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徐曉磊

見到一臉從容睿智的馬學文,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不是一個完全純粹的肥料商人,而是一個肥料創新的追夢者,在產品升級中追根溯源,探究肥料的“核心科技”。
渾身散發著濃烈學究氣質的馬學文,確實找到了肥料之于作物的“密碼”,山東農大肥業正在全力打造亞洲最大的活性腐植酸緩釋肥生產基地。有著近20年肥料行業實踐經驗的馬學文有一個夢想:把肥料與科技完美結合,讓科技不再只是試驗室研究和市場炒作的行為,而成為內化于肥料產品本身、有實效、老百姓接受的田間實踐。山東農大肥業重視腐植酸研究,并將其科學應用于新型肥料上,成為腐植酸與復合肥嫁接綜合利用上最早、最大、最有成效的化肥行業的領軍企業。
就在2012年,公司被評為中國腐植酸行業最佳企業,并獲最高榮譽“烏金杯”。
腐植酸應用于肥料的成功實踐并沒有讓馬學文感到輕松愉悅,他只是自信地告訴記者:再成功的產品,也只是把“有限”的作用應用于田間,唯有把肥料與科技結合,變成一種常態,成為企業的內核和產品的根本出路,使其更加盡善盡美,才能真正改變生產的方式。
“在競爭激烈的營銷時代,人們變得浮躁、夸大、唯利,一些傳統、理性、本真的精華被我們忽視。過去腐植酸的應用并沒有被普遍重視,但是作為一種來源于自然又極具價值的上好傳統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促進了肥料產品的升級,這是山東農大肥業事業發展,企業受益,實現增長的原因。”他說。
多年來,農大肥業通過腐植酸肥料技術創新,節約農業資源,降低碳排放,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減少農民投入,用“科技、誠信、責任”的理念和服務,贏得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心。
“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更好的肥料。”馬學文說,活性腐植酸緩釋肥只是山東農大肥業“把肥料與科技完美結合”夢想的冰山一角,“隨后還會有更多更好的肥料產品呈現給老百姓”。
與腐植酸的相遇,被馬學文形容為與“精靈”的相遇。
腐植酸是大自然的“精靈”。18世紀以來,農業學家、土壤學家們就紛紛把土壤腐殖質認作養料,明確提出了腐殖質在土壤和植物營養中的重要作用,而腐植酸是土壤腐殖質中最活躍的組分,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的60%以上。為此,土壤學家又稱腐植酸為“土壤的活力素”“土壤的肥力基礎”“肥料的運轉倉庫”。
面對一直困擾氮肥、磷肥、鉀肥行業的原料和能源價格上漲,資源對外依存度大、賦存條件差,污水處理、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等問題,腐植酸增加化肥肥效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馬學文說,山東農大肥業通過工業化利用腐植酸生產肥料及衍生產品,讓腐植酸這一土壤腐殖質的真正有效成分回歸土壤,讓腐植酸這一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天然物質發揮其在土壤中的本來屬性。田間實踐中腐植酸促進了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強了土壤保水保肥通氣性能;調節和穩定土壤pH值;刺激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養分的轉化和供應能力等。
有著改良土壤、增效化肥、刺激生長、增強抗逆、改善品質“五大”功效的腐植酸一經和肥料結合,帶來的是肥料的革新。
腐植酸的應用為山東農大肥業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而今的山東農大肥業直接解決社會勞動力1500人,累計為農民輸送新型肥料800萬噸,多年持續護理、改良土壤5000萬畝。
可喜的是,腐植酸類肥料已納入到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之中,已成為“十二五”期間農業領域最具活力的農資產品。山東農大肥業利用活性腐植酸生產的肥料產品未來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馬學文心里,老百姓最需要以誠相待,糧食安全正面臨嚴峻挑戰,土壤環境保護已刻不容緩,而這些都與肥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銷售給農民的肥料產品,不僅僅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生資投入品,就像老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需要老師去成就“知識”的價值一樣,企業要把產品的價值看做自己的生命。
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一種“道”的修煉,而不是一種“術”的應用。農大肥業的長足發展,背后蘊含著20年的積累。馬學文坦言,任何一個關于創新的創業,“堅持”都是最考驗人的部分:沒有任何田間大規模腐植酸肥料的成功實踐可以參照借鑒,“邊實踐邊摸索”是這20載春秋的最貼切形容。“怎樣吸收到更加優秀的人才加入,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組合?能不能攻克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項技術攻關?如何推動市場的銷售?”是經常來襲的孤獨和困惑。從初期的粥店廠區,六人營銷團隊,一個化驗員的化驗室,第一塊“施農大肥結開心果”的戶外廣告,都成了我們后邊蓬勃發展的源動力。“一個有積淀的企業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人,寶貴的人生經歷成為他面向未來生活的正能量。”
近10年來,從科研到生產,從規模到管理,農大肥業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公司成為年產能達120萬噸的企業,建立了近百人的科研團隊,承建了1個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省級研發平臺、2個市級研發平臺。公司共承擔了國家、省市新型肥料研發課題23項,緩控釋肥技術和腐植酸技術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0項,獲得國際先進以上科技成果3項、獲得省市級科技獎勵7項。
馬學文告訴記者,2013年是公司變革調整的一年,在團隊建設、產品質量、研發積累、營銷變革、新生產基地建設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下一步培育萬噸縣,建構深加工產業鏈,服務終端,既要把傳統產品這個“主根”扎深,又要把新市場這個“側根”培育好,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馬學文說,“肥料事業要留下一口井,而不是一缸水。要讓筑井的精神成就事業的深度,讓甘甜的井水澤被萬物的成長,這是農大肥業始終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