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美國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斯蒂芬·克萊恩雖然并沒有真正加入過戰爭,但是在其23歲的時候發表了《紅色英勇勛章》并一舉成名。終在其29歲時因過度的超負荷工作和生活的貧困患上肺病,并在1900年去世。斯蒂芬·克萊恩為美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紅色英勇勛章》中,作者站在士兵的角度對戰爭進行描寫,使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對四周的動物、聲音和顏色進行描寫,顯示出了作者反對戰爭的心理,對戰爭中個人的感受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將作者的自然主義思想的主體表達了出來。
一、《紅色英勇勛章》介紹
《紅色英勇勛章》的作者在創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并沒有親眼目睹戰爭,也沒有加入到戰爭中來,是作者在閱讀了相關的人物傳記以及相關的南北戰爭故事后,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寫作出來的,這本小說出版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作者以南北戰爭作為小說的背景,使用象征手法對故事中的聲音、組成因素和動物進行詳細的描寫。不過小說并沒有重視戰爭本身,而是以主人公的經歷作為戰斗的線索,對人物的心理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描寫,闡明了人們在現實面前悲觀的自然主義印象。在小說中,主人公亨利·弗萊明是美國南北戰爭中一個年輕的北軍士兵,在加入部隊以前,對戰爭充滿了各種美好的想象,想象著自己是一個十分頑強英勇的人,會經過戰場的洗禮成為一個讓所有的人都仰慕的英雄,所以,他在母親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毅然參了軍。在加入部隊以后,弗萊明發現部隊中的生活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每天都要接受各種乏味單調的軍事訓練,還要面對各種殘酷的戰場生活,在一次和南軍交鋒的過程中,他稀里糊涂地開了槍,也正因為他這一槍,敵人被擊退了,一時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英雄,在勝利中陶醉著。
到此為止,小說的第一部分基本結束,接著南軍進行了第二次沖鋒,在弗萊明還沒有搞清楚發生了什么的時候,陣地就已經垮了,在第二次交鋒的過程中,弗萊明對戰爭的幻想逐漸走向了破滅,他和所有的傷兵一起往后撤,但是他卻沒有受傷,他覺得非常不舒服,怕別人說自己是逃兵,他十分希望自己也可以負傷,對于他來講,傷疤就代表著榮譽,與此同時,從后面涌入一群被戰爭嚇壞了逃跑了的士兵,弗萊明拉住了其中一個人,問他為什么要逃跑,沒想到卻被那個急于趕路的人一個轉身,他的腦袋被槍托打破了,他受傷了,他得到了“紅色勛章”,他的虛榮心得到了短暫的滿足。在撤退的過程中,看到其他的隊伍正沖向前線,突然覺得自己似乎很渺小,覺得別人都是特殊的人才,而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戰斗英雄,更諷刺的是,弗萊明希望自己所在的北軍可以打敗仗,以此來對自己懦夫的行為進行掩飾,讓自己的潰逃變得合乎情理,以此來自我安慰,使自己的虛榮心免于受傷。在他回到自己的隊伍后,受到虛榮心的影響,他編造了自己和戰友被打散了的謊言,在別的地方英勇作戰,并因此受了傷,得到了戰友們的贊揚,極大地滿足了虛榮心和自負心理,一直以來,他以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懦夫行為,他依然是一個男子漢,在他聽到軍官叫他們為“趕騾夫”時,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足輕重和渺小,他感到非常的憤怒,下定決心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在以后的戰斗中,弗萊明像是瘋了一樣猛沖猛打,喪志了理智,意外的是戰爭取得了勝利,戰斗結束后,弗萊明的心漸漸平靜下來,回想著自己在戰場上的種種行為,突然覺得大夢初醒,深深地認識到和平的美好,戰爭的殘酷,認識到自己曾經是多么的懦弱,直到在戰爭中的發狂過后,才逐漸變得越來越成熟,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二、《紅色英勇勛章》中的象征主義
在《紅色英勇勛章》中,象征手法是非常常用的寫作手法,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通過對各種特殊的詞和字的組合和安排,讓其有了新的含義,象征主義既不追求晦澀,也不追求明朗,作者追求的是明暗結合,半暗半明,顯示出一種撲朔迷離的藝術效果,作品通過使用各種動物、聲音和顏色進行描寫從而將象征手法體現出來,在《紅色英勇勛章》中,作者不僅對事物的固定輪廓和明確線條進行描述,而且也對各種詞匯進行了巧妙的使用,尤其是顏色詞,讓作品變得更加有含義。在這部小說中,描述顏色的詞非常多,而且很多的顏色詞匯都具有非常明顯的象征意義。作者通過把幾個顏色組織在一起,象征事物的情感也會隨著發生變化,進而達到從簡單到復雜的藝術效果。
在小說中,主色調是紅色,而紅色代表著暴力、恐懼、危險和殘酷。在《紅色英勇勛章》中,“紅”字不僅是主人公弗萊明負傷掛彩的象征,同時戰爭也給人留下了比較大的創傷,作者主要是通過描繪紅色將南北戰爭的畫面描述出來,向讀者展示出戰爭的殘酷,讀者在紅色的背景下看到血肉橫飛的場面,敵對雙方紅著眼睛互相對視,而且,弗萊明在誤撞誤打的情況下,頭上血紅色的繃帶是其負傷掛彩和英勇作戰的象征,是一個紅色的英雄勛章,對他來說,紅色的繃帶代表著力量和勇氣。黃色主要是對河岸和河流下的身影進行描述,河流流淌到軍隊營地的山腳下所表現出來的顏色為紫色,而紫色代表著兇猛危險和煩躁不安,這有效地反映了作者對環境的反感和不滿。而黃色代表著沒有戰爭、安樂和溫暖的和平時光,這都代表著作者向往和平生活的心態。夜間用黑色來進行描述,黑色代表著悲哀,河流也變得一片漆黑。
在《紅色英勇勛章》中,作者在對顏色進行描寫時除了進行視覺上的描述,同時也在聽覺上描述了聲音,有著非常明顯的象征意義。作者通過燃響的爆竹來比喻新兵團的士兵們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爆竹不僅代表著勢不可擋,同時也代表著轉瞬即逝。樹林中樹葉的嘩嘩聲、槍聲、樹枝被折斷的聲音象征著恐懼和絕望;把人們的吼叫聲、歡呼聲、禱告聲和咒罵聲比喻成了冷詠、歌曲和嬰兒,通過從這些方面進行比較,有效地將戰爭的殘酷表現了出來,而且在對戰爭和主人公弗萊明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利用動物的形象來進行表現,面對戰場上的廝殺,弗萊明怕自己被“像豬一樣殺掉”,在戰斗過程中,他成為一頭“善良的母牛”,逃竄的時候他像一只被嚇壞了的小雞,他的戰友就像是一只兔子,像一頭被趕走的野獸,他的目光像一匹萬分疲憊的馬的目光。他和他的隊友也被比喻成水牛、獵狗、羊群和老鼠等。通過這些動物的形象來和他未參軍之前雄鷹的形象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在他不再感到恐懼的時候,他像是一匹發瘋的馬和一頭發狂的貓進行盲目的沖殺。在作品其他的地方,作者還使用龍、豹、狼、蛇等動物的形象來對戰場上人的恐懼感、狂怒心理進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現他們已經喪失了人的理智,只剩下了動物的本能。從這些也可以看出來作者反對戰爭的態度。
三、《紅色英勇勛章》中自然主義的體現
在《紅色英勇勛章》中,作者主要是通過對戰爭環境和弗萊明的心理刻畫來體現自然主義,作者是在戰爭的背景下對弗萊明進行心理刻畫來表達出環境和自然主義共同存在的情況,從小說的開始就描寫出了一個非常淳樸的青年弗萊明,通過對他向往加入戰爭的心理進行描寫,為他以后在戰爭過程中的狀態進行了表現。在戰爭中,弗萊明逐漸變得成熟,在他加入部隊后,聽到要上前線,短暫的激動后就變得非??只牛褐浦约盒闹械哪懬雍涂謶郑瑥膽馉幰婚_始,主人公就感到了自己曾經做英雄的幻想已經不復存在,在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在戰爭的過程中,他落荒而逃,進入了一片樹林,希望可以得到一絲安慰,并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內心雖然得到了平衡,但是隨著戰友的戰死,心中再度被愧疚填充,于是他返回到隊伍中,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一次偶然讓他得到了“紅色勛章”,他被隊友大肆夸贊,虛榮心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滿足,但是他的內心依然沒有辦法平靜。良心和正義感不斷地折磨著他,他終于決定戰勝這種恐懼,在以后的戰爭中,他開始發瘋似的戰斗,終于,弗萊明逐漸變得成熟。小說一直圍繞著弗萊明的心路歷程進行敘述,詳細地描寫了弗萊明從恐懼到良心受到譴責,再到心靈受到煎熬,最后戰勝恐懼的心路歷程。同時,作者重點描述了個人在戰爭面前的渺小,不管是誰,在戰爭中都不得不服從命運的安排,突出描寫了一個人在大的自然環境下,尊嚴和自由意志蕩然無存,戰爭作為一個特殊的環境,人在戰爭中,只能默默地接受。
四、結語
在《紅色英勇勛章》中,作者重點對弗萊明的戲劇性經歷進行了描述,表達了他從單純走向成熟的心理歷程,對弗萊明的蛻變過程和心理變化過程進行深入的描寫。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充分使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其中主要有動物、聲音、顏色等方面的描寫,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對整個事件進行描述的過程中,把自然主義的思想主題表現了出來,并通過對戰爭環境的描寫和弗萊明的心理變化體現出來,戰爭的殘酷以及弗萊明不斷變化的心理矛盾都表現出了自然主義的含義,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人顯得十分渺小,讓每一個讀者不得不對自然和人的自身進行深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美]斯蒂芬·克萊恩.紅色英勇勛章[M].魏福平,注.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2] 張繼書,姜濤.談《紅色英勇勛章》中顏色的使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95(03).
[3] 郄會娟.美國自然主義的一朵奇葩[J].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06).
[4] 楊琪.現實環境與內心世界的沖突碰撞[J].中州學刊,2000(06).
[作者簡介]
侯俊(1969—),女,廣西柳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和英語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