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嬌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臨床常見疾病,在發達國家為人群第一死亡原因[1]。在我國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統計顯示2011 年為0.13%明顯高于2000 年的0.05%,且呈年輕化態勢[2]。隨著診療條件的改善及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更多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或后遺癥。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護理治療的關鍵所在。遼寧省人民醫院開展整體護理對冠心病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 年3 月-2012 年10 月遼寧省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100 例。使被研究者按照入組的先后順序排序,尾號為單號者進入對照組,尾號為雙號及0 者進入觀察組,見表1。

表1 被研究者情況
1.2 診斷標準 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7 版內科學進行缺血性冠心病的臨床診斷[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且首次發生缺血性冠心病;(2)年齡≤75 歲(按出生年月計算);(3)入院前未經過系統治療;(4)本次護理觀察前3 個月未參加過其他臨床觀察;(5)患者與家屬均自愿同意本次護理觀察。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2)合并嚴重并發癥如免疫、內分泌、消化等系統重大疾病,影響本次護理觀察者;(3)既往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療的患者;(4)心功能IV級患者;(5)患者診斷有精神疾患,或無自主行為能力者。
1.5 觀察方案 兩組患者避免在同一病室。對照組常規內科治療,開展飲食、用藥、康復等健康宣教,對有焦慮、抑郁傾向患者給予心理輔導。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提供每日服藥、康復鍛煉計劃卡片,按照提示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卡片中注明服藥時間與注意事項,服藥后進行標記;根據患者病情不斷調整康復鍛煉計劃。出院后定期隨訪,與護患雙方相互預留電話,同有能力患者或其家屬子女建立QQ交流群,指導患者后期康復,也使更多患者及家屬利用網絡進行交流,取長補短。
1.6 療效評價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SF-36中生理功能、總體健康及精神健康等部分項目對患者入院當天與出院時,出院1、3 個月后±2 d進行隨訪評價。
1.7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如兩組方差齊,采用成組t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入院及出院后1、3 個月ADL評價情況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ADL評分無明顯差異,出院時觀察組略好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出院1 個月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 個月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期ADL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不同時期ADL變化情況(±s)
注:aP<0.05,bP<0.01
組別 例數ADL量表積分情況入院 出院 1 個月 3 個月對照組 50 63.4±15.9 74.5±18.8 79.5±13.7 80.3±17.2觀察組 50 63.1±16.3 77.6±19.2 83.9±12.6 a 88.6±11.2 b
2.2 兩組患者出入院及出院后1、3 個月部分SF-36 量表評價情況 兩組患者入院時SF-36 相關項目比較無差異,出院時觀察組略好于對照組,出院時精神健康、1 個月后總體健康及3 個月后生理功能項目觀察組優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1 個月精神健康及3 個月總體健康和精神健康項目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部分SF-36 量表評價情況(±s)

表3 兩組部分SF-36 量表評價情況(±s)
注:aP<0.05,bP<0.01
組別 項目SF-36 量表情況入院 出院 1 個月 3 個月對照組生理功能 73.2±6.7 77.5±7.2 78.7±7.9 78.9±9.3總體健康 43.8±9.7 55.7±12.6 59.6±14.7 59.2±23.6精神健康 40.5±10.3 56.8±11.9 60.4±13.7 61.5±20.7觀察組生理功能 74.1±7.1 78.2±6.7 80.1±7.3 82.7±7.6 a總體健康 42.9±6.5 58.6±10.8 62.8±11.3 a 67.5±13.5 b精神健康 40.8±9.9 60.7±9.6 a 65.3±10.3 b 71.6±12.9 b
冠心病是臨床多發病,雖病死率大幅下降,但多數患者均是在帶病狀態下生活。醫務工作者意識到提高生活質量,享有尊嚴的生存比傳統臨床治療更為重要。因此,對臨床及康復護理指導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了護理模式的轉變與形態的延伸,從而提出整體護理的感念。從心理、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分析患者,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院前院后進行個體化指導。例如年輕冠心病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狀態,護理人員既要及時發現又要進行心理疏導。再有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我們可以在日常擺藥的同時,制作服藥卡片,提示患者服藥的時間及注意事項。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個體化康復護理,指導患者盡早開展康復鍛煉[3-4]。且多與患者交流,建立互信,便于指導,深入病情,提供幫助,提高患者滿意率。
綜上所述,兩組患者生理功能評價項目沒有總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改善的明顯,改善更多的是患者的精神健康與日常生活能力。可見整體護理改變更多的是患者精神狀態與生活質量,從而提高總體健康。使患者更快的建立信心,更好地回歸社會,達到生理狀態的治愈。因此,整體護理為缺血性冠心病的護理提供了優質護理的有效模式,利用人文關懷與專業指導促進患者向全面健康的方向邁進。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4-275.
[2]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 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105.
[3]康曉鳳,李崢.冠心病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4.
[4]付永紅.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3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