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華
學校貼吧里出現了一道帖子,題目為《一位高三學長的深刻反省,希望學弟學妹們將來不要跟我一樣后悔》。長長的標題下面,學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該生自述上高中后,迷戀網絡游戲,為此經常上課睡覺,在網吧通宵上網,甚至騙父母的錢。在描述完自己的種種“劣跡”后,該生寫到:“雖然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讀書畢竟是當前最好的出路。”在帖子的結尾,該生寫到:“學弟學妹們,努力學習吧!”
作為學校的心理教師,看到這個帖子,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的內心可能藏著深深的悔意,家庭條件不理想的學生甚至會覺得非常對不起家人。這時候,他們會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們通常會將這些思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與他人分享,他們的自責會加重;另一方面,他們也和優秀的學生一樣,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只是他們不知道要怎樣開始改變。
事隔幾天,在我的心理課堂上,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計劃,重新設計教學環節,我給那節課設計的主題是“行動比自責更實在”。
環節一他的故事—可能有人替我們說出了心里話
我用截圖的形式將內容展示給學生,他們靜靜地看著,沒有嘲笑,而是多了一點思考。
環節二說說我的故事—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設計這個環節,借用心理咨詢中的自我開放技術,讓學生看到年輕的我們都犯過類似的錯誤,幫助學生減輕內心的負罪感。
為了減輕學生剖析自我的壓力,我先通過自己中學時代的故事,告訴學生: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很吃驚:原來優秀的老師也有這樣的經歷!接下來,他們陸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環節三我想對你說—其實也是想對自己說的話
分享時,我聽到了很多類似的回答:“放下包袱,才能勇往直前”;“我和你一樣很后悔,但現在我相信過去不等于未來,一起努力吧”;“努力吧,希望還不是太晚”;“因為太年輕,我們都需要經歷過才懂得,也許這就是成長吧”……這樣的話,是說給發帖男孩子的,也是說給他們自己的。
環節四我們如何改變—行動是最實在的
這是讓班上所有學生非常迷茫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他們中多數人也因為成績差而覺得前途渺茫,非常自卑。
首先,我展示了相關專家關于“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新員工”課題研究的結果,讓學生意識到:成績并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有責任心、懂得承擔、正直、踏實、有挑戰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比成績更重要。通過這一展示,讓學生已經滅掉的自信之火又慢慢亮了起來。
其次,體驗習慣改變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根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十指交叉”游戲(第一個動作:讓學生快速將十指交叉,看自己是左手拇指在上還是右手拇指在上。第二個動作:松開手后改變左右手拇指方向再十指交叉。接下來,將第二個動作重復21次)。通過游戲讓學生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不習慣改變,因為改變原有的習慣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然而,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在這個過程(理論上至少需要堅持21天)中,我們會從痛苦、不舒服、不自然,慢慢變為舒服、自然。
再次,指導學生制定目標。制定的原則、實現的步驟(核心目標、實現后的好處、可能遇到的困難、解決這些困難可以用到的方法和資源)等方面都輔以實例進行介紹。
最后,提供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課后,我將如何把握記憶規律和記憶方法等學生關心的問題專門整理成閱讀材料,打印分發給學生。
環節五老師的觀點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告訴學生:能夠如此深刻地公開反省自己的過去,這是需要勇氣的。能夠清楚地知道并承認過去我們哪些事情做錯了,才有可能把握現在和未來。這難道不是在成長嗎?用行動去改變比自責來得更實在,否則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否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學生們給了我熱烈的掌聲,但我知道,這掌聲也是給他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