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 王若曦
這里生活的居民皮膚白皙、金發深目,傳說他們的祖先就是古樓蘭人。而當年發現樓蘭遺址的向導,他們的后裔就生活在這里。
火焰山下的鄯善,有“中國的麥加”,中國第一土莊,還有兩千年前王宮御用的土陶,而這里的木卡姆藝術,讓伊麗莎白女王贊不絕口……
公元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遺址,廢墟和黃沙下掩埋的木板文書,雕刻著讓人眼花繚亂的精巧花紋,其中多處出現“Krotalna”這個地名——即漢文中的“樓蘭”。于是,在歷史中湮沒了1000多年的樓蘭古國,就這樣奇跡般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顯赫一時的樓蘭國為何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仍然困擾著今天的歷史學者。而當城邦衰敗、家園廢棄以后,那些樓蘭的子民們又在何處延續著樓蘭的血脈呢?《漢書》上有這樣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也就是說,當城郭廢棄之后,樓蘭人遷徙到另外的地方——今天羅布泊的西南部,以鄯善國繼續存在著。但是在公元5世紀,鄯善國毀于戰火,遷居于此的樓蘭人再一次失去了影蹤。
而今天,在吐魯番盆地西南部有一片綠洲也叫鄯善——這個被庫姆塔格沙漠高大沙山零距離俯視著的城市,和1000多年前的樓蘭、鄯善國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和神秘聯系呢?
這里生活的居民有的皮膚白皙、金發深目,傳說他們的祖先就是古樓蘭人。而當年發現樓蘭遺址的向導,他們的后代也生活在這里,仍然出入羅布泊,繼續給探險隊當向導。這里也是宗教和藝術的圣地,吐峪溝麻扎村被稱為“中國的麥加”,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源源不斷地前來朝圣;柳中城里木卡姆的音樂還在響、歌還在唱;那燃燒了兩千年的古窯火還沒有熄滅……
最后的村莊:迪坎兒
金發高鼻深目的古國后裔,世世代代的樓蘭向導
在鄯善縣城的南面有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村莊——迪坎兒村,它的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卻很特殊:一邊是庫姆塔格沙漠,一邊是羅布泊,村民的院子就在沙漠邊。這里也是從吐魯番進入羅布泊的最后一個村莊,從迪坎兒再向南兩公里,沙路連天之處,舉目四望,便是亙古的羅布泊荒漠,也就是“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了,因此這個地方被稱為“最后的村莊”。而小村又因為坐落在洼地間,海拔高度為零,人們又稱它為“零的村莊”。
村子里的500多戶人家廝守著一塊被羅布泊荒漠和庫姆塔格沙山侵擾的小片綠洲。傳說這里的村民是古樓蘭王國的一脈遺民,他們的祖先在樓蘭王國消亡的時候,遷居到這里。
烏買爾·買提尼亞孜是迪坎兒小學第五任校長,他有著金色頭發、棕色眼睛。而迪坎兒小學11歲的漂亮小姑娘凱麗麥·汗,也有著金色頭發、棕色眼睛,她的膚色白皙,臉上灑滿雀斑,完全就像白種人的樣貌,而她的父母也是這樣。由于同學們笑話她是“俄羅斯”,小姑娘害羞,鬧著讓父母把頭發染了,但額際新長出的頭發還是可以看出原來的金色。村里金頭發白皮膚、高鼻深目的孩子還有好幾個,當地人戲稱他們是“紅頭發”。這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羅布泊發現的高鼻深目的樓蘭美女。而村里一直流傳著“金發人的祖先是古樓蘭人”的說法,讓人自然而然要探尋起他們跟樓蘭人祖先的淵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郭物博士告訴我們,現在鄯善縣的生存環境和當年鄯善國的生存環境挺相似,都是在大沙漠邊緣地區,也許當年那些鄯善國的遺民們遷移到這里,就定居了下來。
迪坎兒村是進入羅布泊荒漠前的最后一站,這里自然成了探險隊伍進入羅布泊的大本營,而在這片荒漠邊生活的村民自然成了最好的向導。當年帶領斯文·赫定發現樓蘭遺跡的向導奧爾得克和阿不都熱依木,他們的后人都住在這里。
我們在迪坎兒村找到了葉赫亞·沙依木——他是阿不都熱依木的侄孫。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險生涯》中描述過他和阿不都熱依木的相遇:“在都拉里村北的一個樹林里,我們巧遇從北面辛格爾來的阿不都熱依木……他是整個沙漠中少有的兩三個知道六十個泉的獵人之一……我決定雇傭他和他的駱駝。”阿不都熱依木還曾帶領瑞典探險家貝格曼以及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羅布泊地區、孔雀河流域考察。可以說,羅布泊地區史前文化及庫魯克塔格山、孔雀河一帶古驛道的發現,葉赫亞的爺爺功不可沒。葉赫亞拿出斯文·赫定當年給他爺爺畫的素描的復印件,他說因為爺爺的緣故,這些年經常會有日本人、英國人、俄國人、瑞典人來拜訪他。
38歲的白克力·艾海提是奧爾得克的后人。他家祖輩就生活在離樓蘭古城約100公里的地方,現在,先輩的拱巴斯(維吾爾語,意為墓地)還在那里。他也是迪坎兒村最年輕一代的探險向導,一年要進羅布泊四五次。其余時間,他和大多迪坎兒的村民一樣,種葡萄、棉花、甜瓜,守著這片沙漠中的綠洲生活。
火焰山下,中國的麥加
在走不通的山溝里,有著中國第一土莊
在火焰山東南面的吐峪溝大峽谷內,隱藏著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卻極不平凡:它是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這里先后存在過4種宗教——祆(xian)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它還是中國最大的伊斯蘭教圣地——號稱“中國的麥加”;它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驛站,溝內的千佛洞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而村莊里保存完好的黃黏土建筑群,堪稱“中國第一土莊”。它就是鄯善縣的吐峪溝麻扎村。
吐峪溝在維語中的意思是“走不通的山溝”。20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修建了一條翻越火焰山的簡易公路,終于把火焰山兩邊的村莊連在了一起。現在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吐魯番,翻過火焰山,車子沿著蘇巴什的公路向右一拐,進入盤旋山道,就可以看見那個叫吐峪溝的大峽谷了。火焰山是天山的一條支脈,氣候炎熱干燥,山上寸草不生,大峽谷是被天山融化的雪水沖刷出來的,有了天山雪水的滋潤,峽谷中水草茂盛。
早在漢代,吐峪溝就有祆教活動,祆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稱為“拜火教”。后來,源自襖教的摩尼教也傳入這里,在國內稱為明教。魏晉時期,佛教興起,這里開始建起寺院,現在,峽谷崖壁上還有殘存的佛窟壁畫。到了宋元以后,伊斯蘭教成為這里的主要宗教,吐峪溝口就有清代的清真寺。
在這個古老的村落中,居民們繼承了千百年用黃黏土建造房屋的傳統習慣。房屋建筑均是以黃黏土制坯建成的窯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層的,也有兩層以上的;有獨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勢連成一片的。全部是干凈的泥土的黃色,和山渾然一體,隨山就形,房屋擠擠挨挨地隨著谷地、溪水的走向分布著。
村前的高坡上是巨大的霍加木麻扎及其周圍的一大片墓地,在這片比整個村莊還要大的墓地里,霍加木麻扎格外顯眼,它涂成綠色的半球形拱拜,與周圍黃土顏色區別,配合著高遠湛藍的天宇。“麻扎”是指穆斯林的墓園,以墓園來命名整個村莊,更是顯示出這個墓園的非同一般。
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弟子葉木乃哈等5人最早來到中國傳教,東行來到吐魯番,一位牧羊人聽著他們傳教入了迷,最終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個信徒,牧羊人和他的一條牧羊犬跟隨5位圣人進入了吐峪溝的一個山洞聽經修行,最終成圣,再也沒有出來。于是,這里成為了圣地,它的全稱是“吐峪溝艾斯哈布凱海夫”(波斯語,意為“圣人住的洞穴”)。洞內現存土墳6座和一個犬狀石,洞口有木柵欄,洞內存一木棍,傳為圣人的遺物。
現在,吐峪溝麻扎是世界伊斯蘭的七大圣地之一,中國最大的伊斯蘭圣地——號稱“中國的麥加”。據說,信徒們到麥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溝麻扎朝圣。現在,每年前來朝圣的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及德國、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仍然絡繹不絕。
村子后面的深谷里,則是佛教的圣地——吐峪溝千佛洞,開鑿于公元3世紀,比敦煌莫高窟還早,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的高昌時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千佛洞曾經也香火鼎盛,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文獻曾描述當時吐峪溝寺院重重,佛塔聳立,綠樹成蔭,香火不斷。后來,隨著伊斯蘭教在新疆地區的興起,佛教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這里的佛教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天災——這里是地震頻發地區,風化侵蝕也十分嚴重;還有人禍——19世紀末20世紀初,打著各種幌子的外國探險隊、考察團,熱切地“考察”著新疆的各個古跡,吐峪溝千佛洞被多次洗劫,吐峪溝千佛洞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采。現存有編號洞窟46個,僅有8個洞窟殘存壁畫,但這些壁畫仍具有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現在吐峪溝麻扎村里約有二百余戶人家一千余人,人們保留著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大部分住宅的墻壁上還留有一個個很像佛龕的洞,民居的大門上還繪有佛教的圖紋,這些是歲月浸染過的遺跡。
綠柳城廓里的音樂史詩
伊麗莎白女王贊不絕口的木卡姆藝術
魯克沁鎮位于鄯善縣城西45公里,火焰山的南麓,庫姆塔格沙漠的西部,日照充足,降水極少,氣候異常燥熱,是典型的火洲氣候。但正是由于這種氣候,使魯克沁成為種植葡萄、哈密瓜的最佳地區。
魯克沁鎮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西域重鎮柳中古城所在地。自古以來,柳中城以火焰山下柳色掩映的景觀美名遠揚,有“綠柳城廓”之稱,古人更是寫下了“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楊柳春”的詩句。柳中城在歷史上所處地位相當重要。公元前1世紀,西漢王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時,曾一度在此屯墾戍邊。唐代,這里設置了柳中縣,它成為了唐代西州(高昌)的東大門。
到了清代,魯克沁維吾爾首領額敏和卓被清朝廷封授郡王,魯克沁一度是額敏和卓王府所在地,成了清代吐魯番綠洲上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在城墻周圍還遺留有許多文物古跡。在內城南端,現存有漢城墻,長30米,高加余米;在內城正西,有清代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的郡王府遺跡,大約建于1758年,當地人稱王爺臺。臺長57米,寬40米,高20米,全是用黃黏土夯筑而成。
魯克沁鎮是吐魯番木卡姆藝術的發源地。木卡姆,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大曲、樂章。新疆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它歌頌愛情、親情,祈禱豐收,以表現喜慶歡樂為主要內容,常常在一些重要場合和節日演唱,是流傳在新疆民間的大型套曲,也是深受維吾爾族民眾喜愛的音樂史詩。
吐魯番木卡姆是新疆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就是魯克沁鎮的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具有濃郁鮮明的地域特色,它的前奏是其他維吾爾木卡姆中沒有的,而它最顯著的特點是“無鼓不歌,無鼓不舞,鼓變樂變,樂變舞變”。
2000年,以表演吐魯番木卡姆而聞名的吐爾遜·司馬義等4位民間大師,應邀赴英國皇家劇院演出,獨特的樂器,流暢的音樂,精湛的演技,使伊麗莎白女王贊不絕口。
現在魯克沁是整個吐魯番木卡姆藝人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上歲數的老人,大多都會木卡姆。有的老人能唱一個套曲,有的能唱三個,但能夠完整地唱完全部套曲的人幾乎沒有了。鄯善縣文化部門在魯克沁成立了木卡姆藝術中心,搭建起專門的表演臺,修建了木卡姆藝術陳列室和排練廳,組織專家和藝人走村串戶,挖掘、收集遺落民間的歌謠、傳統劇目、唱詞及優秀的舞蹈形式,還開辦了木卡姆小學,挑選了40余名10歲以下兒童系統地學習木卡姆。通過專家及老藝人口傳身授,努力地將木卡姆藝術的精髓傳承下去。
鐵匠阿不力孜是個有名的琴師。整天與爐火、鐵錘打交道的阿不力孜,放下手里的活,拿起薩它爾,好聽的音樂就響起了。阿不力孜說自己開心的時候彈唱,難過的時候也彈唱,音樂就是他的知己。
兩千年前的王宮御用土陶
未曾停息的窯火,古窯的第十二代傳人
斯爾克甫古窯位于火焰山下的魯克沁鎮斯爾克甫村,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傳,在高昌王國時期,這里曾燒制大量專供王宮御用的土陶生活用品。
古窯的主人是斯爾克甫村村民買買提·依明尼牙孜。他說,這個古窯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賜予他家經營的。在他家族經營中已傳了11代,歷時達300多年。目前尚存古窯6座,手工作坊4間,遺留下來的老窯遺址占地約4000平方米,和內地古窯架構相似。
窯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沒有燒過的叫幼陶,燒制過后的陶罐,外面有一層瓷。過去的幾百年中,古窯一直在生產著陶缸、陶燈、陶罐、花盆等日常用品。古窯與唐宋時期的制陶、燒陶技術沒有太大的區別,同樣采用的是轉輪制陶工藝,只是窯爐的容量比古代的加大了許多。
買買提·依明尼牙孜說,過去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陶器主要靠駝隊或驢幫從這里運到哈密、吐魯番和托克遜。對于易碎的陶器,他們有著特殊的運送方法:一峰駱駝一般馱兩個大的水桶,每個水桶里再由大到小依次套進花盆、油壺、水壺、陶燈之類,就像俄羅斯套娃,一個比一個小,大小陶器之間,再用麥草和氈子墊實,以確保在運輸過程中不被顛碎。
現在,這個兩千年的古窯還在進行生產,它的主要產品是馕坑陶片——是馕坑的一種內坯,一個馕坑由4個馕坑陶片組成。據說這里的馕坑陶片特別暢銷,賣到了烏魯木齊、昌吉、庫車、喀什等地。
現在的制陶整個過程,由于產品的單一化,傳統的轉輪制陶工藝也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制作:取土——和泥——拓模——燒制。先從火焰山上取來生土,按比例摻進煤渣等成分;和上水攪拌,然后打成兩米長、40多厘米寬的泥墻;工人們用鋸子鋸下一片片泥片,往模子上貼;貼好后,用布纏好,兩個工人用木板子不斷擊打陶模,直到將外表打平;然后揭掉布,進行最后修飾,同時用手捏出馕坑的圓邊,邊捏邊淋上水。接下來的就是燒制,整個燒制過程大約需要一整天。買買提·依明尼牙孜爺爺掌管窯的時候,燒窯的燃料已由柴火變成了煤。爺爺在自己家的附近開了個小煤窯,專門供燒窯使用。
現在,每年的4月到8月底是燒制陶器的季節,冬天歇業。5個月下來,可以燒制1500個馕坑陶片,總共五六個人就能完成。按照目前的市場價100元左右一個馕坑陶片,每年收入在8萬到15萬元之間。去掉人工等所有成本,每年可掙5到8萬元。
古窯一直秉承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所以,現在的繼承人是買買提·依明尼牙孜的大兒子阿不力米提·買買提,今年22歲,已經學了8年,他是古窯的第十二代傳人。雖然第十二代傳人學會了全套的制陶技術,但隨著塑料和金屬制品的廣泛普及,人們使用古老陶器的機會越來越少,多樣化而且精美的古陶器日用品鮮有人問津,如今,古窯只生產工藝極其簡單的馕坑陶片。這意味著,沿襲了兩千多年的轉輪制作方法,面臨失傳的危險。
買買提·依明尼牙孜一直在考慮將馕坑陶片改制成兩用的東西——既能當馕坑用,又能取暖,而且可以安裝到室內。而文物專家則在考慮如何保護這個延續了兩千年的古窯,傳承原生態的制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