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尚
肱骨踝上骨折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性肘部骨折疾病,主要多見于小兒,尤其是12 歲以下兒童[1]。肱骨踝上骨折常常合并神經血管損傷及肘部畸形,如果治療措施不當,極易造成患者出現缺血性痙攣、關節功能障礙、骨化性肌炎及肘內翻等相關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對于小兒患者,將極大地有礙其生長發育[2]。因此,對于小兒肱骨踝上骨折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預后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筆者比較分析了手法復位和切口復位法對小兒肱骨踝上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 年6 月-2013 年6 月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小兒肱骨踝上骨折患兒150 例,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75 例(男39 例,女36 例),年齡4.0~11.5歲,平均(6.2±1.3)歲。對照組75 例(男41 例,女34 例),年齡3.5~11.0 歲,平均(6.5±1.7)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情、家族史、過敏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患兒進行常規消毒后,采取局部麻醉,將肘部屈曲成約50°、前臂中立位時,沿著前臂中軸進行牽引,并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糾正橈側或尺側的移位,手法復位中應注意回復肱骨下端的前傾角和肘部的提攜角,復位后將患兒前臂保持在旋后位并用三角巾懸吊。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消毒后給予全身麻醉,于患側肘部后部外側或肘部后部正中做約4 cm大小的縱形切口,并逐漸切開皮下、深筋膜等,并在肱骨外上髁肌肉間將肌肉進行分離和牽拉,待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后進行解剖復位,選用克氏針進行固定,術中應注意保護尺神經。在兩組患兒治療離院后6個月進行隨訪,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Neer評分情況和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3-4](1)顯效:肘關節無疼痛,其活動度在70%以上,X線片顯示關節位置好,無透亮區,無X線松動,提攜角接近正常狀態;(2)有效:肘關節活動后有輕微脹痛,能忍受,膝關節活動度在50%~70%,X線片顯示關節位置良好,有透亮區,無X線松動,提攜角消失但并未出現肘內翻;(3)無效:肘關節疼痛,一般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關節活動度低于50%,X線片顯示關節位置差,有透亮區,有X線松動,且有明顯臨床癥狀,提攜角消失,且出現肘內翻。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Neer評分標準[5]:90~100 分為優,80~89 分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總分包括疼痛35 分,功能30 分,活動度25 分,解剖位置10 分。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療效比較 試驗組肱骨踝上骨折患兒術后顯效率62.67%及總有效率97.3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24.0%和74.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臨床療效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兒治療后Neer評分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兒Neer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Neer評分情況比較[n(%)]
肱骨踝上骨折常見于受到強烈的外力打擊,如墜落、跌倒、交通意外等,由于小兒肌肉組織張力降低,因此多發生于12 歲以下兒童。患兒就醫時主要呈現患側肘部腫脹、張力性血泡等臨床表現,醫護人員應在腫脹消退或緩解后盡快實施復位[6]。肱骨踝上骨折常合并肘部畸形,合理有效的固位手法和臨床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兒缺血性痙攣、肘內翻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其生長發育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7]。
臨床常規切口復位雖然解剖關系簡單,但損傷組織較多,且閉合性骨折時骨折斷端顯露常不充分,切口對側部位不易顯露,術中損傷尺神經的可能性較高,操作復雜[8-10]。而手法復位組織損傷少,操作簡單易行,能使骨折斷端在直視下復位,有效降低肘部內翻等并發癥發生率[11]。在兩組患兒術后Neer評分情況的比較中,也明顯優于采用常規非絞鏈式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在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中,試驗組患兒Neer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手法復位治療小兒肱骨踝上骨折患兒術后Neer評分及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采用切口復位的患兒,其臨床效果好,預后愈合快,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手術組織損傷少,Neer評分情況和臨床效果明顯偏優,可有效縮短病程,提高疾病治愈率,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躍民.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1):4387.
[2]劉亮.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7):30-31.
[3]胡成挺,馬一平,武理國,等.閉合復位外側經皮克氏針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5):46-47.
[4]郝全洲.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1):133.
[5]洋漢武,洋怒飛.手法復位小夾板加連體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4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1):28-29.
[6]Chaudhary S,Patil N,Bagaria V,et al.Open inter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Management using a mini-external fixator construct[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8,17(3):464-470.
[7]李文利,李文國.提按手法復位結合中藥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101-102.
[8]喻鐘.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167.
[9]周少斌.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肱骨骨折的臨床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4):108.
[10]Larson L,Fimozbakhsh K,Passarelli R,et al.Biomechanicalanalysis of pinning techniques for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humerusfractures[J].J Pediatr Orthop,2006,26(5):573-578.
[11]齊曉兵,易洪誠,熊倪.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77 例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