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

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問號“?”,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句號“。”,還有的人說話喜歡用驚嘆號“!”,甚至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刪節號“……”。
喜歡用句號講話的人,凡事總會給你一個交代;喜歡用刪節號講話的人,只要虛心探究,也總能知道他的內容;用驚嘆號講話的人,喜歡大驚小怪;唯有用問號的人,內容比較復雜。
問號,有時候表示善意的關懷,會有好的結果;但是有時候也會產生不良的結局。例如,對人問安時說:“你好嗎?”“你吃過飯了嗎?”“你近來如何?”這些都是善意的問號。也有人跟人請示:“你對時局的看法如何?”“你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何見解?”這些都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
最可怕的就是責備的問號:“你來這里干什么?”“怎么到現在還沒有做完?”“為什么花了那么多錢?”“為什么吃那么多東西?”用這種口氣對人說話,其結果就會難以預料。
有時候我們做人,成了一個問號的人物,就非常麻煩了。例如人家會問:“他靠得住嗎?” “他有資格嗎?”“他能擔當嗎?” 甚至因為自己過去不良的記錄成為別人質疑的問號:“他過去不是持反對意見嗎?” “他曾經擅離職守,你知道嗎?”“他曾經沒有完成任務,你記得嗎?”所以,一個人一旦變成問號人物,就很難令人信賴。
人,要經得起問號,在別人對我們的各種問難之前,我們要能給人正面的、滿意的答復,才能在社會團體里站得住腳。
做人,也不要經常說些帶問號的話,肯定的話總比帶問號的話要好得多。有的人想找我們做事,我們馬上回答:“你自己為什么不做?”人家跟我們借一本書,你偏要問:“你為什么不自己買?”向你借錢,你可以不借,但不要回答:“你老是借錢干什么?”這種問號式的對談,很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
問話,要有藝術,有藝術的問話是尊重別人,是虛心客氣,是求人幫助。但如果用責備的口吻、責備的態度問出,再好的意思,也都沒有藝術了。
在《戰國策》里,有許多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問答故事。一些游說舌辯之士,在一問一答之間,蘊涵了無限的智慧,以及人際之間的倫理綱常。所以,我們與人說話,也可以學習和帝王的問答,學習把對方當成是老師、學者、專家,如此自能從對話問答中得出許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