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的劇增,軀體疾病與精神疾患的發病率呈現雙高趨勢,有時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不解之緣,可謂如影隨形,尤其心血管病更易并發焦慮障礙或抑郁發作,而后者也可能成為前者發病的易患因素之一……
“身病”亦能引發“心病”
A40歲,鄭先生
鄭先生一向體質不錯,從未為身體擔憂過。鄭先生在部隊待過,平時能吃能喝,喝起酒來頗有幾分軍人的豪氣,動輒一飲而盡。有一天,他突然感覺胸口發悶,呼吸短促,心臟突突直跳。剛開始,他以為是勞累所致,但休息了一陣后卻不見好轉,感到胸口部位一陣陣絞痛,同事們見他神情痛苦,趕緊撥打“120”,將他送到附近的醫院。先是到了急診科,醫生考慮他很可能是心臟功能出了問題,又將他轉至心內科,經細致檢查,鄭先生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而且有較大程度的血管堵塞。
醫生給他做了介入手術,放了兩個支架。手術很成功,鄭先生的身體也恢復得不錯。但與以往的大大咧咧不同,他開始過分擔憂自己的身體,比如支架是否結實、能否生銹、會不會掉出來或跑到別處去。類似“會不會”的問題太多了,讓他內心惶惶不安,他常常纏著醫生,一問就是半天,希望通過醫生的反復確認來減緩擔憂。可不管醫生跟他解釋多少遍,他始終放心不下,仍會繼續詢問。后來又開始擔心支架的周邊會不會出現新的堵塞,如果真的出現,自己可能有哪些表現。對于醫生開的藥,他也放心不下,當看到說明書上密密麻麻的副作用時,他害怕得都不敢服藥了。
每次去看病,他還會帶上一個筆記本,把醫生的話逐字逐句地記下來,回家再仔細研讀,比小學生都認真,一旦有不理解或擔憂的事情還要再問醫生,令醫生也煩惱不已。與此同時,鄭先生吃飯時感覺沒胃口,睡覺也不安穩。由于經常睡不好,白天總是沒精神,他的血壓波動很大,嚴重時就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
后來,醫生發現,鄭先生患上了焦慮癥。怎么緩解他的焦慮呢?醫生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們找來幾個也做過同樣手術的患者,讓他們給鄭先生現身說法。另外,給鄭先生添加了抗焦慮的藥物。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整,鄭先生的情緒終于平靜下來了。
B46歲,吳女士
自從吳女士三年前發現自己患上了擴張性心肌病后,她就成了各大綜合醫院的常客。由于病情未及時發現,她的身體狀況在幾年內急劇惡化,多次因病情反復而頻繁住院,有時剛出院不到一個月,又再次住進了醫院。昂貴的醫療費用實在讓她承受不起,更令她焦慮的是,她仍要面對并不理想的治療效果。
吳女士曾多次咨詢醫生自己的預后,可得到的回答就是目前尚無根治的辦法,從病情來看,最好的方法是換心,但她換不起,也找不到合適的供體。吳女士上有老、下有小,不幸的是又剛剛下崗,只能靠做些小生意補貼家用,經濟十分困難,這些年看病已經花光了她的積蓄。疾病折磨的痛苦、一次次的病情反復和住院,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她感到很絕望,意志消沉,覺得活著就是一種折磨,是在拖累家人。她常常說,“讓我死了算了”,希望早點兒了斷。這種消沉的抑郁狀態,致使她的病情越來越重。
“心病”可能成為“身病”的易患因素
汪女士是公司的部門經理,一貫落落大方,接人待物游刃有余,可最近幾個月,汪女士情緒很差,好像什么都在故意和她作對,老公、孩子甚至平素喜愛的寵物狗,她都看不順眼。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愿見人,不愿意工作,更不愿意應酬,有時恨不得找個密室把自己藏起來。汪女士的老公覺得她可能有心理問題,就讓她去看心理門診。
心理醫生詳細詢問了她的精神狀況,還為她做了身體檢查,發現,汪女士的血壓偏高,多次復測的結果證實,她患上了早期高血壓。由于汪女士平素只顧工作,忽視了對身體狀況的關注,我們不能確定高血壓與煩躁、焦慮情緒的出現到底是哪個在前。也許,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才是問題的關鍵,但最終引發的這兩類問題卻互為影響。汪女士發現自己血壓高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等不舒服的感覺,而這也加劇了她心慌、心煩等不良情緒;當血壓控制得良好時,她的不良情緒就能減輕許多。
總之,由于心理問題與心血管問題之間的密切關系,到底何者為主、何者為輔,則需醫生小心甄別,在治療方面也要全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