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絳
作為周期性出版的典型代表,紀念類主題圖書是出版市場的重要勢力,不論是歷史人物的誕辰日,還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周年,都會得到自上而下,包括政府機關、研究機構以及眾多讀者在內的社會性關注。擁有如此廣泛的受眾群體和社會效應,此類圖書的出版當然也會得到各家出版機構的積極重視,提早做好選題規劃(重要選題甚至提前若干年),組織編寫制作,并選擇合適的時機面向市場發售。例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在此紀念日之前的幾個月總會有雷鋒主題的圖書問世(包括一些重要或經典的舊書的再版或重印)。去年2013年適逢毛澤東發表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0周年(也即“學雷鋒紀念日”的來源),各類紀念活動此起彼伏,讀者關注度極高,所以此類圖書的出版就顯得格外豐富多彩。
2014年,依中國傳統的甲子紀年法,是為甲午年。對于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讀者而言,自然會很快聯想到120年前那場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爆發于1894年7月25日)。十九世紀末葉,歷經明治維新而日漸興盛的日本作為近代新型的工業大國,通過這場戰爭戰勝了昔日的老大哥——中國,奠定了其在近代歷史上的強國地位,而戰敗的中國不僅損失了精銳的北洋水師,還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國運式微。回到新世紀的今天,作為這場歷史戰爭的敵我雙方——日本與中國,在120年后又因為釣魚島、靖國神社以及慰安婦等一系列事件再次陷入緊張的敵對局勢之中。以史鑒今,站在二十一世紀,重新回望100多年前的這場歷史事件,讀者無疑充滿了疑問與好奇,由此也引發了從去年開始的甲午圖書出版熱潮,并在甲午戰爭爆發日的近期達到了高潮。
在整個甲午主題的圖書出版中,依據內容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歷史重現與歷史反思。其中,前者重在還原歷史現場,歷史的闡釋來自于對歷史的認知,也就是對歷史事件的再現。對于當今的研究者和讀者而言,掌握的資料和訊息與前人會有差別,對歷史的認識和視角也有不同,故而對同樣一個歷史事件的重現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作為此類代表,今年新出版的《清日戰爭》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史料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肯定。其實算起來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新書,同樣的書名、作者和內容,早于2011年就已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過繁體中文版,不過于近期才引入大陸出版簡體中文版,也是出版機構對出版時機的把握,甲午120周年的強勢社會效應,無形中提高了本書在圖書市場上的關注度。作者宗澤亞本身并非歷史專業研究人士,個人興趣愛好反而成為此書問世的最大動因,不過業余愛好者的身份,沒有讓這本書淪為一本業余的歷史休閑讀物。作者自移居日本之后,利用閑余時間和地理之便,圍繞“甲午戰爭”這一主題,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等處館藏的歷史文獻中收集了大量華文史學界難得一見的史料和大量彌足珍貴的圖片,逐個梳理,按戰爭經過、戰爭背景、戰爭、戰時、戰地各種局部、戰爭影響、大事記、圖記、表記等進行重新編纂,不僅通過大量史實史料還原歷史,幫助讀者更多地認識這場戰爭的前因后果,還對戰爭本身進行了深層挖掘和剖析,客觀思考戰爭勝負的原因,以及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而作為本書最大的特色,全書各部分均采用中日兩國對比的方式,全面比較了戰時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突破了以往簡單的編年記事手法,讀者可以直觀清晰地了解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而同樣希望以不同的視角去重現這一歷史事件,《甲午——120年前西方媒體的觀察》一書則選擇跳出作為戰爭參與者的中日雙方,站在作為戰爭旁觀者的第三方——西方媒體們的立場上,去觀察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場中日之戰的。因為西方媒體是一個龐大而籠統的范圍,所以資料的收集是本書最大的難關,作者早于十多年前就已開始奔赴歐美各國收集和購買大量當時的報刊資料,最后將視角集中于甲午戰爭前后的1850年至1895年,共獲得來自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國共十幾種報刊近300個版面,這其中既有日報,也有周刊,既有圖文報道,也有社論述評,大量原始資料的再現也將幫助讀者以更加國際化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戰爭本身以及對戰爭雙方的深刻影響。
與上述兩本書注重視角變化所不同,《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創新。作者蔣豐是著名媒體人,也是日本研究專家,與《清日戰爭》的作者宗澤亞不同,他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算是科班出身,但不同于嚴肅的歷史研究著作,浸淫媒體業多年的蔣豐更加懂得如何迎合當代讀者的閱讀口味,巧妙地將歷史與媒體整合起來,以新媒體的前衛形式承載深厚的歷史變遷,《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的內容來自于作者在微博上發表的1000條關于甲午戰爭的歷史細節描述。在快速變動的當代社會節奏下,對歷史的深入閱讀,已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對于占絕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興趣和沖動也不是對歷史全面系統的了解,往往只是對一兩個或幾個歷史細節好奇并希望獲得釋疑而已,所以如果有相關的專家可以幫助他們從大量的資料中篩選出有用有趣的信息,他們也是相當樂于接受的。這也是近些年“微歷史”“輕歷史”等類型讀物走紅市場的潛在因素。
以史鑒今是國人熱衷讀史的內在動力,對于歷史的認知只有走向反思才能發揮歷史本身的價值。甲午戰爭作為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一環,在120年后的今天,特別是因應當下的時局,如何去認識它、思考它,才能讓其成為我們寶貴的歷史遺產,眾多學者專家用不同的著作和言論向世人展示出他們的理解。如前所述,甲午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在今年這個頗具紀念性的年份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如今年3月3日起,國內著名時事報紙《參考消息》與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聯合推出了“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大型系列報道,獲得包括國內軍政要員在內的社會各界的贊譽,并最終集結成《甲午殤思》一書。強大的作者陣容也是該書贏得高度關注的重要因素,包括空軍上將劉亞洲、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海軍副司令丁一平、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孟祥青、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等在內的28位軍事名家親自撰文,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對甲午戰爭進行立體式的客觀剖析,同時聯系當下中日關系,對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軍隊建設和海防思想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與《甲午殤思》的眾家之言不同,《甲午戰爭十二講》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一人的獨家看法。“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甲午戰爭,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也有種種爭議,有些事是基于對史料的不同理解,有些則純粹是個人的臆想和揣測,隨著一些新材料的發現,以及近些年戲說歷史的風氣流行,關于甲午戰爭的“間諜說”“畏戰說”“腐敗說”等言論甚囂塵上,在新書《甲午戰爭十二講》,作者希望給讀者提供正本清源、獨具辨識的解讀。基于30余年晚晴歷史的研究經驗,作者從東西方文明的演進和國家體制差異等角度入手,挖掘諸多以往被忽視的歷史細節,再現甲午戰爭的現場和背景,凸顯戰爭前后“晚清及諸強心態”,展示了甲午戰爭作為近代中國轉折點的重要歷史意義,以及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動。
同類書中,戚其章的《甲午戰爭史》(初版于1990年)這部舊作的再版也十分值得關注,作為海內外公認的“甲午戰爭研究第一人”,戚其章集畢生心血完成的《甲午戰爭史》被譽為該領域的奠基之作,此次借助周年的社會效應得以重新問世,這也成為市場上不少公版書、絕版書能夠重見天日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同樣是重現和反思,著名經濟趨勢研究專家、財經評論家時寒冰也在新書《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中為關心中國及全球經濟發展走向的讀者帶來了個人的全新見解,全書以中國決策、大國角逐、全球博弈為三條主線,分上下兩部——現實篇與未來篇。“現實篇”寫到2015年,偏重于寫原因、規律和戰略布局;“未來篇”從2016年寫到2034年,承接上部,由因及果,對未來進行大膽預測和展望。另一位財經名嘴郎咸平,在新作《郎咸平說:蕭條下的希望》中,引用了大量的財報數據及真實案例,再現了2013年以來中國乃到國際的形勢,反思了束縛和制約中國企業發展的十大枷鎖,為中國經濟由亂到變切脈問診。成功者可以分享失敗,失敗者的失敗永遠都是失敗,經驗分享作為成功者的特權,也是成功與否的象征,在圖書市場翻云覆雨的企業類圖書中,繞來繞去都是國內外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參與感》的出版,也不妨可以看做是小米登堂入室的最后一級臺階。不管有多少爭議,小米的確是火了,作為點燃這把火的“小米式營銷手段”也是眾多讀者特別關注的對象。在這本書中,作為小米聯合創始人以及小米營銷幕后推手的作者黎萬強,結合小米成長的歷程,分享了獨創的“參與感三三法則”,為互聯網從業者們提供了絕好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