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勇
近年來交通事故等案件越來越多,因而胸外重傷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胸外重傷是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的重要原因[1]。患者的胸部嚴重受損時,多造成肋骨骨折以及肺部不同程度的挫傷,進一步引起患者肺部組織的出血,肺部間質水腫,引起通氣和氧彌漫的障礙,肺部順應性有所下降,通氣血流的比值有失調現象,患者明顯出現呼吸窘迫、低氧血癥,并最終發展成為ARDS[2]。該病的致死率極高,急需有效的治療方法,機械通氣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方法。筆者將探討機械通氣在治療ARDS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 年2 月-2013 年2 月鐵法煤業集團總醫院確診為ARDS的患者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9~60 歲,平均(35.6±5.9)歲,均符合ARDS診斷標準。其中利器傷3 例,墜落傷7 例、砸壓傷8 例,交通意外傷12 例。患者都有多發性的肋骨骨折以及不同嚴重程度的血氣胸,其中肺挫傷4 例,肺裂傷4 例,骨盆骨折6 例,腰椎骨折8 例,四肢骨折8 例。合并休克12 例,合并顱腦外傷5 例,合并腹腔損傷13 例。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有血痰、紫紺和嚴重的呼吸困難的現象;呼吸頻率>28 次/min;患者的胸部創傷經過適當的處理后,利用普通的吸氧方法仍然無法糾正其低氧、呼吸障礙的狀態;X線胸部透射檢查顯示胸內有面積較廣、云絮狀的陰影;肺部聽診檢查顯示一側或兩側有啰音;患者進行血氣分析,其中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動脈血氧分壓(Pa O2)/吸氧分壓(Fi O2)<200 mmHg;
1.3 治療方法 患者進入醫院后,需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吸氧充分、抗休克,并給予抗生素、激素及止痛藥等常規治療。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其中因休克和顱腦損傷,出現呼吸障礙的患者需在急診室進行氣管插管的機械通氣,部分因為手術氣管插管,術后延續機械通氣,機械通氣的平均時間為(7.24±1.03)d。30 例病患者都實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其中2 例修復肝臟,6 例切除脾,6 例剖胸止血,7 例雙側胸腔閉式引流,9 例開放性骨折清創內固定。
1.4 觀察指標 觀察PaO2、PaCO2、PaO2/FiO2、Qs/Qt、SvO2等血氣分析指標,并統計治愈率、死亡率和死亡原因。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aO2、PaO2/FiO2、Qs/Qt、SvO2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PaCO2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跟蹤調查發現,30 例患者中,治愈25 例,死亡5 例,治愈率83.3%,死亡率16.7%,其中因敗血癥死亡1 例,因彌漫性出血死亡2 例,因多種器官出現衰竭而死亡2 例(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s)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PaO2(kPa) 30 6.54±1.12 13.16±1.28 a PaCO2(kPa) 30 4.65±1.05 4.85±1.33 b PaO2/FiO2(kPa) 30 12.25±3.10 21.12±3.42 a Qs/Qt(%) 30 25.13±7.52 4.55±1.74 a SvO2(%) 30 56.53±9.08 80.34±9.43 a
嚴重的胸外傷通常是因為各種原因的沖擊而引起人體胸部以及其他器官的創傷,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且處于危險狀態下。嚴重的胸外傷引起患者氣管的破裂,同時會傷及胸部組織,造成肺部萎陷及挫傷,并且伴有明顯的肺出血、肺間質水腫,肺部的通氣功能明顯受損,出現呼吸障礙以及低氧,最終發展成為ARDS[3]。缺少O2、滯留過多的CO2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是ARDS典型的臨床表現,患者的吸氧濃度、血氧飽和度等血氣指標明顯較低[4-6]。機械通氣是目前治療該類疾病的常見方法,它利用輔助性呼吸的方法來糾正患者反常的呼吸運動,并增加通氣量,改善換氣功能,能夠減少肺部出血、水腫等現象的發生,因此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幫助患者改善身體機能,改善呼吸窘迫的現象,避免病情惡化,降低死亡率。
[1]龔洋.胸外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治[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4):308.
[2]蔣福初.嚴重胸外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機治療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院,2012,33(4):795-796.
[3]陸升,覃少洲,鄭培秋.重癥胸外傷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治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7):166-168.
[4]王瑞華,朱文煜,李穎,等.重癥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期診治[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9):3167-3168.
[5]郝延紅,李婉寧,席俊峰.28 例胸部創傷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當代醫學,2012,18(33):155-156.
[6]蔡學究,張德明,李志斌,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研究進展[J].人民軍醫,201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