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龍 江華 梅雪 孫穎 張小莉
摘 要:以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完善與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內容與考核方法等,創建出適合本專業的研究性教學模式。通過實踐表明,研究性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微生物學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其掌握更扎實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并能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所以,研究性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 研究性教學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40-02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具有較強的實驗性、技術性與應用性,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要不斷加強實驗教學水平。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內容為主,其教學模式為教師灌輸式降解,學生機械式模仿,這樣顯然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本教研室積極完善實驗教學方法、內容與考核方式等,努力創建出符合本校專業發展需求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本院2011年新增的50名本科五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20學時的實驗教學改革。所有學生經高考統一錄取。
1.2 方法
1.2.1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對于所選學生而言,醫學微生物學以及研究性學習都屬于新課程與新事物。所以教師必須要根據教研室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確立明確的實驗方向,學生按照可行性以及個人興趣選擇實驗課題,之后自由的組建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都可根據有關資料制定設計方案,其中包括課堂的名稱、具體研究內容與實施步驟等[1]。然后各小組組長將本組研究方案介紹給教師與同學。全班同學與教師都能對此提出問題,由小組組員進行回答。最后指導教師進行點評與總結。本次試驗教學改革主要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的實驗室以及土壤等地進行標本的采集。學生首先采集以及處理樣本,然后制備培養基,并測定細菌與霉菌的總數目等,以此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醫學細菌學的相關實驗知識與技術,培養學生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等。最后設定的實驗內容是:培養以及鑒定土壤內含有的厭氧性細菌;檢測患有毛囊炎病人的膿汁標本中含有的病原菌;中草藥抗菌活性研究;同時消滅實驗室中空氣以及物體表面存在的細菌與病毒等。
1.2.2 完善教學手段
在以往的傳統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室教師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然后由指導教師為學生講解實驗理論,之后根據實驗步驟進行示范操作,在最后環節由學生實施實驗操作。這樣學生只是按部就班,沒有進行充分的實驗準備工作,從而對實驗原理、步驟與結果的預測等缺乏親身體驗,無法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而研究性教學改變了傳統實驗教學的單一模式,幫助學生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其重點培養學生的合作式、自主式以及研究式學習能力。研究性教學不但比較重視學生在學習中處于的主體地位,堅持“以生為本”,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與組織下,學生進行自主實驗,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給予及時指導與糾正。師生相互交流與互動,有效實現“教、學”相長。
1.2.3 改進考核方法
傳統的實驗考核方法通常都是采用實驗報告的形式,然而許多學生為了應付了事,會去復制其他學生的實驗報告,于是學生的真實能力根本無法通過此考核方法檢測出來。所以,應該改進實驗考核方法。本院選用全面考核的綜合評定方法,同時為實驗考核未通過者提供一次補考機會,假如補考不通過就會取消其參加理論考試的資格[2]。以下即為考核內容。
在實驗的總成績中,平時考核成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分別占60%與40%。而在平時成績中,對于研究性學習學生所編寫的報告與答辯、以及其個人研究態度各占10%,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占20%。而在期末考試成績中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
2 評價與總結
2.1 實踐效果
為了了解學生對實驗教學新模式的評價,我院對50名同學展開問卷調查,并獲得100%的回收率。通過調查結果可知,與傳統實驗教學相比,學生更加認可研究性實驗教學,對此評價較好。而且,研究性實驗教學能有效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對此課程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可進行更多互動與交流,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得課堂學習的討論氣氛更加濃厚,同時也促進了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有效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在研究性教學的作用下,學生深刻認識到實驗準備與設計的關鍵性意義,加強了學生對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視程度,并為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對教學新模式的評價如表1所示。
2.2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在開展研究性研究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客觀條件的制約。由于此教學模式對于實驗設備以及場地具有更加嚴格的要求,而學校客觀條件卻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實驗室材料與設備不足,學生無法完全開展個人設計的實驗;實驗室空間有限,學生無法自由選擇制備培養基的實驗空間等。對策:學校可以投入更多資金,加強學校實驗設施建設,不斷的完善實驗設備與場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實驗空間,便于學生實驗操作的有效進行。
其次,學生在教學中存在較弱的主觀能動性。如各實驗小組間缺少較強的合作理念,造成實驗材料浪費;有些研究小組組長在實驗設計與課題選擇上不夠認真,偏離實驗教學改革目標等[3]。對策:(1)學校應該積極加強學生的參與理念,加強各個實驗小組的合作與交流,這樣不僅能夠節約實驗材料,減少浪費,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全體同學的共同發展與進步;(2)學校可以定期開放實驗室,使得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學校的實驗室開展諸多實驗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與動手操作的機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3)教師應該加強對研究小組組長的培訓與教育,提高各組長的責任意識,使其能夠帶領組員認真的進行選題與實驗設計,進而更好的實現實驗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4]。
總而言之,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此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能夠擴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但是在改革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改革與探索,從而提升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與醫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霞.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9):69-70.
[2] 佟偉等,李宏偉,董穎,等.醫學微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預防醫學,2013,20(40):3781.
[3] 鐘有添,馬廉蘭,曹鎬祿,等.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0,34(5):1014-1016.
[4] 徐娜娜.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