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 劉太強
摘要:隨著醫療問題的不斷凸顯,智慧醫療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對智慧醫療的產生背景、基本概念、技術架構和標準體系、實踐現狀與國家政策等進行了介紹。分析了智慧醫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問題,包括:政府法律保障、關鍵技術突破、商業模式、標準化、運營、知識培訓和理念等,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智慧醫療 技術架構 標準體系 國家政策
醫療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城市醫療資源分配機制不合理,政策性投資和引導方式較弱,醫風醫德、醫患關系問題越來越復雜,醫療體系中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現有醫療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智慧醫療系統,實現醫療信息共享,改善醫療現狀等熱議和呼聲越來越高,反映出人們對現行醫療體系改革強烈期盼和推行改革的緊迫性。如何建立一個協同合作的智慧的醫療體系,以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務,實現衛生保健資源的公平分配,關系著億萬群眾的切身利益。
1 智慧醫療的基本概念
截至目前,“智慧醫療”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和定義,早在1924年,就有人提出遠程醫療的概念。一般認為,“智慧醫療”是通過打造個人健康檔案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1]還有學者將“智慧醫療”定義為:運用新一代傳感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等,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方式,將與醫療衛生建設相關的物理、信息、社會和商業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并智能地響應智慧醫療衛生生態圈內的需求。[2]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行業將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在中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智慧醫療正在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3]
2 智慧醫療的技術架構與標準體系
2.1 智慧醫療的技術架構 當前廣受認同的是基于物聯網的智慧醫療技術體系架構。其中,應用層根據醫療健康監測業務場景分為急救、慢病、院內診前及個人健康業務。網絡層包括有線網絡(xDSL和xPON等)和無線網絡(2G、3G、4G、LTE和WLAN等)。網關在網絡層與感知延伸層之間進行數據存儲和協議轉換,并通過接入網發送,對業務終端具有控制管理能力。終端及感知延伸層是為醫療健康監測業務提供硬件保證的各類傳感器終端。感知延伸層網絡有線方式可支持以太網、RS-232、RS-485和G.hn等;無線方式可支持WiFi、ZigBee、RFID、Bluetooth和
IrDA等。[4]
2.2 智慧醫療的標準體系 智慧醫療的業務標準和技術標準領域廣泛。感知層標準組織主要有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ZigBee聯盟、通用串行總線USB以及Bluetooth中的Health Device Profile協議等;網絡層標準組織主要有國際電信聯盟ITU、歐盟官方通信標準化組織ETSI、全球性貿易協會GSMA、3GPP和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等;應用層標準組織主要有IEEE、HL7、DICOM、ISO和衛生部行業標準等。
3 智慧醫療的實踐現狀與政策
3.1 我國智慧醫療的實踐現狀 我國衛生部按照統籌規劃、頂層設計、互聯互通的思路,在上海、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進行了區域衛生信息化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衛生信息化工作方式,例如廈門市衛生局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信息平臺實現了居民健康檔案和相關衛生信息資源的共享。
3.2 我國智慧醫療發展的相關政策 目前,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規劃大力支持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醫療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統一高效,互聯互通。[5]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整合。《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要求推進醫療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社會化服務,并積極推進醫藥衛生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
4 智慧醫療發展面臨的問題
4.1 政府法律保障問題 智慧醫療的實施涉及個人健康信息,也涉及了醫師的職責和個人信息。如何保證人們在享受醫療健康服務的同時,保證相關者自身隱私安全,是政府法律需要解決的問題。[6]
4.2 關鍵技術突破問題 智慧醫療技術研究范疇中涉及醫療感知、異構網絡互通、信息融合、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等,研發環節中突破這些關鍵技術具有一定的難度。
4.3 商業模式和產業鏈問題 智慧醫療的產業鏈較為復雜,現有的商業模式五花八門,具有明顯的不可持續性,而新的服務模式的創新將會帶來利益調整和重新分配的問題。
4.4 標準化問題 智慧醫療涉及傳感網、通信網、健康信息處理、醫療終端和應用等多個環節,各個環節都有大量的標準化工作需要開展,而且不同醫療機構、不同研發機構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的積極性不高,原有信息系統及終端之間形成孤島,更增加了標準化的工作難度。
4.5 服務質量和運營問題 隨著智慧醫療應用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如何實現傳感網與移動網、互聯網的融合并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以及融合后面對數量眾多的傳感節點如何進行高效的網絡維護和故障判斷,都對運營商提出了新的挑戰。
4.6 醫療知識培訓與觀念問題 無論是智慧醫療產品的使用還是服務都需要進行知識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智慧醫療普及工作的難度。另外,傳統理念中人們對醫療、健康理念認識不夠,重治療輕預防,導致智慧醫療的服務理念難以被接受。
5 智慧醫療發展的建議
5.1 科學的規劃 智慧醫療建設是醫療衛生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項相當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根據建設智慧城市的總體要求,結合新醫改的要求和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實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訂智慧醫療建設規劃和政策。
5.2 建立一個協同的合作關系的智慧醫療體系 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建立一個協同的合作關系的智慧醫療體系。智慧醫療體系需要產業鏈各方,包括電信運營商、平臺提供商、傳感器廠商、終端廠商以及用戶等需要積極開展合作,不斷完善智慧醫療體系。
5.3 合適的服務模式 需要樹立市場需求和政策規劃導向相結合,服務模式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為主相結合的思想和服務理念,創建適應于老齡化社會、居家養老、健康保健等多種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模式。構建一系列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服務保障系統,開發與之相對應的高效便捷、方便有效、簡單可靠、安全舒適、通俗易懂的系列化產品,來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的適應性需求。
5.4 將采集終端作為指揮醫療系統技術的核心和紐
帶 實現非醫療機構,家庭成員、特殊人群、個人都可操作的數據、信息采集方式。能夠完整、系統、全面地檢測出人體內外的各種生理數據,為個人健康保健提供量化管理的可靠依據。通過非接觸式各種傳感器采集人體異常生理特征參數、曲線、圖形,實現個人生理參數存儲,與個人標準參數對比,并對病理參數差異的程度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判斷提供可靠依據。
5.5 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需要在研發環節中突破相關關鍵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降低成本,推動產品成熟,實現產品規模化。
6 結語
智慧醫療的發展將為人們提供更豐富的醫療資源和更便捷、智能的健康服務,更有效地滿足人們對醫療保健服務以及增進健康的迫切需求。智慧醫療能夠更好地符合信息化發展的潮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可以預見,健康和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從營養、運動、健康管理、疾病診斷、監護、治療、給藥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的時代,基于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共享和醫療大數據平臺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也將把個性化醫療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于波,史彥斌,孫景海,等.信息化區域協同智慧醫療體系建設[J].中國數字醫學,2013(1):98-100.
[2]宮芳芳,孫喜琢,林君,等.我國智慧醫療建設初探[J].現代醫院管理,2013,11(2):28-29.
[3]陳秋曉,張瑩,姚志剛,等.智慧醫院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3):52-54.
[4]唐雄燕.基于物聯網的智慧醫療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54.
[5]張研,施慶華,楊威,等.河南省息縣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建設的實踐與經驗[J].醫學與社會,2013,26(3):27-29.
[6]郭源生.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創新健康管理服務理念[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4(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