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才 張義彪 凌家文 陸怡丹 徐心靈 蔣順 湯詠 任花
翼狀胬肉為眼科中的常見、多發性疾病,一般采取手術治療[1],由于手術治療過程中角膜創面沒有位于同一平面,表面不平滑完整,角鞏膜下有殘留,不能達到角膜創面快速修復,結膜新生血管形成,造成術后復發率高,這就是手術失敗的一大因素。目前,臨床上LASEK手術(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中文名為:準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鑲術)中角膜上皮分離技術分離胬肉與角膜組織效果顯著。本研究選取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院從2011 年1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64 例翼狀胬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期探求臨床上一個好的治療方法,為患者解決病患之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院從2011 年1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64 例翼狀胬肉患者,患者有男36 例,女28 例,男女比例為9∶7;年齡41~73 歲,平均年齡為(49.6±6.9)歲;病程9~21 年,平均病程為(12.6±3.4)年;其中46 例初次手術,14 例2 次手術,4 例3 次手術。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常規手術野消毒鋪巾,結膜囊表面麻醉后開瞼器開瞼。局部用2%利多卡因行胬肉下浸潤麻醉,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自胬肉頭部邊緣外0.5 mm開始用小高爾夫球角膜上皮剝離器,弧形切開上皮,深度達前彈力層,剝開分離形成上皮瓣,連同胬肉一并與角膜組織分離,到達角膜緣外l mm處[2]。用2%利多卡因0.3 ml,注射于結膜與胬肉組織之間,分離胬肉體與結膜組織至近淚阜處,同時將胬肉及其下面的鞏膜分開,切除胬肉病變組織,暴露鞏膜,要求創面光滑平整不殘留胬肉組織。結膜創面間斷縫合2~3 針,單眼包扎。
1.2.2 術后處理 口服抗生素3 d,術后換藥1 次,開放點抗生素眼液及人工淚液。術后6~10 d拆線,拆線后繼續點抗生素眼液及人工淚液,角膜上皮修復(以角膜上皮熒光染色陰性判斷)后點皮質激素類眼液,4 次/d,遞減,持續約20 d[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1)角膜修復情況;(2)胬肉復發情況;(3)術后角膜散光;(4)視力變化;(5)淚液分泌試驗變化[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軟件來詳細分析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角膜修復情況 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癥狀隨角膜上皮修復逐漸緩解。本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復的平均時間為(2.5±0.6)d(以角膜上皮熒光染色陰性判斷)。術后3 d,患者的結膜水腫的癥狀逐漸減輕。縫線一般在6~10 d拆除,2 周后患者的水腫、充血癥狀基本消失。在對出院患者為期5~24 個月的隨訪調查中無1 例胬肉復發。
2.2 術后2 周角膜散光 術后患者的角膜散光相較于術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DK值平均減少(3.14±1.79)D,范圍:(0.87~6.75)D。見表1。
表1 64 例翼狀胬肉患者術前及術后2 周比較(±s)

表1 64 例翼狀胬肉患者術前及術后2 周比較(±s)
組例 例數 DK值 SIT(mm)術前 64 45.25±1.56 5.3±1.3術后2 周 64 42.75±0.91 6.8±1.1 P值 <0.05 <0.05
2.3 視力 應用對數視力表對同一眼手術前后視力進行比較,術后裸眼視力無改變8 眼(12.5%),提高l行者12 眼(18.75%),提高2 行者28 眼(43.75%),提高超過2 行者16 眼(25%)。
2.4 術后2 周淚液分泌試驗 淚液分泌量術后比術前增方3~12 mm,平均增加(1.42±0.76)mm。淚膜破裂時間(BUT)術后比術前增加1~10 s,平均增加(1.6±1.2)s。術后患者滿意度為100%,滿意52 例,非常滿意12 例。
對于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醫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但大多采取角膜緣干細胞功能障礙學說、成纖維細胞轉化和結膜移行學說、P5 基因突變等[5]。近些年因生活環境的變化,其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引起臨床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雖然臨床上采取多種治療方法,但因眼部組織的敏感性、發病機制的復雜性,造成術后復發率一直比較高,成為臨床醫學上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手術治療仍為現今最有效得治療方法,但是傳統的手術治療復發率較高,為此臨床上積極探索改進措施,如結膜瓣轉移、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板層角膜移植、羊膜移植、術后放射治療等[6]。由于胬肉類型的差別、手術技巧的不同,術后用藥及對復發判定標準不同,造成這些手術治療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翼狀胬肉切除術中采用角膜上皮分離技術,術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癥狀隨角膜上皮修復而緩解,術后角膜散光較術前均不同程度減少,在術后隨訪過程中沒有發現一例復發,并且BUT術后比術前增加1~10 s,平均(1.6±1.2)s,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這是由于采用角膜上皮分離技術,使角膜創面解剖上位于同一平面,表面平滑完整,能夠達到角膜創面快速修復的條件;結膜新生血管延遲形成,對減少術后的復發起到一定的作用;減少角膜散光,改善淚膜功能,有效提高視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滿意度為100%,這說明該技術的治療讓患者自己感覺良好,并且沒有出現復發病例,受到患者的普遍贊同。總之,角膜上皮分離技術在翼狀胬肉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的視力,改善患者的眼部狀況,增進醫患之間的情誼。
[1]何亞茹.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65 例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2):142-143.
[2]喻相林,楊波,張健,等.羊膜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2008,12(3):133-134.
[3]Kruse FE, Cursiefen C.Surgery of the cornea: corneal, limbal stem cell and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J].Dev Ophthalmol,2008,41:159-170.
[4]李裕欽,薛雨順,車選義,等.平陽霉素在翼狀胬肉早期干預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08,21(3):147-148.
[5]谷浩,安萌,李志敏.Epi-LASIK術后應用不同透氧性角膜接觸鏡對角膜上皮愈合的影響[J].眼科研究,2009,18(10):263-264.
[6]江慧敏,董曉明.翼狀胬肉切除并生物羊膜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11(1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