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美君
【摘要】“心困生”是教育對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針對“心困生”的心理障礙提出教育對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本文就“心困生”的心理表現、“心困生”的心理成因,以及對心困生的轉化策略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心困生;表現;成因;對策
“心困生” 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雖然位數不多,但是幾乎每個班級里都有,他們是學生當中的弱勢,相對于經濟特困生、學習特困生來說,這部分“心靈上的特困生”更需要得到關愛和撫慰,信任和理解。挽救一名“心困生”與培養一名優秀學生,對國際、社會、家庭和個人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一、心困生的心理表現
所謂 “心困生”,是指學生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困難,日常行為上表現有認知混亂、情緒異常、性格怪異和品德偏差等問題。具體表現有: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情緒多變,自控能力差,有自卑和自暴自棄心理;意志薄弱,膽小怕事,缺乏信心,依賴性強;遇到提問、考試、競賽易焦慮、緊張;對學習厭倦,缺乏興趣;缺乏合作意識,不愿與別人交往,交往能力極差;頻頻破壞紀律,對教師的批評置若罔聞,甚至“破罐子破摔”;愛說謊話,欺騙老師和同學;在家里任性,相干啥就干啥,動不動就耍“小皇帝”、“小公主”脾氣。
這些學生通常被稱為心理困難生,簡稱“心困生”。對于“心困生”,我們倘若放棄教育或教育不當,勢必使他們更加落后,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影響公民素質的提高。挽救一名“心困生”與培養一名優秀學生,對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來說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二、“心困生”的心理成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由于父母的素質不高,行為粗俗等給學生帶來許多苦惱、困惑的情況普遍存在著。如父母與鄰里的爭斗,與老輩不和睦等。此外,有些家長對孩子嚴沒“度”,愛沒“方”,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限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自由,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失敗,不注意方式地指責、羞辱孩子,給孩子加大了心理壓力。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里被視為“掌上明珠”,一家人圍著“寶貝疙瘩”轉,事事順從孩子,養成了孩子自私、任性、專橫等毛病。再者,父母離異,受傷最嚴重的就是孩子,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父母感情的不和,方法處理不當,常常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痕,甚至終生都受到影響。
2.社會原因?,F在的社會風氣不盡人意,歪風邪氣尚有一定市場。影視、網絡的普及,給部分兒童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網絡不良信息沖擊學生的意志力,虛擬游戲、不良漫畫書則直接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家庭無法過濾這些不良信息,面對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的教育顯得有點蒼白無力。
3.學校原因。有的學?!皯嚱逃敝髟?、統攬一切,由于課業負擔偏重,加上一些教育方法失當,學生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導,勢必對小學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網”。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影響很大。因為,一是小學生個性很不穩定,是個性的形成時期,很容易被外界影響;二是小學生正處于良好個性形成最佳時期。學校因素還涉及同學影響,小學生自身發展中,同齡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來源。健康的群體存在著極大的積極影響力,在健康的群體里生活可以獲得更好的成長所需的養分。
4.個體原因。孩子們處于生長期,性格內向的孩子遇到矛盾與沖突沒有適時進行引導,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心理異常疾病。
三、“心困生”的教育和轉化策略
1.師愛護航,指明方向。脆弱的心靈需要撫慰,受傷的孩子需要關愛,迷路的學生需要用師愛為他們指點迷津。我們不妨“偏愛”這些孩子,有一顆伯樂的心,情感大幅度變化,日常行為無常、心理逆反是這些孩子的一大特點,老師最應該成為他們情感壓力的減壓閥,怪戾行為的緩沖器。耐心聆聽學生的真情傾訴,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自控自強,讓他們時時處處感覺到:艱難的日子里,老師在與我同行……在班級活動中不僅優秀學生獨領風騷,更要為“心靈特困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以幫助他們找回自信,且要做得絲絲入扣,不留痕跡。因為他們心靈的深處始終會埋藏著一顆自強的種子,厭惡別人給予特殊的“照顧”。
2.習慣養成——促進成功?!安シN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别B成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當前小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是從生活習慣的養成入手。當代企業家張瑞敏先生曾經說過:“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從生活習慣的養成入手,就是要引導學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細小的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掃地掃干凈,衣服穿整齊;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按時起床,準時睡覺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小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二是從學習習慣的養成入手。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養成遇到生字勤查字典的習慣,養成作業字跡工整、書面整潔的習慣……我們引導學生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就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在學習上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獲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3.家校合力,雙管齊下。注重家庭環境的重塑與學校的關愛、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廢。通過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報告、交流活動等引導家長澄清思想、矯正認識,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幫助學校共同做好“心靈特困生”工作。有的學校通過印制“學生,家長悄悄話交流卡”通過“爸爸媽媽(孩子),我想對你說”的形式,實現雙方對等的誠摯的交流,就是一個成功的做法。
我想家庭、學校、社會都只要我們對“心困生”用無私的愛去呵護、去寬容、去理解,就一定能夠引領那些受傷的孩子走出心靈的陰霾,讓他們心靈的荒漠重現綠洲!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失當的教育行為與適當的教育行為[J].思想.理論.教育,2004.(6)
[2]張玉霞.如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