用門牙進行切割,而且事實上,下門牙上的溝槽結構就像是鋸齒,這也顯示出它們那“大鐵鏟”具有切割用途。
最近,美國有一位古生物學家指出,鏟齒象的“大鐵鏟”的結構其實不適合當鏟子,而是更適合切割植物。因此可以認為,它們可能具有和現代大象一樣的“長鼻子”,這樣它們就可以用鼻子和下門牙相配合,攫取陸生植物作為食物。這樣也才能說清楚,為什么它們可以在當時比較干旱的地區生活。
不過,這個說法目前還缺少最有說服力的證據,那就是它們的“長鼻子”為什么迄今沒有發現。因此鏟齒象的“大鐵鏟”的真正作用,目前還算是未解之謎。
最近的祖先究竟是誰?
讓人郁悶的是,究竟誰是現代大象的最近祖先,目前也沒有最確切的答案。不過最近,南美古生物學家在智利發現了史上第一顆保存最完好的、已有近200萬年歷史的乳齒象頭骨和象牙化石,這為破解這一謎團提供了重要線索。
化石顯示,這頭大象的個頭同現代大象相仿,在陷入沼澤地死亡以前,它一直在森林和草原上徜徉。頭骨化石包括4顆臼齒和兩顆長度近1.22米的犬齒。巨大的臼齒大約有22.86厘米長。除此以外,這個頭骨還連接著一部分椎骨。通過多種分析方法顯示,乳齒象就是現代大象最近的祖先之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乳齒象起源于4600萬年前的始祖象,在200萬~1.3萬年前,生活在地球上比較廣闊的森林和草原上,早期的人類應該和它們打過“交道”。
美國古生物學家還認為,生活在200萬年前的帝王猛犸,與現代大象的親緣關系最近。跟吃嫩芽和樹葉的乳齒象不同,帝王猛犸是食草動物。盡管如此,帝王猛犸也很可能就是現代大象最近的祖先之一。
不過,遺憾的是,大象從古至今的進化路線圖,目前古生物學家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依舊待解。
現代大象曾經瀕臨滅絕?
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奇妙現象:從以色列的兩個考古遺址看出來,在其中一個距今80萬年的考古遺址里發現了象骨,這表明至少在80萬年前,中東地區有大象。但在距今40萬~20萬年的另外一個遺址,則沒有發現象骨,卻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類型——他們具有新的、更有創造性的行為,比如他們有了用火和分享食物的習慣。相比直立人,他們更敏捷,知道怎么捕獵更小、跑得更快的動物來滿足自己的食物需求。這兩個發現其實表明,這種新的人類類型已經接近現代人類了,是他們最終在中東站穩了腳跟,并取代了直立人。
和中東的情況類似,在非洲一個距今有20萬年的考古遺址里,人們再沒有發現過大象的骨頭,這顯然不是偶然的現象。
由于現代大象曾經在20萬年前一度瀕臨滅絕,說明這種現象很可能與現代人類的興起密切相關。大象跑得很慢,比其他動物容易被獵獲,但是在技術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直立人沒有力量大規模獵殺大象。而到了現代人類興起時,一切都改變了,這些新出現的人類有很強的獵殺能力,比如能使用弓箭和長矛,還有集體作戰的技巧,于是,大象遭到了現代人類的大量獵殺,數量大幅度減少,甚至瀕臨滅絕了。
幸虧現代人類并沒有最終把大象趕盡殺絕,否則我們今天就無法看到這種長著長鼻子和長牙齒的有趣動物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