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 浩
(作者是南方教育時報社編委、新聞與文化中心負責人)
2013年5月,在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深圳報業集團和市職業攝影協會舉辦的第四屆美麗深圳攝影年賽上,《南方教育時報》記者歐偉拍攝的《四胞兄弟》,在參賽的14700件作品中與本報的另一件作品同獲優秀獎。這本不是一個特別突出的獎項,但對作為當初安排記者專門采訪四胞胎家庭、并在《南方教育時報》試刊第一期頭版推出圖片報道的編者,我卻感到一絲特殊的欣慰,也重新有了一些思考。
2012年底,由深圳報業集團主辦的華南地區惟一一份教育行業新聞報《南方教育時報》創刊。2012年9月10日,《南方教育時報》推出試刊號第一期。試刊期間,正值深圳市中小學校全面開學和全國第28個教師節。9月7日,在編輯封面報道的時候,本人對深圳寶安一家四胞胎入學的消息產生了興趣。
這則報道的主要內容是,在全市小一新生大軍中,出現了一隊特殊的4胞胎學生。為便于老師和同學區分這4個小朋友,孩子的媽媽按數字順序“1、2、3、4”在孩子的頭上理了個“數字頭”。這個開學報道的花絮,逗樂了不少市民。但我在思考:這條有些娛樂化的報道背后,到底還有些什么樣的故事?于是我立即決定派出記者再進行采訪,主要想了解這個特殊家庭的背景和怎么在就學已成難題的當下如何就學的,力爭在試刊第一期推出。
中午11點多,記者在校門外守到了四胞胎——蔣云龍、蔣云嘯、蔣云翰、蔣云霖還有他們的媽媽譚超云。由于剛剛放學,記者在征得同意后跟他們一同回家。果然,在后面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以前報道中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4胞胎是深圳眾多非深戶的家庭之一,且父母雙方還不在一地一城打工——母親在深圳帶孩子做小工,父親在東莞的工地上做工。6年前,4胞胎在深圳婦幼保健院出生,譚超云是高齡產婦,且屬早產,大人和孩子缺少營養,4個孩子的出生使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當時,深圳許多素不相識的人伸出了援手,捐錢捐物,幫他們渡過了難關。令人感動的是,在孩子成長的6年來,社會并沒有忘記這個特殊的家庭,深圳一家企業每月資助定量奶粉達兩年;就連孩子的名字“龍、嘯、翰、霖”,也是社會熱心的人士所起。2012年,已到了入學年齡的4兄弟,由于是外地戶口,且深圳公辦學位極其緊張,也無法負擔起民辦學校昂貴的學費,所以沒能在臨時住地申請到公辦學位,依然是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當地教育部門為4兄弟爭取了4個公辦學位。
9月7日中午,記者在4胞胎家庭用鏡頭記錄下他們尋常而又特別的生活片斷:孩子們無憂無慮,喧鬧歡騰;母親樂觀自信,從容不迫。他們的午餐只有白飯和一大盆豬肉青菜湯,全家共睡一張碩大的板床,但他們心態積極,跟任何普通家庭沒什么區別,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充滿期望。下午2時許,媽媽喊了一聲:“1234,上學了!”記者跟隨他們一起出門,在校門口附近,拍下了這張后來被我選用做首期《南方教育時報》封面報道的圖片(圖1)。在200多字的圖片文字報道中,我們對這些細節進行了具體介紹。
我想到和沒有想到的是,報紙出街后,我們居然收到兩種完全對立的讀者評價。
第一種來自社會讀者,特別是教育界讀者。他們在接受我們的讀報調查時,普遍認為頭版的這則圖片報道較有代表性地體現了深圳人的愛心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拉近了報紙與讀者的距離,一掃多年來行業報的機關面孔,尤其是正值開學時段,各報大多都在應景式地報道領導檢查開學工作,而恰恰作為教育行業報,反而有了“煙火氣”,讓人感到親切。總之對這份新誕生的報紙,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和鼓勵。
正當我們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而充滿喜悅之際,另一種來自同城媒體業內的批評,則令我們陷入尷尬。在試刊評報會上,不少媒體同行,大多認為我們在“炒日報的冷飯”,認為不符合時效性原則。
面對同行的質疑呢?在我看來:
第一,對于一份周報來說,如果以日報的編輯標準來衡量,也許,我們的每篇報道都不符合新聞時效性原則,或者說我們根本沒辦法做到日報的時效。所謂時效,也只是相對概念,否則,如何評價當前移動互聯時代新媒體的絕對時效?傳統媒體一味強調時效,優勢本來已漸不再。
第二,我們對同一事件報道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日報的記者第一時間報道了現場所見所聞,報道新聞事件的主體是學校的開學,對這件事件的處理大多只是當作花絮,或者說是客體對待。我們則作了主客體的調換,把一個特殊家庭兒童小學生涯的開始作為主體事件。為此,記者更深入地走進采訪對象的生活當中,因此,我們有比第一手現場信息之外更多個現場或更豐富細節的呈現。
第三,基于對同一新聞信息源的不同價值判斷,必然產生不同的處理結果與傳播效應。“四胞胎上學”新聞經各報搶先報道后,確實在社會引起很多人的閱讀興趣,但最后基本成為市民讀者茶余飯后的調侃談資,成為盛大開學季期間的一場全民性的“娛樂發現”。然而,我們還揭示了另一面更能打動人心的信息補充:深圳市民持續6年對這個家庭無償的資助與支持,以及四胞胎一家真實的生活。
第四,《南方教育時報》在創刊之初,就確立了 “教育民生,教改先聲”的辦報宗旨,其中,把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新聞信息放在首位,在選題上必須服務于這一宗旨。因此,在對“四胞胎上學”的新聞選點上,我們做了較突出的處理,某種程度上,比其他報紙只是作為一則“花絮”的報道處理,更能接近事件背后更真實的社會影像。
當然,在整個事件塵埃落定之后,我們也進行了總結與反思,特別是,當作品在5月份的這次關于體現城市人文精神亮點的作品評選中勝出之后,雖然我們有種得到公正評價的喜悅,但更多地是也讓我們發現了新聞時效適度性的不足與版面條件的局限。
我們考慮的是:如何給“舊聞”延長保鮮期而不讓人覺得“已經知道了”?如何讓人在原有興趣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興奮點?如何在版面設計上更合理地呈現更多的事實,而不讓人產生厭煩?在時效性原則面臨技術挑戰,如何重新建立起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行業性媒體在與綜合性媒體、新媒體的市場共舞當中,如何凸顯自己的角色影響,保持在行業的優勢話語權并最大限度拓展至社會邊界?等等,我們都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與疏理。當然,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則報道本身,來客觀分析我們的得失。
第一,我們的報道仍嫌籠統,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雖然刻意把它放在了封面位置,但我們真正希望表達的信息未能體現,過于含蓄,所以會讓一些人先入為主地認為“已經知道了”“是一條搞笑的新聞”;第二,既然是周報,但由于過去長期在綜合性日報工作的思維定勢,潛意識中,還是在對時效的追求、對新聞事件內涵性的延展上理解不夠徹底,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開學的時間”,而忽略了時效價值的轉移:對他們的家庭生活細節的呈現,從而借力打力,趁這一話題余音未了,正好實現讀者對同一事件背景的話題轉移,也就是說,它已經是一條獨立的、完全全新的新聞,因而在處理的時候,原來的一些新聞元素,必須要全部推倒重來。
因此,在涉及到報紙針對一些關鍵性后續報道的時候,我們有了新的技術考量。比如,在隨后的版面架構設計上,根據周報的特點,我們分別設計了“深水區”和“圖片記”兩個專門板塊。其中,“深水區”主要考慮為對熱點的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層次的調查采訪式報道,篇幅為兩個版以上,必要時做成多點式、多版面的專題報道。為平衡長篇報道閱讀的節奏和新聞的現場感,這個板塊可以考慮與封面的圖片報道全面聯動,為后面的空間開一扇凸窗;另外,教育時報專門開辟了生活氣息濃厚、新鮮熱辣服務性強,使新聞當事人和讀者更近距離接觸的“圖片記”專版,力爭打造出一種適合于周報的新的“新聞時效”空間。在創刊一段時間來的實踐與探索之中,我們的預期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