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換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其發展快慢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實現基本達到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城市化進程在所難免,這必然會引起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流動人口不僅給流入地帶來眾多影響,也給流出地帶來了許多影響。因此,把握流動人口這把“雙刃劍”,既要疏導流動人口緩解城市人口壓力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又要合理管理以減少對農村人口流出地的不必要影響,這是城市化進程中迫切需要深刻思考并科學應對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域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分工多樣化,人口流動也越來越頻繁,其范圍也越來越大。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不僅促進了流入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流出地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中,農民工占據著很大的比例,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流動人口改變了傳統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春夏秋三季在地里干活,冬季賦閑在家的生活方式,更使得他們由原來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合理調配。外出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開闊了眼界,具有一定的市場敏感度,他們會告訴父輩們種植一些收益快的經濟作物,改變了傳統農業中只種植小麥、土豆、玉米等粗放型作物的做法,轉而開始種植豆類、瓜類等經濟型作物,使得農民收入大大提高。
緩解了農村貧困狀況。全國各地農村到城市經商務工的人員大為增加,尤其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廣大農村,由于缺乏礦產資源、土地貧瘠等原因,一直是典型的農村貧困地區,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城市,尋求更多的經濟利益。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經商務工所得收入,對改變他們原住地的貧困農村狀況有所貢獻。據調查,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除了靠老人或者妻子進行最基本的生產勞動維持基本生活支出以外,主要的經濟來源都是依靠家庭成員外出務工的收益。尤其是子女上學、蓋房、婚喪嫁娶等費用支出,大多是依靠家庭成員外出打工收入支付的。在走訪調查中有近30%的打工者,依靠自己在城市的收益,使生活在農村的家人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
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教廠灘村為例,全村大約有100戶人家,人均土地占有量較少,土地收益不高,生活困難,很多家庭交不起學費致使孩子在初中畢業后就輟學在家。為改變貧困狀況,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包頭市經商務工,男性往往學習一些技術,如泥瓦匠、裝潢等;女性往往進入各大飯館,做服務員或者廚師。這樣,村中老人、婦女主要種地和養一些家禽等,年輕人在外地打工,這些家庭完全解決了溫飽問題,經濟上也比較寬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以前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況大都處于自給自足狀態、自產自銷,商品交換也大多是進行著簡單的物物交換,物質生活極其貧乏。如今,在這些農村地區家庭液晶電視、冰箱、洗衣機、摩托車甚至汽車都成為日常用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由于外出務工的收入大大改變了這里的貧困狀況。
促進了流出地人口素質的提高。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初期,大多從事一些體力活,生活比較艱辛。然而,隨著他們在城市生活與產業化勞動中眼界開闊了,見識增長了,總體素質提高了。特別是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許多人認為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烏蘭察布農村地區,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學校規模小,設施也較簡單,有的學校甚至只有一名老師。相對于流出地農村來說,城市教育設施、教育條件要強很多,打工人口的孩子往往能受到比當地更好的教育。所以,許多打工者家長寧可多花錢也愿意讓孩子在城市讀書,如今流動人口的子女在城市的中小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在內蒙古包頭市趙家營子小學,五個年級總共有24個班級,每個班級平均五十人,有的班竟有30多名學生來自外地農村,其中五年級特別的一個班,共有52人,有46人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些在城市就讀的孩子一般來說享受著比農村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誠然,隨著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加速了我國城市化進程,也為流出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但不可忽視的現象是,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我國廣大農村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造成流出地農村的“蕭條”。探討剛興起的打工潮對流出地的影響,形象一點就是農村成為“99、38、61”部隊,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近年來,農村流動人口的年齡越來越大,除了青壯年勞動力之外,只要能夠在城市棲身,哪怕是掃大街、撿垃圾也不愿意務農的中老年人大有人在。這就導致廣大農村呈現房屋破敗、土地荒蕪的局面,水利設施無人修繕,農村文化活動無法舉辦。以烏蘭察布卓資縣教場灘村為例,原本擁有100多戶人家、400多人的村莊,如今只剩下76人,60多歲的村民在該村是最年輕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節也組建不起曾經紅火熱鬧的秧歌隊,整個村莊呈現一片蕭條之氣。
流出地村民自治能力被削弱。村民自治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群眾的三個偉大創舉之一。它在中國農村的實施已經產生了良好的效應,在農村建立村民自治組織,由農民自己管理自己事務的新思路,有效地促進了社會政治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可以說,擁有一定數量的素質較高的村民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的良好運行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由于大量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的外出,一方面村中可供民主選舉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大大減少,這將直接導致村委會總體工作能力的下降,甚至有些地方村委會和黨支部的負責人流動在外,村級組織陷于癱瘓;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有的甚至不會書寫姓名,對民主程序和自治意義不太明白,容易導致民主程序流于形式,民主決策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干部的決策。對于大量的外出人口來說,所在村莊已經不再是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他們一年中很長時間都在城市里生活,他們與村莊及其村民之間的聯系紐帶越來越松弛了,而且往往不再具有原來的直接利益關聯。利益關聯是政治參與的根本和內在動力,外出村民對于和自己利益相關不大的村莊事務往往缺乏參與熱情。流動人口在城市打工謀生,他們積累了能夠在競爭環境中得以生存的經驗。經濟收入增加使流動農民感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在外務工經商的艱辛有時也讓他們認識到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因此,相對來講,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等也比流出地人口強。由于他們長期在外,村莊無法對其實行有效的控制,而他們回到村莊常常因為自己見過“大世面”或賺了錢而自視清高,不愿意接受村民自治組織管理,這使得村民自治成效受到一定挑戰。
對流出地計劃生育工作造成了困難。流動人口對流出地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超計劃生育現象。當今農村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方法較為單一,普遍采取的方法是超生罰款,其結果就致使一些農村婦女懷孕后,為逃避罰款而加入流動人口行列。尤其是在某些農村,重男輕女現象還很嚴重,有的家庭不生男孩不罷休,在當地或是小城鎮比較顯眼,也容易被發現。因此,他們往往臨時棲身于“三不管”地帶,生下男孩后再返回原籍。這不僅增加了中國的人口壓力,還使這些家庭日益貧困,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這個問題也給城市計劃生育管理部門提出了挑戰,重視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利國利民。例如,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趙家營村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經過調查,該村專門設置了一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統計育齡婦女的情況,每季度查一次,并建立了生育檔案。他們耐心宣傳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那些違反政策的夫婦,他們往往與其家鄉聯系,雙方合力說服解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不利于流出地風俗習慣的傳承。我國已經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健全,相對于城市空巢老人,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卻另有心酸之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后,隨之舉家前往城市,他們忙于自己的生計,往往只是在春節才有時間看望老人,平常靠電話和老人保持聯系,這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以及養兒防老心理是格格不入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親情疏遠。近年來,出現了一種較反常的“隱形啃老”現象,那就是年輕人在城市過自己的小日子,留守老人在家里務農、飼養牲畜,等到秋收之后,辛苦的父母開始到城里給自家的孩子送農作物、豬牛羊肉等,短暫的團聚也只能是暫時排解他們的寂寞。如今我國大部分農村昔日的淳樸民風已不再,外出務工的年輕一代已基本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與習慣,他們一般已經不適應“寂寞”的鄉村生活,甚至把生活在城市里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帶回農村,有些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全村賭博的局面,這也不利于新農村文化的建設。
城市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我國現階段的國情表明城市對農村流動人口的容納力是有限度的,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況且對于流出地來說,也需要更多有能力、有文化的青壯年參與到當地的建設中來,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
減免農業稅政策的啟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近20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遠低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尤其是1998年以來,這一趨勢表現的更加明顯,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7%左右,而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還不到2.5%,遠低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減免農業稅是農民減負增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客觀要求。減免農業稅受社會大多數成員—農民的支持和歡迎,同時也有利于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減小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為改革和發展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減免農業稅,農民自然增收,立竿見影,一目了然,且給農民積極性以動力的作用也不可小瞧。
如前所述,烏蘭察布地區農村是內蒙古自治區內人口流動最多的地區。由于烏蘭察布地區經濟不發達,特別是農村和牧區全年的收入除了交納農業稅后,只能達到溫飽,導致大多數青壯年流入城市打工。自從烏蘭察布積極落實各項支農政策后,糧食直補、退耕還林現金和糧食折現補貼及時足額到位,切實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農業方面的優惠政策,也使一些在城市境遇較差的農村流動人口返鄉務農。以該地區十八臺鄉為例,該地氣候干旱,農業收成差,過去這里的農民種地扣除農業稅后一般只能維持溫飽,于是紛紛到城市打工賺錢,有的甚至舉家搬至包頭居住。減免農業稅政策出臺后,一部分在城市打工而且很難融入城市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開始懷念農村并不富裕但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在這個不屬于自己的城市打拼,愿意回家鄉務農。由于沒有農業稅負擔,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除了耕種自己的責任田外,還租種別人的土地,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從這一惠民政策我們不難看出,對于流動人口來說,外出打工很多都是出于無奈,政府只有真正關心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結合實際,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才能有利于當地的發展。
大力發展流出地生產力是根本對策。流動人口用智慧和汗水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但在這些光鮮的背后,卻是背井離鄉的辛酸。實際上,流動人口內心難以真正融入其打工的城市,在現實和心理差距的刺激下,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在對流動人口心理的調查中,筆者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流動人口不管在城市有無正式工作,他們都認為自己沒有完全融入這個城市中,他們就像無根的浮萍一樣,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相反他們中的大多數懷念老家新鮮的空氣、寬敞的住房。可以說,如果他們家鄉的經濟同樣發達,他們寧愿返回故土,而不愿意生活在別人的城市中。而大量人口的流失,致使流出地青壯年勞動力急劇減少,對流出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經濟越落后,人口流失越嚴重,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越小,經濟更加落后。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流出地的生產力,增強對當地農民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吸引力。而且在外來務工人員流出地保有穩定的一定數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對于發展流出地農業生產,普遍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城鄉和諧發展之根本。
積極推進流出地新農村、小城鎮建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政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給農村提供了相對優惠的政策。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只有積極推進流出地的新農村建設,才能盡快改變當地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斷縮小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差距。但是,縮小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真正實現農民在保險、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有加快農村地區城鎮化進程,農村人口流動的選擇路徑才可以更多一些,尤其是改變過去依靠外出務工成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的狀況,使得留在當地的人員也可以有比較好的經濟收益,人口流出地會吸引更多的青壯年留在家鄉,發展新農村,建設小城鎮,為當地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引導人口的有序流動,必須大力發展流出地的生產力,發展經濟,吸引更多的本地區優秀人員投身于家鄉生產建設。
綜上所述,城市化進程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本質并不是到處出現城市,而是要使全體國民享受現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實現生活方式、生活觀念、文化教育素質等的轉變,唯有此,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和農村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