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
摘 要:人們常常將翻譯理論歸結(jié)為兩大類,即對等翻譯理論和功能翻譯理論。《茵夢湖》是特奧多·施托姆最重要的中篇小說之一,自郭沫若將其第一次翻譯成中文后,相繼出現(xiàn)了10多種中譯本,其中以巴金和楊武能的譯本最為著名。本文將重點使用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分析楊武能的中文譯本的寫作風格、修辭手法和遣詞造句。
關(guān)鍵詞:對等翻譯理論 功能翻譯理論 楊武能 施托姆 茵夢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113-02
1 翻譯理論
(1)對等翻譯理論。
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理論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對等的概念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對等關(guān)系是假設(shè)的,這種對等關(guān)系是定義出來的。對等翻譯要求原文和譯文有相同的價值,原文和譯文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對等。人們在使用對等翻譯理論時事先要對對等的框架和條件進行界定。所謂的框架條件指的是文章的內(nèi)容、形式、文體和功能條件。
對等翻譯理論要求達到原文和譯文形式上、內(nèi)容上對等,如韻律、節(jié)奏、特別是在句法、詞法、修辭等方面對等。關(guān)于文學翻譯要達到對等的要求一方面要大量研究個別文學作品和作家,另一方面要從整體上看待文學翻譯理論和問題。
(2)功能翻譯理論。
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卡塔琳娜·賴斯、漢斯·維米爾、賈斯塔·霍爾茲·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諾德建立了功能翻譯理論。這個理論主要解決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不能解決的翻譯問題,即翻譯策略受目的語文化的影響,翻譯的發(fā)展趨勢是,從傳統(tǒng)的以原文為中心向譯文為中心轉(zhuǎn)變,譯者更加看重譯文讀者和翻譯的社會和跨文化功能。
當卡塔琳娜·賴斯描述篇章類型和翻譯方法的關(guān)系時,她從一般的對等要求出發(fā),使用特殊的功能或特殊的譯文受眾來解釋在翻譯實踐中遇到的特殊情況。在她的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翻譯批評的形式“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界限”,也將其稱為功能翻譯批評理論。賴斯認為譯者不應(yīng)該只是重視翻譯的對等,而是要重視譯文的功能。翻譯不是依賴對等而是依賴譯文的交際功能。因此翻譯批評的標準是,是否在功能上譯文符合期待的結(jié)果。
漢斯·維米爾進一步發(fā)展了卡塔琳娜·賴斯的理論,他擺脫了對等翻譯理論的束縛,建立了目的論。目的論是翻譯的一種理論,它以功能為導(dǎo)向,成為翻譯研究新范式的基礎(chǔ)。它從行為理論出發(fā),看重譯者翻譯行為,將譯者視為專家,負責使譯文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目的論將原文看成是“信息載體”,當將這些信息轉(zhuǎn)化成譯文時,譯文又成了讀者的“信息載體”,但是譯文讀者只能部分吸收加工這些信息。
克里斯蒂安·諾德在他的書中《翻譯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行為——解釋功能翻譯理論》中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和總結(jié)了功能翻譯理論。為了補充功能翻譯理論的不足,諾德引入了忠誠的概念。忠誠要求,譯者要為翻譯的其他參與者負責,參與翻譯的各方應(yīng)當相互合作。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領(lǐng)域,提供了新的視角。
2 分析楊武能《茵夢湖》中譯本
2.1 楊武能翻譯原則
楊武能是德語文學最著名最成功的翻譯家之一,他于1997年將施托姆的詩意中篇小說《茵夢湖》翻譯成中文。楊武能曾經(jīng)說過“名著的翻譯是非常困難的。為了保持和重現(xiàn)原文的寫作風格,我要斟酌每一個用詞,長時間考慮每一段譯文。為了達到完美,我投入全部精力。”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楊武能在翻譯中追求“完美”,事實也證明,他在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守這項原則。
2.2 譯文分析
使用對等和功能翻譯理論來研究楊武能《茵夢湖》中譯本。
(1)文學風格角度。
《茵夢湖》深受抒情詩的寫作影響,因此人們不僅要把它看成是中篇小說,還要將它看成是一首抒情詩,或者將其稱為散文詩。
1)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
為了使小說語言生動、能準確地描述主人公心里變化、故事的發(fā)展和景色的變化,施托姆運用了許許多多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楊武能譯文中的語言也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①Zu beiden Seiten desselben standen blühende Obstb?ume voll summender, wühlender Bienen.夾道兩邊還有一些開了花的果樹;只見成群的蜜蜂在花間鉆來鉆去,營營嗡嗡。②Sie stand bewegungslos an derselben Stelle und sah ihn mit toten Augen an.她呆若木雞般站在原地,兩眼失神地緊盯著他。
鉆來鉆去,營營嗡嗡、呆若木雞這些詞語形象活潑的再現(xiàn)了原文的情景。
2)言簡意賅的寫作風格。
言簡意賅指的是語言要簡潔、清晰、明了,但意義要深遠,能夠恰當生動地表達感情。
Aber die G?ste waren sparsam versammelt, die Kellner lehnten mü?ig an den Mauerpfeilern.但是客人們都不大花錢,幾名侍者只好倚靠墻柱閑立著。
楊武能的譯文非常簡潔,只用了“閑立”一詞就達到了內(nèi)容和形式上與原文的對等。譯文清晰明了、成功的呈現(xiàn)出了原文的意境。
3)流暢的筆調(diào)。
當我們讀完楊武能的譯文后會有一種感覺,文章流暢、富有邏輯性。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感覺,是因為楊先生運用了很多合適的連詞和副詞,如先、然后、繼續(xù)、首先、走了約莫半小時、便、來到,這些詞雖然不能在意義上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文章的流暢度和邏輯性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使文章成為了一個整體。
(2)譯文修辭角度。
人們掌握一門語言之后,為了使其他人能夠了解自己的想法,一般按照語音、句法、詞匯和語言的基本規(guī)則來進行表達。在不同的情況中、為了不同的目的、或者達到不同的交際結(jié)果,譯者往往使用不同的修辭手法來翻譯,筆者在此處主要分析楊武能譯著中排比和擬人的寫作手法。
1)排比。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具有相似或相同結(jié)構(gòu)的詞組或句子組成,他們在語言和意義上有密切的關(guān)系。排比很少用于口語中,多用于書面語中。
今朝啊,今朝,我是如此美麗;明朝,唉,明朝,一切都將逝去!
此刻啊,此刻,你仍然屬于我;死亡,唉,死亡,將帶給我以孤寂!
在原文中施托姆運用了排比的結(jié)構(gòu),在譯文中,楊武能將它同樣翻譯成了排比句,這樣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忠于原文。因此,我們可以說楊武能的翻譯是成功的。譯文的風格流暢,語言歸整靈活,充滿活力。
2)擬人。
①Der Storch hatte sich mittlerweise niedergelassen und spazierte gravit?tisch zwischen den Gemüsebeeten.鸛鳥已經(jīng)落到地上,正在菜畦間大模大樣地踅來踅去。②Hin und wieder lie?en Syringenb?ume ihre blühenden Zweig in den Hofraum hinunterh?ngen.這兒那兒還有一樹樹盛開的丁香從墻頭探出腦袋。
“鸛鳥在菜畦間大模大樣地踅來踅去”“丁香從墻頭探出腦袋”,楊武能不僅運用了很形象的中文表達,而且把鸛鳥悠閑自得的神情、丁香樹抽芽的樣子描述的淋漓盡致。
(3)選詞角度。
詞語的選擇是翻譯的首要問題,為了找到合適的詞語,我們必須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如:譯文效果和感覺等。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來分析楊武能《茵夢湖》中譯本中的選詞,即書面語和成語的使用。
1)書面語。
書面語是一種語言形式,它常用于書面表達中,與口語表達不同。書面語除了包含常用的一些表達之外,還含有專業(yè)詞匯和部分古典文學語言。在翻譯中使用哪種語言,取決于原文的整體寫作風格。由于《茵夢湖》屬于抒情類小說,因此人們在翻譯時避免出現(xiàn)口語表達。
①Drau?en auf der Stra?e war es tiefe D?mmerung.街上暮色蒼茫。②Reinhard h?rte sie nicht, er ging rasch an allem vorüber, aus einer Stra?e in die andere.萊因哈德充耳不聞,只匆匆從一條街走到另一條街,眼前的一切都一晃而過。
楊武能在譯文中使用“暮色蒼茫”“充耳不聞”等詞語,是典型的書面語。這些詞語的選用符合小說主人公知識分子的身份,也符合抒情體小說的寫作風格。
2)成語。
成語是在形式和意義上固定的用語,它們經(jīng)過長時間和廣泛的使用而形成。成語就像文章中的“一味精美的作料”,合理的運用成語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簡單明了、短小精悍,使文章充滿了文學才華和藝術(shù)感染力。
①Die unverhofften Ferien kamen ihnen herrlich zustatten.這突如其來的放假真令他倆喜出望外。②Elisabeth hatte aufmerks-am zugeh?rt.伊莉莎白專心致志地聽著。
楊武能在譯文中大量使用成語,這里僅列舉個別例子加以說明。“喜出望外”、“專心致志”,這些詞語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不僅聽起來韻味十足而且書面高雅。成語大多數(shù)情況下僅由四個漢字組成,但是內(nèi)容上卻豐富多彩。因此,當我們在翻譯過程中使用成語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弄清成語的意義和它的淵源。
3 結(jié)語
《茵夢湖》是特奧多·施托姆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說,至今為止有十幾種中譯本,楊武能的翻譯屬于最成功的譯本之一。楊武能的翻譯原則可以歸結(jié)為“完美”,他在通篇翻譯中使用多種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譯文生動活潑、流暢自然、短小精悍、富有文學感染力。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做到盡可能的忠于原文,但是還要考慮譯出語的文化特點、篇章類型和功能以及讀者特點等因素。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Kalverkmper, Hartwig/Schippel, Larisa: Entwicklungslinien der Translationswissenschaft [J].Berlin: Frank&Timme Verlag, 2007.
[2] 韓瑞祥.德語文學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 特奧多·旋托姆,著.茵夢湖[M].楊武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