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紋 李晨睿
【摘 要】 基于簽字注冊會計師個體流動的視角,探析客戶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而形成的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現象產生的緣由。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獲取“標準”審計意見是客戶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的重要動機之一;進一步地,審計任期越長,客戶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個人關系通常越為密切,越可能發生換“所”不換“師”。然而,當審計任期超過一定閥值時,審計意見對換“所”不換“師”的誘致作用有所削減。
【關鍵詞】 換“所”不換“師”式變更; 審計意見; 審計任期
中圖分類號:F23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3-0065-05
一、引言
有關上市公司改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問題一直受到學術界的熱議。諸多的實證抑或案例研究表明,當負責簽字的有關注冊會計師發生了跳槽的時候,有相對較多的上市公司會選擇跟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從而改聘其“新東家”,因此就形成一種“客隨師走”的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現象(如劉峰等,2002;謝盛紋和閆煥民,2012)。目前關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行為所承載的特定信息含量以及可能產生的經濟后果的文獻研究尚有些許(劉啟亮和唐建新,2009;Chen et al.,2009a等),但至于換“所”不換“師”現象形成的內在緣由卻不甚了解。然而,這種“客隨師走”行為極有可能促成客戶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經濟聯合”(Economic Bonding),進而影響審計獨立性及審計質量(Chen et al.,2009b),故而我們不但要知曉這種現象的存在,更要了解導致這種現象發生背后的影響因素,如此才能更好地探究這種特殊形式的變更背后所隱藏的特殊利益關系,了解其在審計實務中發揮作用的途徑,有針對性地“取其利,避其弊”,從而更好地監督和引導注冊會計師審計執業行為。鑒于上面所述內容,本文擬從對審計意見的需求這一視角,以人際關系理論為基礎對這一現象產生的成因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在審計實務中,上市公司對于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更換的緣由可謂不勝枚舉,常見的如公司公告中經常披露的審計合同期限已滿、事務所業務繁忙而導致無法按期完成審計工作、負責簽字的注冊會計師因連續審計任期已滿而需要執行強制輪換制度等諸多的表面原因,抑或是審計意見分歧、公司高管變化以及財務狀況惡化等不便公開披露的內在原因。總之,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或緣由,真真假假,種類繁多,這也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其中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對其收到的“非標”審計意見的不滿而選擇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更換,以期達到對審計意見的優化(如Chow & Rice,1982;Krishnan & Stephen,1995;王英姿和陳信元,2004;沈紅波和王布衣,2008)。那么,“客隨師走”現象的誘致動機是否亦如此?但據本文統計數據顯示,客戶在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前收到“非標”意見的比例(約為3%),遠遠低于在其他事務所變更形式下收到“非標”意見的比例(約為17%)①,這其中的內在緣由謂何?
從會計師事務所角度而言,規模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無論其在業內聲譽如何,影響力如何,任何一家事務所出具的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在法律效力上來說并無太大區別,對上市公司來說理論上也沒有明顯差異。而倘若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客戶出具了“非標”意見,則極有可能將影響該公司股票的市場表現及其投融資政策等。因此,上市公司通常對“標準”審計意見具有強烈的剛性需求,一旦收到“非標”意見,則其極有可能會考慮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更換,以期實現審計意見購買。從簽字注冊會計師個體層面而言,當簽字注冊會計師發生流動,比如注冊會計師主動跳槽、因原事務所被合并或撤銷而被動跳槽,對于被審計單位來說,將面臨三種選擇:一是繼續聘任原會計師事務所的其他簽字注冊會計師;二是選擇跟隨負責簽字的注冊會計師變動,即換“所”不換“師”式變更;三是不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變動,與之前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也隨之終止,而另外選擇一家事務所。值此決策時,當跳槽的簽字注冊會計師為其客戶出具“非標”意見時,一方面反映了簽字注冊會計師對于被審計客戶至少在財務報告信息質量上的某些否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標準”審計意見有著剛性需求的客戶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至少在審計意見方面存在的分歧,因而該客戶不大可能會選擇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反之,當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跳槽前為其客戶出具“標準”意見時,代表了簽字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認可,而被審計單位為了持續獲得有利的審計意見,也很可能會選擇追隨注冊會計師跳槽,并期望在未來審計期間內共同分享“客隨師走”所帶來的“經濟聯合效益”(Economic Bonding Benefit)。簡言之,與以往基于會計師事務所層面的變更問題研究結論不同(即“非標”意見很可能導致客戶更換事務所),“標準”審計意見很可能是客戶選擇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的一個重要動機。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設1: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變更的上一年度審計意見越好,發生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的可能性越大。
上述分析主要是基于審計意見需求方面的考慮,并未考察個體層次的“審計師——客戶”人際關系。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客隨師走”而形成的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現象反映了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管理層之間超出普通工具性關系的特殊人際關系(謝盛紋和閆煥民,2013)。那么,這種特殊人際關系及其承載的情感因素是否直接導致了客戶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共進退”行為?
一般而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是以“社會人”的角色而存在,而不是單純的“經濟人”,將“經濟人”假設引用至審計客戶的身上,其表現同樣活靈活現(宋飛等,2009)。在我國這種“關系本位”及“圈子文化”的背景下,個人關系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尤為明顯。對于審計而言,審計業務關系最初表現為一種“工具性關系”②。但在審計過程中,伴隨著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管理層在工作及情感等方面的溝通與交流,兩者之間的個人關系會慢慢發生變化,而且合作時間越長,個人關系中的情感色彩會越濃,這越有利于雙方在審計意見方面達成一致。因此,基于“人情法則”,我們有理由推測,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管理層之間應當有、甚至是強烈的意愿或動機去維持這種長期往來過程中逐漸積累的人際關系,并且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這種關系也越密切,雙方共同的維系動機也越為強烈,最終以“客隨師走”的形式體現。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設2: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變更前的審計任期越長,越有可能發生換“所”不換“師”式變更。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04—2011年滬、深兩市發生了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上市公司作為初始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為CSMA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其中,關于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的數據則是按照數據庫相關信息及披露的年報信息進行手工整理的結果,研究樣本的篩選過程如表1所示。
(二)變量說明
1.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當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并帶走了客戶,CHG_CPA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2.審計意見。變更上一年度審計意見類型為“非標”,OPINION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簽字注冊會計師任期。簽字注冊會計師在截止變更前對客戶的連續審計年數,若兩位注冊會計師同時發生流動,則取任期較長者。
在研究模型設計中,借鑒王英姿和陳信元(2004)等研究經驗,對上市公司規模、公司治理結構、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年度和行業等因素加以控制,各變量的定義及計算方法詳見表2。
(三)模型設定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CHG_CPA、OPINION等變量的均值、中值和標準差等指標均無極端異常值情況,表明研究樣本數據來源及分布情況較為合理。
(二)相關系數檢驗
表4描述了研究模型涉及的主要變量之間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結果。從Panel A可以看出:首先,CHG_CPA與OPINION在1%水平下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初步表明變更前簽字注冊會計師為客戶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時,客戶更可能追隨其跳槽;其次,LNASSET、EPS及CONCURRENT等各個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合理范圍之內,表明各控制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模型構建較為合理。從Panel B可以看出,在跳槽樣本組中,CHG_CPA與TENURE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表明簽字注冊會計師審計任期越長,越可能帶走客戶,這與本文的研究預期相吻合。
(三)多元回歸結果
從表5 Panel A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CHG_CPA與OPINION始終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當客戶收到“標準”意見時,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的可能性越大,即表現為換“所”不換“師”現象,這支持了本文的假設1。從Panel B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CHG_CPA與TENURE始終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跳槽前的審計任期越長,與客戶之間的私人關系通常也越為密切,有意滿足客戶特定利益訴求的意愿也就越強;與此同時,客戶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繼而維系這一特殊人際關系,并期望持續獲得有利審計意見的動機也越強,最終表現為“客隨師走”,這支持了本文的假設2。
(四)穩健性測試
為了增加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進行了以下的穩健性測試。將審計意見的類型進行了細分并定義如下:若是標準無保留意見,其取值為0;若是無保留加強調事項段的,其取值則為1;若是保留意見的,其取值為2;無法表示意見及否定意見的,其取值為3。從表6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年度和行業的情況下,OPINION與CHG_CPA仍顯著負相關,這與前文結果基本一致。
(五)進一步測試
通過上述實證結果我們知道,“標準”意見的需求以及客戶與簽字注冊會計師之間的私人關系都是導致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現象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在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哪種因素更可能具有主導性誘致作用?為此進行了進一步檢驗。
通過研究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TENURE的均值為2.63,因此以3年為閥值,將換“所”不換“師”式變更樣本劃分為TENURE小于3和大于等于3的兩組子樣本,分別進行Logistic回歸。從表7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TENURE<3組中,CHG_CPA與OPINION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而在TENURE≥3組中,CHG_CPA與OPINION負相關但不顯著。這說明,若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跳槽前的審計任期在一定年限閥值內(本文研究發現為3年),導致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產生的關鍵性因素可能是“標準”意見的剛性需求。而當審計任期超過這一閥值時,即在TENURE≥3樣本組中,導致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產生的主導因素可能轉化為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之間的特殊人際關系及其承載的情感因素。其可能的解釋是,隨著簽字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之間審計業務的持續開展,其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的密切程度也將隨之不斷加深,其與被審計單位的這種關系也可能從原初的工具性關系而慢慢轉向為一種混合性關系,再進一步發展則可能轉為情感性關系。此外,被審計客戶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若不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而改聘新任簽字注冊會計師,在未來期間內收到“非標”意見的可能性或許更大。這樣一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即便客戶收到了“非標”意見,客戶管理層也可能為了企業長期利益著想,依然選擇與簽字注冊會計師繼續維持業務往來關系。如此一來,在“客隨師走”決策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很可能是簽字注冊會計師與客戶之間的特殊人際關系。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關注注冊會計師流動的同時,以審計客戶是否跟隨作為切入點,從審計意見需求及人際關系作用的視角,分析“客隨師走”而形成的換“所”不換“師”式變更現象產生的內在緣由。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獲取“標準”審計意見是客戶追隨簽字注冊會計師跳槽的重要動機之一;進一步地,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跳槽前的審計任期越長,他們與客戶之間的個人關系通常也越為密切,越可能發生“客隨師走”現象。然而,當審計任期超過一定閥值時,審計意見對“客隨師走”的誘致作用有所削減。本文研究立足于人際關系理論的視角,豐富了有關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的相關研究,這有助于社會公眾和證券監管部門深入解讀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行為,為其相關決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證據。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會計師事務所整體特征或簽字注冊會計師個人特征是否也存在換“所”不換“師”現象的重要誘致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Charles J. P. Chen,Xiaohong Liu,Xijia Su,and Xi Wu. Auditor-Client Bonding and Audit Quality: Partner-Level Evidence[D]. Working Paper,2009.
[2] Charles J. P. Chen,Xijia Su,and Xi Wu. Forced Audit Firm Change,Continued Partner-Client Relationship,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9,28(2):227-246.
[3] Chow,C. and S. Rice.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4):326-335.
[4] Krishnan,J. and R. G. Stephen. Evidence on Opinion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5,14(3): 179-201.
[5] 黃光國.儒家關系文化主義: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0.
[6]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制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中天勤客戶流向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2(12):22-27.
[7] 劉啟亮,唐建新.學習效應、私人關系、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09(4):52-63.
[8] 沈紅波,王布衣.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來自2003—2006年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08(4):53-57.
[9] 宋飛,岳秀敏,王勇軍.論審計客戶的怪異行為[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3):144-148.
[10] 王曉玉,晁鋼令.中國市場上私人關系對企業間關系的影響——基于企業間核心關系變量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7(1):37-45.
[11] 王英姿,陳信元.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分析——一項基于安永大華合并前后客戶構成變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121-126.
[12] 謝盛紋,閆煥民.事務所變更、信息隱藏及市場反應[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4):23-33.
[13] 謝盛紋,閆煥民.隨簽字注冊會計師流動而發生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12(4):101-107.
【參考文獻】
[1] Charles J. P. Chen,Xiaohong Liu,Xijia Su,and Xi Wu. Auditor-Client Bonding and Audit Quality: Partner-Level Evidence[D]. Working Paper,2009.
[2] Charles J. P. Chen,Xijia Su,and Xi Wu. Forced Audit Firm Change,Continued Partner-Client Relationship,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9,28(2):227-246.
[3] Chow,C. and S. Rice.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4):326-335.
[4] Krishnan,J. and R. G. Stephen. Evidence on Opinion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5,14(3): 179-201.
[5] 黃光國.儒家關系文化主義: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0.
[6]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制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中天勤客戶流向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2(12):22-27.
[7] 劉啟亮,唐建新.學習效應、私人關系、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09(4):52-63.
[8] 沈紅波,王布衣.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來自2003—2006年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08(4):53-57.
[9] 宋飛,岳秀敏,王勇軍.論審計客戶的怪異行為[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3):144-148.
[10] 王曉玉,晁鋼令.中國市場上私人關系對企業間關系的影響——基于企業間核心關系變量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7(1):37-45.
[11] 王英姿,陳信元.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分析——一項基于安永大華合并前后客戶構成變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121-126.
[12] 謝盛紋,閆煥民.事務所變更、信息隱藏及市場反應[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4):23-33.
[13] 謝盛紋,閆煥民.隨簽字注冊會計師流動而發生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12(4):101-107.
【參考文獻】
[1] Charles J. P. Chen,Xiaohong Liu,Xijia Su,and Xi Wu. Auditor-Client Bonding and Audit Quality: Partner-Level Evidence[D]. Working Paper,2009.
[2] Charles J. P. Chen,Xijia Su,and Xi Wu. Forced Audit Firm Change,Continued Partner-Client Relationship,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9,28(2):227-246.
[3] Chow,C. and S. Rice.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4):326-335.
[4] Krishnan,J. and R. G. Stephen. Evidence on Opinion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5,14(3): 179-201.
[5] 黃光國.儒家關系文化主義: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0.
[6]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制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中天勤客戶流向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2(12):22-27.
[7] 劉啟亮,唐建新.學習效應、私人關系、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09(4):52-63.
[8] 沈紅波,王布衣.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來自2003—2006年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08(4):53-57.
[9] 宋飛,岳秀敏,王勇軍.論審計客戶的怪異行為[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3):144-148.
[10] 王曉玉,晁鋼令.中國市場上私人關系對企業間關系的影響——基于企業間核心關系變量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7(1):37-45.
[11] 王英姿,陳信元.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分析——一項基于安永大華合并前后客戶構成變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121-126.
[12] 謝盛紋,閆煥民.事務所變更、信息隱藏及市場反應[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4):23-33.
[13] 謝盛紋,閆煥民.隨簽字注冊會計師流動而發生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12(4):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