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博物館有妙招
駐法國特派記者 邢雪
巴黎有很多博物館,既有世界聞名的盧浮宮、凡爾賽宮,也有獨具特色的奧賽博物館、集美博物館、橘園美術館、羅丹美術館……在巴黎生活久了,逛博物館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盧浮宮是世界第一大博物館,展廳面積和展品數量、質量都首屈一指,每年接待游客達850萬人次。如何管理這么大的博物館?法國的博物館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博物館大多由法國博物館管理局監管,盧浮宮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從國家到地方,每級政府的文化部門都有人專門負責管理博物館,他們會四處巡視,對藏品的保存狀況、收藏條件、展覽環境等進行檢查,也對修復、收購藏品和更新設備等提出意見。法國政府對公立博物館還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公立博物館不僅票價比私立博物館便宜,還常常有大幅度的優惠和免費參觀機會。這樣既能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也能提高法國的文化魅力。
儲蓄周鼓勵儲蓄
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成良
“儲蓄周快樂!”今年2月24日至3月1日是美國的儲蓄周。自2007年起,美國消費者協會每年都在2月的最后一周發起儲蓄運動,鼓勵美國人存錢。儲蓄太少,過度借債是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的主因。雖然危機之后,美國人的消費觀有了明顯改變,但調查顯示,僅有半數美國人有儲蓄習慣。一次,記者的一個中國朋友出差訂機票,忘了帶錢,想讓美國同事先墊兩三百美元,這名同事也拿不出。美國社會保障較為健全,這也導致了一些人不愛儲蓄。但政府的退休金不足以讓退休者過上舒適的生活。因此,儲蓄周之類的活動也鼓勵人們為了退休后的生活而儲蓄。
德國廚房,像實驗室
駐德國特派記者 鄭紅
不會做飯的人也會愛上德國的廚具。在德國商場的廚具柜臺,琳瑯滿目的產品保證讓人挑花眼。光是鍋就有煎鍋、煮鍋、燉鍋、炒鍋、蒸鍋、高壓鍋……同理也有切不同東西的刀、攪拌不同東西的勺,還有很多讓人一眼看不出用途的小工具,比如專門擠檸檬汁的、專門搗蒜的……難怪有人將德國人的廚房比喻為化學實驗室。這些廚具體現了德國先進的工業設計水平。比如設計一把刀,要考慮它的鋼材、手柄的安全性、手握刀具時的舒適度和操作感、刀具的鋒利和耐用程度等。不過,德國廚具主要為西式廚房和菜肴設計,要用它們做中餐,還得好好研究研究。
巴西的日本移民
駐巴西特派記者 張衛中
巴西是擁有最多日裔移民的國家。現在很多年輕日裔雖然長著東方人的臉,但不會講日語,生活方式也和當地人無異。巴西日裔的歷史要從100多年前說起。巴西1822年獨立后,國內人口不足,政府開始在全球尋求勞動力。而日本19世紀60年代開始明治維新,出現了大量失地的農民,政府無法安置他們。于是,巴西和日本一拍即合,制定了有組織地向巴西輸送日本人的計劃。1908年,第一批781名日本人來到巴西。到了上世紀60年代,日本總共向巴西輸送了26萬人。經過五代繁衍,目前在巴西的日裔已達100多萬人,一些日裔還擔任了巴西的高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