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一節優秀的語文課應該是和諧的,充滿靈性的,學生精神狀態好,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老師則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恰到好處地進行指導和點撥,師生共同完成知識的構建和預設的生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非常看重師生之間的互動。
但打造和諧互動的精彩課堂也并非易事。我們也經??吹竭@樣不理想的狀態:課前精心設計了問題,但課堂上只有少數學生做出回應,氣氛沉悶得很;對于老師拋出的問題,學生舉手回答了,但只能做出淺層次的理解和交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產生這樣的疑問:學生到底是怎么了?
應該說學生在課堂上不活躍是受到了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學的內容、上課的時間等。但我們首先應該反思的還是教學預設中問題的設計。實踐告訴我們:設計問題時如果不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就很難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問題設計得太淺,對于學生而言就沒有思考的價值,所以不愿思考,如果太深,他們就很難理解問題的本意,也不愿思考;設計問題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規律,在課堂上學生容易出現疲倦的時候,沒意識到要用關鍵性的問題喚起他們的無意注意。
首先,問題的提出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尊重他們的學習意愿。我們在磨課時會有這樣的體會:同樣的教學設計在不同的班級試課,授課的效果往往是不盡相同的。有的班級進行得順暢、有的班級則要緩慢許多。參與遠程研修的磨課,我執教《最后一頭戰象》,初次備課時,“整體感知”的環節做了這樣設計的:快速閱讀課文,用概括小標題的方式提煉故事的主要情節。第一次試課時,學生完成的效果還算理想。但第二次在另一個班試課,學生的完成起來卻有些難度,在不斷點撥、引導下才勉強完成。所以再次備課時就降低了難度做了第二種預設: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嘎羧臨死之前做了哪些事?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梳理:重披象鞍、再回戰場、莊嚴歸去。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兩種預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而定,靈活有效。學生的學情是有差異的,備課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潛能。
再者,要設計出適合學生思考的深淺有度的問題。語文課上切忌“面面俱到”,要抓重點問題進行教學,設計的問題應該適合學生思考,并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參與問題的思考和交流。我在教學六年級《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整個教學設計就圍繞題目“美麗”一詞展開:質疑“美麗”、感知“美麗”、品味“美麗”、表現“美麗”、升華“美麗”。如:在感知“美麗”的初讀環節,有這樣的問題設計“快速瀏覽課文,用橫線畫出表現美麗的句子,并想一想:課題中的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品讀“美麗”的環節中安排的學習問題是“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假如你是現場的一名記者,想給居里夫人拍一張美麗的照片,你會選擇哪個鏡頭?抓住關鍵詞,寫下你的想法?!痹趯W習3~6自然段時根據教學實際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自學3~6自然段,從作者描述的具體事例中,找出最能表現居里夫人科學精神美或人格美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寫上你的體會”。學生通過做批注、交流等學習方式在充足的學習時間內逐步理解了美麗、感受了美麗。從交流中可以看到學生對“美麗”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感悟。談起感受學生意猶未盡,可見設計的問題是適合學生思考的,也是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的。
其三,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規律,每節課一定要有能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性問題。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教學進行到20分鐘時,恰好要學習第三自然段來“感受盤古奉獻的精神”,此時正是學生出現精力分散的時間段,于是在這一環節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做一做神話中的盤古?三年級的小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感興趣,馬上做出了回應。于是我請全體同學起立,一起做盤古的動作:伸出手頂住天、腳蹬住地。然后音樂響起,我感情吟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你們的身體越長越高。一年過去了,你們頭頂著天、腳蹬著地;十年過去了,你們頭頂著天、腳蹬著地;一百年過去了,你們頭頂著天、腳蹬著地;一千年過去了,你們頭頂著天、腳蹬著地……”音樂的渲染和感情誦讀使學生已完全進入了情境,然后問:同學們,現在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因為有了切身的體會,此時學生都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談出了盤古的不易和對盤古的敬佩。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也始終保持著興奮的狀態。
當精心設計的問題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課堂教學就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會大大激發老師的工作激情,而老師高漲的情緒亦會影響學生,這樣便會達成和諧的互動。所以,要打造精彩的課堂,我們需要在問題的設計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