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淳鳳
國際社會那些天天盼望中國衰落的人們,做空A股、唱衰中國經濟的鬧劇越演越上勁了。他們以為憑借著顛覆別國的能耐,要把中國經濟搞得像前蘇聯垮臺時那樣一落千丈也只是舉手之勞。依我看這種愿望并不容易實現,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是中國有13億人民的需求在,經濟就不可能衰落!13億人天天要吃的,要穿的,要住房子,要出行,要想過上發達國家富裕階層一樣悠閑、便利、富足的生活等等,這些基本的需求,就是巨大的發展動力,而且是一天也不可能停止的;二是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基礎遠遠超過前蘇聯垮臺時的局面;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建設帶來的福利,也積累了龐大的財富,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動國家和經濟繼續發展繼續進步,不會因為你在某些領域搞顛覆就放棄建設自己的國家;三是中國政府即便不能及時識破你的顛覆陰謀,斬斷你的顛覆魔爪,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不會變,決心不會變,領導人民走向繁榮富強的責任心不會變,決不會坐視中國經濟的衰落,也有能力帶領中國沖破艱難險阻,走向新的輝煌!近日出臺的國務院“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十點意見”就是有力的證明!
但是,在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和西方列強損人利己、不斷破壞攪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局面很難長期支撐。如果沒有拉動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走出低迷的強大引擎,全球經濟都會有一個很長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間難免不出現方向模糊、市場萎縮、失業增加、增長減速、信心受挫、社會燥動的局面。因此,尋找拉動全局增長的引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面前有沒有這樣的強大引擎呢?根據我們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引擎還是有的,而且擺在我們面前的能夠拉動中國經濟再創輝煌的強大引擎至少有三個,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三大引擎。
拉動全局走出低迷的引擎——建國際開發走廊
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需要重大舉措是不爭的歷史定理。不管是19世紀末美國的西部開發、戰后各國的科技園區和工業走廊建設,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的特區建設,都一再證明了這一定理。這種舉措往往需要一個核心,才能聚焦各類產業優勢,帶動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我們前30年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就是特區建設。深圳、珠海、廈門、浦東四大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拉動了所有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實際上充當了拉動國家經濟進步的引擎。沒有這幾個聚焦產業發展的引擎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其后的西部大開發,東北大開發,環勃海大開發為什么效果不明顯呢?問題在于它沒有焦點,沒有核心。幾個廣袤的地區要想平衡上升全面跟特區一樣快速發展是不太可能的,它只能以點帶面,逐步提升。關鍵是如何來選好這個點。之所以全國人民對4萬億的投資好象聆聽別人的故事一樣,引發不了投身建設的激情,問題也還是出在“焦點”上。因為你的投資沒有重點突破,只是簡單的添燈油戰術,很難給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很難讓民眾看到就業的出路。
那么,今天拉動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走出金融海嘯陰影的引擎又在哪里呢?
1、建戰略開發走廊,保全國經濟持續繁榮
2008年我作了一個專題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第一是發現再設深圳、浦東那樣的開發點,輻射效果有限,既難確保全國的平衡發展,也不足以帶動全國;第二是發現不與國際社會聯動,不足以拉動全世界。沒有世界經濟的復蘇,就不可能有我外向型經濟的復蘇。于是設計了一條由東南沿海至西北邊陲的戰略性“萬里開發走廊”,以拉動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東起臺灣臺南市,西至中巴邊境的明鐵蓋。即:由東經120.08′43″、度北緯23度,經東經100.08′7″、度北緯35.28′47″度,至東經75.25′3″、度北緯36.51′度。全長4600公里,斜跨整個大陸腹地和臺灣海峽。途經十個省,百余個縣市。
以時速500公里的高速鐵路為核心,輔以區間鐵路、高速公路、油氣管道、重要樞紐,形成一條由東南到西北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并將干線兩邊劃為戰略經濟開發走廊,給予特殊政策和財政支持,推動它的全面開發。這樣一可釋放中西部和各個待開發區域的所有資源,使之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巨大能量;二可改變全國的交通格局,將互不相交的南北干線連接成東西互通的交流網絡,改變中西部因交通阻隔只能封閉式發展的被動局面;三可拉近中西部與東南沿海的空間距離,使沿海、沿邊和國際社會的發展優勢能夠直接深入到內地,推動相關地區的經濟騰飛;四可縮短中西部少數民族和臺灣同胞與中東部民眾交流往來的距離,有利于加深各民族的融合和理解,有利于建立團結、互信的和諧關系;
單是盤活中西部的土地資源、山林資源、礦產資源、社會資源有可能帶來的財富和就業機會就可以拉動國家經濟增長幾十年上百年;加上開發通道的建設、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這十個省上百個縣市的開發,有可能帶給中國經濟建設的拉動力將不亞于十個深圳特區。它對全國經濟發展的輻射影響也會超過深圳特區的十倍以上。
還有比這更大的引擎嗎?沒有!這一規劃如能付諸實施,單是國內部分的開發前景,就將拉動整個中國50年的高速發展。如果加上國際走廊的拉動作用,前景還將更加輝煌。
2、建國際開發走廊,開創全球經濟新局面
在設計國內“萬里開發走廊”的同時,也設計了一條沿北緯30度,將12個阿拉伯國家串連起來的“開發走廊”,而且將國內外的兩大“開發走廊”連成一個整體,使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提高。以提升相關國家在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發展水平和地位。并通過對這一“開發走廊”的建設和投資,拉動整個世界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開創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全長8578公里,其中:巴基斯坦境內1256公里、阿富汗境內512公里、伊朗境內1208公里、伊拉克境內362公里、科威特境內102公里、沙特境內590公里、約旦境內233公里、以色列境內33公里、埃及境內960公里、利比亞境內1475公里、阿爾及利亞境內1405公里、摩洛哥境內442公里。兩大走廊接起來共有13100多公里,合26000多華里。
為什么要設計“國際開發走廊”?
首先是我們的需要:
1、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將“開發走廊”延伸到海外,新疆就是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前沿,完全有可能成為帶動周邊國家發展的核心區域,其開發前景將有可能跟沿海口岸一樣長盛不衰。如果不考慮延伸出去,新疆就永遠只是中國的邊廂,盡管也會有國際物資的出進,但單靠傳統交流方式,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有了國際化的連接,整個“國內開發走廊”和臺灣的國際化發展水平都會大為改觀。過去的偏遠內地和西北將會因為“國際開發走廊”的帶動,成為國際化建設的核心地帶。
2、連接巴基斯坦港口的需要: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是我西北七省區理想的出海口,它可以改變我國西部無出海通道的戰略格局。使中西部很多經印度洋進出的物資,不必再經馬六甲海峽和東南沿海繞圈子,可減少近萬公里的海陸旅程。也是提升西部七省區開放發展水平的戰略要地。如果我們的“開發走廊”只修到中巴邊界,則巴基斯坦境內的運輸通道將無法承擔我們的物流使命,而且現在中巴之間還沒有鐵路干線,也不可能要求巴基斯坦為了我們的需要去建一條符合整個開發走廊需求的物流通道。因此,留給我們的選擇只有將物流干線延伸到瓜達爾港。道路修通后,免不了在靠近港口、碼頭的區域修一些維護進出物資的創庫設施,甚至有可能將一些分裝,加工工序放到那邊去完成。應巴國招商引資之邀,到那邊去辦一些工業企業,也會選擇在物流干線兩邊。巴基斯坦本身的產業設施,也肯定會朝這一物流干線靠攏。因此,延伸過去的將不是單純的物流干線,而是“開發走廊”。
3、連接中東北非的需要:“開發走廊”修到巴基斯坦海岸,面對就是波斯灣和全世界的資源寶庫一中東、北非。如果日行萬公里的高速“物流通道”通向了中東、北非,就有可能變成“能源通道”、“資源通道”和“可持續發展通道”,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增加強大的后勁。高速干線進入北非后,前進一步就是大西洋,接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整個世界的人流、物流格局都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與歐、美、亞、非各國經濟往來的便利條件將大幅改觀,整個改革開放的局面將迅速轉型升級。因此,就有了沿北緯30度將“開發走廊”延伸到摩洛哥的構想。
4、盤活外匯儲備的需要:從盤活外匯儲備考慮,需要參與大型國際開發。都知道外匯只能用于境外才有可能變成財富。如果不用于國際開發,單靠在玩弄金融把戲的王國里買點債券、股票之類,很有可能血本無歸。投入“北緯30度開發走廊”才是我們規避風險的最佳出路。相關12國拿不出開發經費的占多數,我們可以借給他們。讓他們用資源、用能源、用開采權或其他開發利益逐步償還。這樣他們的經濟得到了發展,我們的利益也有保障。最重要的是阿拉伯國家忠厚、守信、沒有害人之心。把外匯借給他們,不會出現被玩弄的風險。
其次是阿拉伯國家的需要:
1、阿拉伯國家需要一條民族振興走廊:近代以來,阿拉伯世界飽受欺凌,政治、經濟、外交地位都屈居人下。人們為民族振興前赴后繼,卻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到經濟發展上。如果有這么一條開發走廊來凝聚阿拉伯世界的智慧和能量,使各方面的優勢得到全面發揮,很快就能提升它的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使全民族走向振興。
2、阿拉伯國家需要一條民族團結走廊:由于外界的離間和教派的沖突,阿拉伯世界一直找不到走向團結的出路。如果有了經濟建設的交流通道,相互約定“開發走廊”世俗化,友好化,不容許任何人在開發區域內訴諸武力。大家就有可能通過經濟上的互相協商、共同發展,沖淡不必要的紛爭,逐步走向團結。
3、阿拉伯國家需要一條國際交流走廊: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固然是開放的,但由于宗教教規的限制,經濟上的國際交流還十分有限。雖有很多資源在出口,但招來的國際投資和產業還不多,經濟上的發展相對滯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有待提高。亟需有一個經濟開發帶來拉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以提升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水平。
4、阿拉伯國家需要一條宗教朝圣走廊:阿拉伯民族每年都有朝圣的習慣,教民們不遠萬里跋涉而來。由于交通的不便,往往飽嘗艱辛。如果有了這條日行萬公里的高速通道,將為朝圣教民帶來極大的方便,使很多因受交通阻隔不能前往朝圣的人們,實現朝圣的愿望。
而后是整個國際社會的需要:
1、國際社會需要一條投資拉動走廊:金融海嘯以來,整個國際社會已無可拉動投資的重大項目,使整個經濟發展失去了方向和動力,如果沒有像當年美國的西部開發那樣帶動全局發展的重大工程,國際社會還將在低迷中無限期徘徊。
2、國際社會需要一條物資需求走廊:造成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剩的物資供應能力找不到需求對象,造成企業停產,員工失業。如果找不到像“開發走廊”一樣幾十萬億美元物資需求的巨大工程,很難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生機。
3、國際社會需要一條經濟振興走廊:我們的時代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無窮的生產力,加上各行各業的高科技手段,已經有能力將整個世界建設得更好。但是,找不到著力點。而“開發走廊”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從下圖可見它的振興作用不限于當事國,還能輻射到全世界。
4、國際社會需要一條團結合作走廊:經濟利益是排他的,國際市場是互補的,在各自為營的奮斗中往往會出現損人利己的殘酷斗爭。
只有在重大的互助合作項目中,才有可能團結一致共創輝煌。特別是在飽受金融海嘯摧殘,各國都無法獨立擺脫困境的情況下,只有共同興建萬里開發走廊,才能拉動全球經濟的發展,開創一個團結合作共度難關的全新局面。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可知,這一偉大工程并非我們異想天開。各相關國家駐華使館,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大家都希望它盡快變成現實。特別是巴基斯坦等鄰近國家的駐華使館,一再要求我們盡快提交中央,以便他們的國家領導人與中國政府正式討論“國際開發走廊”的問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除了“開發走廊”將帶來的巨大進步外,還有兩大更加現實的需求:其一是引進中國的高鐵,提高他們的交通發展水平;第二是拉動中國去投資,而且這個投資是多方面的,一是希望中國政府能為開發走廊的高速干線建設投資;二是借開發走廊的優勢,吸引中國投資人為其各類產業的發展投資。學我們的成功經驗,促進他們的經濟發展。這種期望恰恰又給我們的“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機會和便利,將給我們的海外經濟增長和布局增加無窮的活力。
經濟之外,“團結合作的共同開發”帶來的區域安全穩定和外交和諧,也是無法估量的,它將拉動整個人類社會走向空前的友好與繁榮!或許這也正是我們新的中央領導班子所追求的事業,特將此方案和以下兩個方案做成呈報件,提交給領導,但愿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希望全社會的有識之士共同來探討和推動,使它盡快發揮應有的作用!
拉動首都圈轉型升級的引擎——京津冀循環開發圈
環渤海開發區雖占有京津兩地的巨大優勢,卻缺乏轉化機制,加之京津兩市都受到城市爆炸性膨脹的制約,應付膨脹之需尚且應接不暇,推動區域發展就更加有心無力了。周邊地市又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無法有效與京津的優勢對接,也顯得底氣不足,因而沒有什么起色。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房地產開發擠占了產業發展的空間,高昂的地價切斷了企業進京的門道,使北京市的高科技成果不得不跑到外地去落腳生根。長此以往,北京將會變成一個純居民區。財政收入將只能靠第三產業來支撐。盡管有不少企業為掛上首都的名號,選擇在北京注冊,但主要的稅收還是會放到北京以外的實業基地。使整個北京成為跟日本東京旁邊的川崎市一樣沒有第一、第二產業收入的財政欠收城,所不同的是川崎只有130多萬人口,而北京卻有2200多萬,加上800來萬流動人口,差不多3000萬人。如果都要靠國家財政來養活,那將是壓在其他省市納稅人頭上的沉重負擔,恐怕難為久計。
因此,推動北京產業開發,確保北京經濟全面發展,一直是擺在我們這些研究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1、北京經濟可望創造輝煌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主的全國各地都在全面開發,唯有北京“裹足不前”,先是搞了個區區7平方公里的中關村開發區,后又搞了個小小的亦莊開發區,好像其他十幾個區縣就不能享受國家的開發政策,不需要開發一樣,十分令人費解。其實、北京有北京的苦衷,首先,北京沒有出??冢槐惆l展大進大出的加工業;其次首都的環境治理是全國之重,所有冒煙的、帶噪音的、有污水流出的產業不但不能發展,就是原有的也要搬出北京。像首鋼那樣北京財政的支柱產業,也不得不忍痛割愛搬往唐山;加之土地和勞力成本高,留不住高科技產業等原因,使人們找不著發展的方向。
那么,北京到底有沒有像浦東一樣拉動全上海和周邊高速發展的引擎呢?答案是肯定的!2007年,我們到唐山去做“曹妃甸開發規劃”時,得知首鋼職工嫌唐山太遠,不愿隨廠搬遷。我就考慮到如何縮短唐山與北京的空間距離問題。發現將東長安街向東延長130公里就到了唐山北站,如果配以城際高速地鐵,從建國門到唐山北也就半個小時的距離,完全有可能將唐山拉近到比本市郊縣更方便來往的距離,人們不愿到唐山就業的心理障礙也就化解了。唐山臨海,有了便利的交通也就解決了北京旅游休閑缺水的問題;唐山有三大海港,長安街拉通后,也就等于拉通了北京的出海口,對北京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將起到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唐山重工業基礎雄厚,經濟實力強大,正好補充北京的弱項,有助于京唐兩地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京唐共同招商,適合唐山發展的產業放唐山,適合北京發展的產業放北京,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簡言之,東長安街延伸過去了,唐山就是北京的“浦東”,甚至可延伸到秦皇島,使整個冀東都變成北京的“浦東”,既能承接北京的資金優勢、科技優勢和綜合優勢,也能帶動北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北京真正進入一個全面開發的新時代,成為拉動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新引擎。如下圖的“東長安街開發帶構想圖”所示,解決了出海口和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的問題,北京的東部,可以考慮由懷柔、順義、通州至廊坊和由密云、平谷、三和、大廠至香河,修二條南北走向的產業開發大道,作為產業開發帶的物流通道,用“物流地鐵”將之經長安街連接到唐山港口,既保證物流的暢通,又不給地面交通增負。物流通道兩邊的產業開發帶,不容許搞房地產開發,也不許以高價土地阻擋企業的進入。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各類產業的進駐,特別要重點扶持北京高科技研究機構的產業化轉換,使之都在產業開發帶生根開花。
與此同時,天津也可以由薊縣往南設立天津開發帶,整個唐山也可以成為綜合開發帶,使整個東長安街延長線周邊形成一個整體開發帶。
一旦周邊形成開發高潮,由于缺少新的拉力而處于觀望狀態的企業家們,會如獲新生般地蜂擁而至。到北京、到天津、到唐山來創造他們的新輝煌。而且廣大企業的首選就是到北京落戶,甚至很多只能將產業擺在唐山的企業,也會在北京注冊,給北京提交部分稅收,北京工業稅源枯竭的矛盾將迎刃而解。而且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和擴張,必然會帶動北京經濟進入新的增長高潮。北京和周邊經濟的增長,又將帶動消費的增長,使北京進入新的全面繁榮的輝煌時代。
2、接通長安街大唐山就是北京的“浦東”
有了北京的綜合優勢的加持,本已經濟發達的唐山,開發前景之輝煌是可想而知的。更可喜的是除北京之外,還有天津市的綜合優勢,同樣可以通過修建一條與東長安街(“京唐大道”)平行的“津唐大道”帶動唐山的發展。從豐潤北至南堡南修一條南北相通的連接大道將“京唐
大道”和“津唐大道”連接成一個整體,整個唐山的一半都會成為開發帶。如果將東長安街繼續往東延長至秦皇島,將“津唐大道”延伸至京唐港,再由遷安東修一條南北向的連接大道至樂亭,在京唐港附近將京、津兩條大道再次連接,既能拉通外界與京唐港的運輸通道,也將整個唐山的縣區除遷西和遵化外,幾乎全部裝進了開發帶。成了貨真價實的“大唐山開發區”。當年的深圳和浦東,各有香港和上海一個大都市的帶動,已經輝煌了那么多年,今天的唐山有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來拉動,加上它本身的良好基礎,發展前景是何等光輝,真正是無法估量。
3、京津冀循環大道拉動大家共同發展
北有東長安街延長帶來的京唐開發帶,南有天津至唐山的津唐開發
南開發大道,將京唐大道和津唐大道連接成一個循環圈,再配以高速的城際地鐵、物流地鐵和能源管道等,確保人流、物流在循環大道上快速運行,將可大大縮短整個國內的空間距離,形成一個京津冀整體開發區,全方位拉動整個京津冀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了這么一個全方位的核心開發圈,它對整個環渤海地區,甚至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都將是無法估量的,最低限度它的影響力也不會小于深圳、浦東的總和。
4、全方位輻射帶給環渤海持續繁榮
應該說“京津冀循環開發帶”只是京津冀共同開發的第一期工程,只是三省市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起步平臺。真正拉動環渤海經濟圈全面發展的,還是它的后續擴張前景:
第二階段需要通力合作的主要是:往東,將東長安街延伸到秦皇島,發揮秦皇島碼頭對開發圈的拉動作用;將津唐大道延伸到京唐港,并建好南北向連接大道,將京唐大道和津唐大道與京唐港的物流干線拉通。使京唐港等幾個重要碼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往西,將西長安街延伸到門頭溝,南下房山、涿州、高碑店,接通循環開發圈,建成京西開發帶。
第二階段工程完成后,重大合作相應減少,大家都可根據各自的需要,將循環開發圈的優勢往各自的轄區內延伸:
A、給北京帶來的拉動作用:北京市除搞好京東、京西、京南開發帶之外,可在北部的密云水庫下游,開辟一個橫跨懷柔、密云、平谷的經濟開發帶,與京東開發帶連成一個整體。借助循環開發圈的便利,充分發揮全北京的整體優勢,在北京市區周邊形成一個產業開發圈,使北京的經濟發展長盛不衰,不斷走向新的繁榮!
B、給天津帶來的拉動作用:天津市東面可將薊縣開發帶往南延伸到寶坻、黃莊、北辰、葛沽、大港區;西面可將密云至香河的開發帶南延到武清、西清、靜海、唐官屯,使整個天津都能承接循環開發圈帶來的發展優勢,將天津經濟帶向一個平衡發展全面騰飛的新時代!
C、給河北帶來的拉動作用:河北省冀東可引京津冀循環開發圈的發展優勢往遵化、遷西、興隆、隆化、承德、遷安、盧龍、青龍等縣市北進;冀西沿淶水、易縣、淶源方向將京西開發帶的優勢引向西部;冀中可分三條線,第一條沿定興、徐水、保定、深州市方向將京西開發帶優勢往南引;第二條經固安、霸州、文安、任丘方向將京南開發帶引向縱深;第三條沿青縣、滄州方向,將天津邊境的京東開發帶引向南部。
所謂的輻射,不是只有交通的輻射,關鍵是它通過決速交通,拉近了與京津冀循環開發圈的空間距離,聚集了人氣,可以擴大產業輻射范圍、科技輻射范圍、財力輻射范圍、人流、物流輻射范圍和各種綜合優勢的輻射范圍,帶動整個河北經濟的全面發展。
以上分析已經說明“東長安街的延伸”和“京津冀循環開發圈”的建設,是拉動首都圈經濟轉型升級的引擎,是三省市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而比這個關鍵更重要的關鍵卻在于京津冀三省市領導能否團結合作共謀發展。如果畫地為牢各自封閉發展,就不會有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騰飛機會。如果將大家的聰明才智、人力、物力和財力綜合起來,共同推動,共同奮斗,上面所描繪的美好前景就會變成現實。
2007年我完成此構想以來,相關思路和圖紙就已在三省市領導層流傳,卻未見正式的反響?;蛟S是我們沒有直接將此課題正式匯報京津冀各相關領導的緣故;或許是班子更替,無人傳交的緣故;或許也是在等待機會吧!今天,新的中央領導班子正在為國家全面發展找出路,京津冀三省市也在竭盡全力謀求新的發展,或許“京津冀循環開發圈”的思路也能給他們提供一點借鑒吧!特借此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最佳時機,再次將此戰略構思推向全社會,希望作為一個共同探討的話題,引來各方各面的有識之士,共同來修正它、提高它、推動它,讓它的無窮活力,拉動京津冀三省市的發展,拉動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拉動國家經濟走向新的繁榮。如果相關省市需要我們作進一步詳細的發展規劃,我們也將竭盡全力作出應有貢獻!
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城鎮化建設
上面談的“國際開發走廊”和“京津冀循環開發圈”雖說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必不可少的。但相對于各省市、各區縣當地環境的開發改造來說,還是屬于遠水難救近火的。要拉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城鎮化”建設才是適合的引擎。針對這個問題,2003年前后我跟香港的黃枝連教授有過具體的探討,他引用過我的一些看法,還在中央電視臺作過專題發言。
我對“城鎮化”建設,提出過三大前提:
1、“干線”周邊城鎮化
我們構思的“城鎮化”,不是大城市的增容和擴張,而是選擇合適的縣、區小城鎮一農村的傳統集居、集市村鎮,按10-20萬人口的城市發展規模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使農村的商業建設、醫療文化建設、居住環境建設城市化。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廣大農民的生存發展水平,拉動農村的經濟發展。
那么建設城鎮的選址有沒有條件呢?有,第一是要交通方便,如果與外界的交通干線都沒有,靠一兩條機耕路翻山越嶺與外界來往,那就沒有辦法發展了;第二是要有足夠的水源,如果沒有大的河流作水源,單靠小河小溪,連生活用水都提供不了,也是不行的;第三是物流供應源方便不方便?一座城鎮的生產、生活物資如果沒有便利的供應源頭,建了也很難發展;第四是能源供應通道便利不便利,電從何來?煤從何來?石油、天然氣從何來?是否足夠供應一座城市的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這里所指的“干線”,其實是包含水源、物資、能源和交通的“生命線”。離開了起碼的“生命線”,所謂的城鎮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了。而“小打小鬧的集市”要完成“生命線”的建設是需要投入的,這個投入,本身就是拉動農村經濟建設的引擎。我們所謂的農業現代化,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這條“生命干線”的建設。哪怕不建城鎮,要使廣大農民擺脫刀耕火種的傳統生活環境,就必須要有現代化的水源、物資、能源、交通干線去為他們提供生存發展上的便利。單是啟動全國農村“生命干線”的建設,就足以拉動全國經濟的巨大增長!
也只有以“生命干線”為核心來建設廣大農村的中心城鎮,才會出現沿“生命干線”衍生出來的一條一條的“城鎮鏈”,使城市布局走向合理化,全局化。而不會在一個地方出現城鎮扎堆的給梳理和維護帶來深刻矛盾的“城鎮群”或爆炸性擴張的“超級大城市”。避免交通擁堵、地價如金、就業困難,矛盾叢生的“大城市病”無限蔓延。甚至應考慮出臺,“城鎮化建設,不是將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規定。避免別有用心的人們借機圈占城市周邊的可耕地用于投機斂財,或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2、城鎮周邊產業化
城鎮化建設,不是居民區建設,更不是房地產建設,不是建些城市居民住的樓房將農民招進來住就行了。農民住進來了吃什么?喝什么?憑什么養家糊口?到哪去就業?維護城市運轉的財政收入從何而來?都是首先就應該打好基礎的!換言之,即便你交通方便,“生命通道”健全,沒有可供就業的產業,也是不能建城鎮的。城市本身就是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產物,沒有工業化和商業化的集中發展,就不會有人口朝那里集中,也就形成不了城市。今天你要建城市,離開了這兩大基本要件還是不行的。因此,一個地方要建城鎮,先得在它的周邊發展一些產業,先吸引人來就業,才能壯大成城市。我們所指的“城鎮周邊產業化”正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農、林、牧、副、漁業深加工和市場化;自然資源的開發、加工、市場化;民生需求的深化開發;工業機械和高科技手段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的普及化、便利化,都是取之不盡的產業資源,也都是便于農村小城鎮開發的具體產業。有心去發展它,無需對外招商引資,也能發展很多產業,關鍵看你是不是把它當回事去做。如果誰都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獲益,不去作艱難的產業開發,那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停滯不前。如果在某些政策的規定和激勵下,大家都去開發能帶動經濟發展的具體產業,那就等于又多了一個巨大的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如果我們能把“城鎮周邊產業化”作為批準建設城鎮的基本條件,輔以經濟手段激勵適合城鎮化開發的區域發展產業,它將從根本上拉動城鄉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
3、農村經濟企業化
還有一個看似與城鎮化建設無關的問題一城鎮化后農村經濟怎么發展?所謂城鎮化,其實就是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化。問題是,當農村的人口都跑到城里去了,那農村的田地誰來種?土地交給誰?我們總不能通過農業人口“城鎮化”將農村土地“閑置化”、“荒漠化”吧!
記得2003年初,我曾給朱镕基總理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談《入世以后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問題,據說他批給了即將接任的溫副總理。報告中談的主要就是“農村經濟企業化”。當時沒有城鎮化的壓力,但入世以后,農村經濟面臨國際競爭,如果不走企業化的發展道路,連自保都難,更別妄談參與國際競爭了。所謂“企業化”其實就是“法人化”“商業化”,而不是現在的“行政化”“個體化”。試想一下,一個農民、一個村組,甚至一個鄉鎮,連法人資格都沒有,怎么與外界簽商業合同和合作協議?不能簽合同、協議,你的產品怎么銷售?技術怎么引進?出口怎么經營?怎么與國際對手展開競爭?也許有人會說,那現在農產品不是也賣得好好的嗎?是的,農產品是在賣,但不是農民在賣,是中間商和“二道販子”在賣。他們通過壓價收購,或區域包收,以接近于成本的價格從農民手里收得農產品后,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賣給城市居民。既剝削了農民,也勒索了市民。使得城市居民不堪重負,而農民群眾又得不到實惠。更重要的是,削弱了農民們駕馭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基本功能,無法自主決定產業發展方向,只能揣摩投機商的心理和需求,一旦揣摩錯了,就會出現爛在田里無人收購的悲慘局面。導致農民對前途失去信心,干脆拋荒不種地的現象不斷增多。
如今要搞城鎮化了,號稱一年要讓2000-3000萬農民轉為城鎮戶口。也就意味著每年都會增加2000-3000萬農民沒法再回去種地了。那些閑置下來的土地怎么辦?在糧食已經無法自給的情況下,如果再大量拋荒土地,我們的國家將走向何方?
這正是我十年后重提“農村經濟企業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每個縣都有三四個種植業公司、養殖業公司、農產品加工公司、資源開發公司、地方特色產業公司、農業機械化施工公司,用機械化的施工手段,按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去經營當地的土地、山林、水面和資源。那就等于將分散經營的、手段落后的、無序發展的農村經濟捏成了拳頭,實行集約化的有序發展的科學管理。既能節省出大量的勞力,也會大大提高相關行業的經濟效益,確保我國農產品供應水平的快速提高,避免出現受制于人的戰略危機。
也只有企業化了,它的農產品才能直接進行“農超(與超市一零售市場)對接”;工業原料和資源才能直接與需求單位簽約、包銷。既能減少中間環節的盤剝,也能增加經營決策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廣大農民可以先將土地入股,然后加入相關企業,由過去的個體勞動者,轉型成農業企業的正式職工。這樣既不會因為農民轉為了城市居民而導致土地拋荒,而且還能方便鄰近城鎮的就業。每個中心城鎮有了這么一批涉農企業,不但有了財政支柱,還能緩解居民的就業壓力,發展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拉動農村經濟走向繁榮;才能加快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才能帶動新興城鎮的健康成長。一旦農村經濟由現在的低迷和停滯狀態走向了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它對我國經濟總量的占比,將會迅速增加,對國家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引擎。如果再加上“生命干線”建設和“城鎮產業化”的拉動作用,整個城鎮化建設帶給我們的將是一個經久不衰,全面拉動的最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