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鄢小燕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點是紅細胞數量升高,全血容量絕對增多,常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增多,血液粘滯度高,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和梗死。
患者,男,76 歲,退休干部。主訴:乏力、心慌4~5 d,要求查血常規。現病史:患者回憶自己四十多歲時即有面色口唇紅潤,“身體很好”;患者45~55 歲表現為心慌不適,勞累后加重,血壓一直處于120/80 mmHg左右;1993 年7 月10 日主訴“胸閉3~4 d,不咳”,胸透無異常,心電圖提示大致正常,15 日再次心電圖提示“急性前壁心肌勞損”,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廣泛前壁心梗”收入院;1993 年10 月25 日因冠心病再次住院發現“室壁瘤形成”;之后數年,一直以冠心病診治;1999 年2 月25 日,因“尿崩癥”住院,行血象檢查時發現:RBC:9.65×1012/L,Hb:219 g/L,WBC:23.5×109g/L,PLT:737×109g/L,始有診斷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并給予放血療法和滴注“環磷酰胺”;2000 年8 月31日體檢發現有脾臟腫大;2002 年8 月13 日行骨髓穿刺做涂片檢查,結果骨髓增生活躍,粒∶紅=2.5∶1,診斷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2005 年1 月11 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血象檢驗紅細胞(RBC)7.41×1012/L,Hb:171 g/L,WBC:25.71×109/L,PLT:636×109/L,同時骨髓檢查(如圖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粒∶紅=4.36∶1,診斷為“骨髓增生癥”,檢查融合染色體時發現有E2 A/HLF陽性(如圖2);1 月20 日開始使用羥基脲治療;之后數年,按白細胞計數服用羥基脲(按白細胞數5~10×109/L服0.5 g,11~15×109/L服1 g,16~20×109/L服1.5 g,>20×109/L服2 g);使用過程中每周檢查1 次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常居高不下,而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出現持續下降,最低紅細胞數1.51×1012/L,血紅蛋白64 g/L(2011 年11 月23 日),多次輸紅細胞治療。
患者無煙酒嗜好,飲食、大小便、睡眠均正常。體檢:血壓130/80 mmHg,脈搏88 次/min,呼吸22 次/min,體溫36.5℃。清志清晰,活動自如,查體合作。頭發花白,面部及前臂皮膚有少量淺色老年斑,面色稍蒼黃,面頰及口唇無青紫。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濕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不齊,偶及早搏。腹軟,肝肋下未觸及,脾觸及肋下約10 cm,未過中線。下肢無水腫,余可。
診斷及依據[1]:(1)真性紅細胞增多癥:①紅細胞>正常平均值25%,Hb>185 g/L;②脾大;③E2 A/HLF融合基因陽性;④血小板>400×109/L;⑤白細胞>12 G/L;⑥骨髓涂片示全血細胞增生活躍;⑦排除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如慢性缺氧、吸煙、腎囊腫、腎動脈狹窄等[2]。(2)冠心病:①患者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有心律不齊,1993 年7 月15 日,心電圖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損傷,即住院治療;②同年10 月發現室壁瘤形成;③既往史中可能存在真性紅細胞增多癥。(3)中度貧血見圖1、圖2。

圖1 骨髓像

圖2 融合基因分子生物學檢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以克隆性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90%~95%患者均可發現JAK2 V 617 F基因突變[3][4]。中老年發病,男性多見。血小板增多時,容易發生血栓形成和梗死,本病例即以首發心肌梗死,而且數年后才注意到患者患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本病突出表現為皮膚黏膜顯著紅紫,尤以面頰、唇、舌、耳、鼻尖、頸部和四肢末端為甚。病程分為:(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期;(2)骨髓纖維化期;(3)貧血期。
2.1 心肌梗死可能成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首發疾病。患者1993 年患冠心病,回顧主要原因,應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導致血小板升高。而患者血小板最高時可達1302×109/L,成為首要危險因素[5]。
2.2 尿崩癥可以由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發展而來。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引起血液粘滯度、滲透壓增加可能導致下丘腦神經垂體的功能紊亂,從而引發繼發性尿崩癥。
2.3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治療方案應因人而異。患者開始診斷本病后,使用放血療法和靜脈使用環磷酰胺,效果不佳。放血療法可能存在的問題是:(1)引起血小板、白細胞反彈性升高;(2)加重缺鐵;(3)老年性患者放血療法可能引發血栓形成。羥基脲做為一種核糖核酸酶還原酶抑制劑可以長期間斷使用。環磷酰胺、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等不宜長期應用,放射性核素磷(32P)易引起白血病,建議不用。還可使用α-干擾素[6]。本例患者在治療中,先使用過6 年放血療法[7]、環磷酰胺,但后期使用的還是羥基脲,已經應用7 年。下面選取兩個時間段應用羥基脲治療的血象特點。羥基脲劑量大小對白細胞、血小板的影響顯著,而對紅細胞影響平穩,到后期,羥基脲對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增長無法有效控制,而對紅細胞的抑制是持續的,加上骨髓纖維化,導致重度貧血,需要輸紅細胞治療(如圖3)。國內外現始用阿那格雷(Agrylin)抑制血小板成熟和聚集[8]。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劑ruxolitinib (Jakafi)也開始用于治療PV[9]

圖3 羥基脲應用與血象變化曲線圖
2.4 預后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預后和發展差異很大,如果發生出血、血栓,即易引發中風、心梗,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這一方面要積極預防,監測血小板數量和抗凝血治療。發展成白血病的幾率較小。目前從患者的治療結果看,紅系得到過度抑制,而粒系、聚合系仍然居高不下,引發的貧血問題和高血小板,加上年齡較大,危險性更大[10]。
[1]潘湘濤,陸曄,夏學鳴.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診斷指標的評價[J].醫學綜述.2007,13(8):597-599.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31-635.
[3]宮本法.JAK2 V 617 F突變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發生[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06,29(5):403-406.
[4]張連生.基因突變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癥[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9(5):420-422.
[5]阿英.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六例[J].當代醫學,2007,13(2):56-57.
[6]周凡,王吉剛,霍暢,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65 例診治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6):1123-1124.
[7]許秀敏,許大勇,田曉英.負壓引流器與輸血器連接行靜脈放血改進[J].當代醫學,2009,15(33):63.
[8]黃莉,姚紅霞.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的診斷標準及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15):2287-2290.
[9]李欣,高金恒,陳國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1,28(12):1005-1012.
[10]虞飛燕.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并發血栓事件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實用醫學,2010,1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