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
【摘要】 高考試卷中各種“地理圖式”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能夠較好地考察學生的地理知識、思維和技能。但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和備考,卻廣泛存在著重“文字”輕“圖式”的不良傾向。導致學生面對這些從未謀面的各種“地理圖式”束手無策。為了糾正這種教學和備考的偏差,本文以近幾年江蘇省部分高考試題為例,對“地理圖式”常見的考查形式進行剖析,并嘗試提出相應的教學應對策略。
【關鍵詞】 地理圖式;考查形式;應對策略
縱觀近幾年江蘇省地理高考試卷,形式新穎的各種“地理圖式”一直是試卷的“寵兒”。據有關專家統計,與“圖式”直接相關的分值占試卷總分60%以上。常見“地理圖式”考查形式有哪些呢?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地理圖式”時,師生在教學和備考中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景觀圖考查及應對策略
景觀圖是指呈現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素描、照片、航衛片等。景觀圖在地理教材圖表中占有較大比重,因為“景觀圖”能較好體現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綜合性、區域性。將這些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不易直接觀察到的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直觀呈現并考查相關地理知識。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思維等地理素養。所以景觀圖在江蘇省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屢屢出現。景觀圖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呈現山川、河流、湖泊、植被、地貌等自然地理事物的自然景觀圖。如2010年考查的“滴水葉尖景觀圖”(下左圖)、2014年考查的“某山地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響景觀圖”(下右圖)等;另一類是反映諸如交通、城市、農業和工業等人文地理事物的人文景觀圖,如2012年考查的“雅西高速公路橋隧密布景觀圖(下中圖)”等。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景觀圖通常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或說明教材文字內容的,如果景觀圖與文字內容相分離,就是去了景觀圖存在的價值。所以在教學中,在閱讀文字材料過程中應及時讓學生觀察、分析景觀圖,以使晦澀難懂的教材文字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對教材外的景觀圖需要教師在海量景觀圖中精選出能準確反映教學內容的地理圖片,并指導學生在典型景觀圖中提取有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保證。在上左圖中的“滴水葉尖景觀圖”,滴水葉尖極長,反映該地常年降水多,是熱帶雨林地區樹葉的典型景觀。
二、概念圖的考查及應對策略
1.源于教材的概念圖。此類概念圖主要考查學生對來源于教材概念的理解及應用能力。考查學生對教材中的單個概念時,學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當類似概念和群組概念在同一題中出現時,因為對概念和概念間關系缺乏清晰的認識,則很可能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從而造成對概念圖的審題、判斷或表述錯誤。
2.源于課外的概念圖。此類概念通常以材料的形式呈現(如圖“梯田剖面圖”中不同的梯田類型),作為解決地理問題的情境,現學現用,考查學生的瞬時學習能力,解讀信息的能力,應變能力及推理能力。
筆者認為對于概念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劃、背、寫”關鍵詞句,而應通過不同圖表,用更加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并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當然,幫助學生理清概念關系的不能僅僅是直觀的圖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概念認知結構,這一結構在解題中發揮著推論未知和搜索已學的作用。這對于區分不清的相似概念及概念群組是非常必要的。2013年廣東文綜卷中,景觀圖中(上左圖)顯示了源于教材的一個概念,它是一種構造地貌,屬于褶皺。而這一地質構造就是源于地殼運動作用下的巖層的變形和變位。如果熟悉右圖中的概念知識結構,不僅能提高解題的正確率,也能極大地節省考試中寶貴的時間。
三、示意圖的考查及應對策略
地理示意圖是一種簡明形象的圖形,是近年來各地地理高考中考查最廣泛的地理圖式。示意圖通常涉及大量的地理現象形成規律和原理,規律部分主要包括分布、運動、變化、聯系等規律,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示意圖、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等。原理部分主要涉及地理事物特征形成、分布、變化、相互關系的原理。如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質作用原理和生態平衡等原理。(如下圖,2014年江蘇地理高考試題中的部分示意圖)
示意圖的功能通常有“四化”,即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文字內容圖形化、將靜態的內容動態化、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其特點是高度概括、重點突出。示意圖反映的地理規律和原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所以示意圖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攔路虎”,也是學生地理高考成績提高的重要“瓶頸”之一。
由于示意圖重點突出,夸大了主要信息,簡化或刪去了次要信息,因此要配合文字內容才能正確、完整地從示意圖中理解地理原理和規律。反之,通過“示意圖”教學也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如“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其中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太陽直射點的緯度,通過“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有助于學生理解太陽直直射點所在位置,未來運動趨勢,晝夜長短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等規律……
四、關聯圖的考查及應對策略
地理事物關聯圖是一種使文字框和線條箭頭構成的圖形,它能簡明扼要地概括出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五種外力作用方式關聯圖)。因而,它廣泛用于測試學生對地理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以及邏輯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這類關聯圖中,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聯較為復雜、頭緒眾多,許多學生不知從何下手。
對于關聯圖的破解通常采取關鍵環節突破法,首先我們需要通過題目文字或者圖形把握關聯圖反映的地理事物主題是什么?更需要對于該地理事物的形成和變化過程在頭腦中要有一定的認識,再根據已知信息及容易判斷的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這樣可以加速問題的解決,最后需要將已經初步完成的關聯圖按照關聯圖的邏輯關系重新理清,確保不出現紕漏及答案的正確性。如圖中的五種外力作用方式關聯圖,已知固結成巖作用,另外四種外力作用方式是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那么我們就能確定④為堆積作用,那么③就為搬運作用。
結束語:近些年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卷中,各種“地理圖式”不斷出現,似乎難以完全歸納其圖式類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來應對。但是只要在教學中堅持以“圖”為教學切入點,并以“圖”貫穿地理整個教學過程。做到教學起點圖像化,教學內容 “圖式”化,教學難點用“圖式”來突破。教學以“圖式”為載體,教學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完成構建“圖式”的過程,學生邊學習邊構建,由“圖式”來習得新知識。并且不斷通過各種“圖式”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加強知識間的同化和聯結,真正做到知識層面的擴大和深度挖掘。這樣浸淫在“地理圖式”教學環境中,提升面對“地理圖式”的判讀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必然。同時,以圖作為載體的教學形式,可以圖文并茂,可以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更能享受學習地理的快樂,也更能體現地理學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