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武
養了幾十年雞感覺越來越難養,是什么原因使我們養不好雞了?為什么雞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治?這些年來規模大了,設備先進了,可養殖效益為什么卻越來越低了?辛辛苦苦十幾年,一朝回到解放前!這樣的打擊為何屢屢發生?
1 現狀
我國蛋雞飼養規模和總產能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2013年蛋雞總存欄量約15億只,若生產性能正常發揮的情況下,有12億只雞產蛋就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顯然供大于求。這也是2013年雞蛋行情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再加上H7N9的影響,造成消費減少,產能過剩更加嚴重。但是2013年11月開始的流感疫情使這一現象有所改變。
產業集中程度和生產水平:我國蛋雞生產水平不高,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中國畜牧業信息網顯示,世界蛋雞單產19~20 ㎏、料蛋比2.1~2.2、死淘率3%~6%,我國蛋雞單產15~16 ㎏、料蛋比基本大于2.5、死淘率大約10%、蛋品加工不足2%、中小養殖戶所占比例達80%。
蛋雞從業人員約1 000萬,蛋雞養殖群體文化水平較低,專業化程度更低。即使是有一定規模的雞場,管理者多是跨界經營 ,既不懂管理也不懂技術,一些新設備設施的配備、使用也無統一標準,一線操作人員缺乏起碼的管理技能培訓。也有少數雞場就是為占地或套取國家補助資金,從而導致飼養管理方式粗放,效益低下。而且養殖小區眾多或區域性飼養密度過大,導致污染嚴重,雞病泛濫。
發展趨勢:現在的養殖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態化方向發展。養殖戶數將逐漸減少,5 000只以下的小規模養殖戶將逐步退出,5萬、10萬以上規模化蛋雞場逐步增加,并且蛋雞商品蛋品牌化正顯現優勢。
2 養不好雞的原因
2.1 敗在疾病上
隨著集中養殖及區域性養殖密度加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疾病增多,藥物濫用,又導致病毒、細菌不斷變異,對藥物的抗藥性不斷增大,新毒株、多病種混合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新病不斷出現。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老養殖區,防控手段永遠落后于疾病發展速度,幾乎每一批雞都會發生1~2次重大疾病,給養殖戶造成巨大損失,如果攤上重癥禽流感,往住導致前功盡棄甚至退出養雞業。這正應了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那句老話。幾乎這些年改行的、不養的或越養欠帳越多的養殖戶問題都出在疾病上。
2.2 輸在知識和觀念上
主要表現在知識陳舊、觀念落后、信息閉塞或經驗主義。知識來源混雜。受養殖場所養殖條件限制,書本知識、教授講課內容往往與實際不符,用不上。養殖戶參加的技術培訓大部分都是營銷會議,目的性很強 ,對我們幫助有限。而本行業這幾年來從品種培育到環境條件、設備設施以及飼養管理、疾病防控各環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舉例來說蛋雞的育種方向是體重越來越輕,而產蛋性能卻越來越高,抗應激能力和抗病能力越來越差。如二十年前蛋雞每年產蛋280個,現在每年產蛋達320~340個,以前飼料中蛋白以豆粕、魚粉為主,現在日糧構成多是雜粕、無魚粉飼料等。新培育的高產品種要求更嚴格的飼養管理條件,更高的飼料營養水平,更科學的防疫防控措施。但是由于養殖戶的觀念和知識陳舊導致雞的飼養管理及飼料營養、疾病防控手段跟不上或不配套。
2.3 差在管理上
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樣的雞苗,同樣的飼料和環境,管理不一樣,雞的產蛋性能也會高底不同,可能是一戶一個樣。為什么你養的雞群愛得病或病情重,而人家的雞群卻沒事呢?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飼養管理的好壞。大部分養殖戶除了加料、加水及時外,對溫度、濕度、密度、通風、光照、衛生、消毒、上籠轉群,防疫應激、天氣變化防范、飼料配方的調整以及防疫用藥程序等管理方面經驗不足,或做得不及時、不到位、不準確,導致雞的產蛋性能不能正常發揮,甚至經常生病。所以養殖不如人,差距在管理。
2.4 誤在飼料營養上
為什么以前養青年雞講究限飼,控制吃料,因為怕過肥超重。而現在一進雞就要求加營養,青年雞階段不控制,一直加到開產上高峰甚至到賣雞,體重還是有不達標的。為什么行業內人士提出了35 d定終生的觀點,開始推廣高檔育雛料?為什么要在原飼料配方的基礎上再加多維、油脂或蛋白才能養出合格的雞來?原因就在于現在市場上普通飼料營養嚴重不足。十年前飼料的蛋白以豆粕魚粉為主,現在豆粕被雜粕代替,魚粉被肉骨粉、羽毛粉、血粉甚至酵母粉代替,這些原料即使蛋白達標其吸收利用率也大打折扣,而且對肝腎毒性增加,對胃腸道負擔加重。現在飼料中的蛋氨酸含量也都達不到高產蛋雞的正常需求,而且產蛋高峰期的飼料配方一般都是按產蛋率85%為標準設計的。所以如果你想讓雞產蛋90%以上,維持5個月,不另加營養是不可能達到的,即使有時能達到,料蛋比也不合算。另外再加上育種方面的變化及不間斷的防疫造成的應激,都會影響到體重達標。這就要求我們在飼料營養上必須舍得下本錢,不折不扣地保證雞的營養需要。不這樣做,就不可能喂出產蛋性能高、抗病能力強的雞來。
3對策 ——蛋雞養殖432工程
3.1 四大要素
好的養殖效益=(好的雞苗+好的環境+好的飼料)x好的飼養管理。
1)雞苗:首先要選擇適合當地飼養及市場需要的雞苗品種;其次要考慮孵化場的信譽,實力,雞苗質量,價格及服務。雞苗質量是關鍵。要求雞苗無種原性遺傳病,一日齡馬立克等疫苗防疫確實,活潑健壯整齊。
蛋雞產蛋性能的好壞與父母代有較大關系。一般父母代300日齡左右時所產的種蛋孵化出的雞苗在開產后會有較高的產蛋率,整齊度也好。400日齡后的父母代種雞所產的種蛋所孵化出的雞苗進入產蛋期后產蛋個頭較小,產蛋率相對來說不會太高。
2)環境:包括場地的選擇、雞舍的建造、采光、通風、保溫降溫、衛生消毒等。不是所有的環境都適合養好雞的。一個再健康的人到了青藏高原,也會出現高原反應。環境就像是風水,風水不好就會事倍功半,雞就容易生病。我們的責任就是為雞創造一個適合它生長發育和能夠使其發揮最佳生產性能的良好的環境。有條件要上規模化、標準化雞場的,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需要優先考慮。
3)飼料:針對飼料我們在飼喂營養均衡的配和飼料前提下,重點考慮的是原料的質量、新鮮度、均勻度。
飼料常用原料如玉米、豆粕類,預混料,維生素等質量是否合格,是否貨真價實,水份是否超標等是飼料是否合格的關鍵。如玉米水分含量高會導致相對投料量不足,產蛋就會下降,而且還會導致腸道疾病。
再就是飼料原料的新鮮度,對飼料質量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輕者造成營養流失,重者發霉變質直接引發疾病,甚至造成雞的免疫抑制。如玉米水分相同時,放置1年,蛋白含量就會降低8%,放置3年就不可用作飼料原料了。蛋白質飼料放置時間不得高于6個月,否則霉菌毒素、大腸桿菌等將會嚴重超標。水溶性維生素在30℃環境中放置7 d失效80%,脂溶性維生素A、D、E、K在20℃的環境中放置20 d,也會使含量降低80%,所以要求飼料原料一定要新鮮,特別是維生素打開包裝后4 d內必須用完。
再就是飼料的均勻度一定要好。
只有保證了飼料原料的質量、新鮮度、均勻度,這樣的配合飼料才會給雞提供全價營養,使雞發揮出最佳生產性能。
4)管理:雞苗的選擇、環境條件的創造、飼料的調配、防疫用藥程序的制定落實都是有由管理者決定的,關鍵是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切實做好。
在這里重點講一下預防應激和程序化管理。
管理是管什么?絕對不是簡單地加料、加水、消毒、除糞等,關鍵是減少或避免雞群的應激反應。何為應激反應呢?應激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也就是亞健康狀態。在應激的狀態下雞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會下降,極易發生流感、新城疫等危害較大的疾病,造成重大的損失。這就要求我們在天氣突變、轉群、防疫、更換飼料、異物噪音等應激因素存在時要盡量避免或減輕,提前防范,并使用抗應激的藥物如維生素C、小蘇打等。多維用量也要加大,因為雞群在應激和疾病狀態下,維生素的需求量大增,是平時的3~5倍。許多疫區環境條件不好,但雞卻養的很棒的雞場平時飼料中的多維就是按此量加的,不但起到了補充多種維生素的作用,還起到了抗應激、增加抗病能力的目的。多維的加量應用在減少疾病、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增加疫苗抗體水平上都有顯著地作用。
再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管理。每天除了喂料加水、開關門窗、溫濕度控制、通風消毒衛生、光照等日常管理都應制度化外,一定還要有一個適合當地疫病流行的防疫用藥程序。無論雞蛋貴賤、賺錢與否都應按程序防疫用藥。前面講了現在的雞品種變了、產蛋多了、體型小了、體抗力差了、飼料營養差了、環境污染嚴重了、傳染病增加了,所以必須貫徹以防為主的思想。疫苗、營養、藥物三管齊下,沒病防病,迎著病走,才能把雞養好,防止敗在雞病上。
3.2 三大要點
一是消毒重于防疫,二是防疫重于治療,三是心術重于技術。
在發達國家養殖場中,消毒、防疫、用藥三者的投入比是6∶3∶1。咱們國內的開放式雞場、老疫區正好與此相反。不過最近幾年隨著新病不斷出現,雞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控,國內的許多雞場也逐漸開始注重生物安全措施了。從廠址選擇,周邊環境、雞場建設、雞場日常管理開始按照生物安全制度去辦,收到較好的效果。我們的散養戶也應該加強重視疫苗防疫、防疫程序的及時改進、衛生環境消毒、病死雞的處理等。減少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從而減少大病重病發生。
在這里還要強調“心術重于技術”這句話,因為管理雞群不同于管理機器,特別是開放式雞舍,雞群面對的外部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日常飼養管理各個環節的落實也需要你用心去做。對雞群的健康狀況、最近幾天的天氣變化情況、周圍疾病流行情況、防疫用藥情況等必須心中有數。就像我們聽天氣預報一樣,聽到明天要下雨出門就要準備帶雨衣,要不就會淋濕,聽到寒流到來就加厚衣服要不就容易感冒,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養雞要有心術,做有心人,這樣技術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沒心沒肺,做不到位,再高的技術也是白費。
3.3 兩個竅門
一是體重達標或超重15%左右,二是提高大群整齊度(使80%以上的雞體重達標)。
蛋雞開產的早晚、產蛋率上升速度、上升高度、高峰維持時間、蛋重大小、死淘率多少也就是說雞的總體經濟效益好壞主要取決于兩個硬指標即體重和整齊度。
對于體重達標問題大家都很重視,但是大都只注重開產體重,而對育雛、育成期、產蛋期體重重視不夠。實驗證明蛋雞產蛋高峰維持時間、及死淘率取決于育雛育成期的管理:5周體重與各主要生產性能是呈正相關的,也就是說體重越大,產蛋性能也就越高。10周體重對開產早晚有直接影響,16周體重與產蛋高峰的維持時間有直接影響,即16周全群體重達標率越高,產蛋高峰維持時間越長,死淘率越低,整體效益越好。
蛋雞在5~6周齡時骨骼已發育70%,90 d時骨骼基本發育完全,所以5~6周保證雞的體重和大群整齊度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育雛早期要注重抓體重,40~90 d既要抓體重也要抓骨骼(脛長)。因為脛長達標體重偏低會導致早期蛋重小、抵抗力差、上高峰時易得病;脛長不達標,體重達標會導致雞脫肛嚴重,易發新母雞病。正所謂“滿月要肥雞,倆月要高雞,三月要稱雞,四月要勻雞”。所以我們應在育雛、育成期就開始重視體重和整齊度,一切圍繞雞的體重和整齊度做文章,這樣才能養出合格、高產的雞來。(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