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林秋平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及實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專業培養目標需要進一步明確;加大師資選拔和培養的力度;進一步完善學科課程體系;進一步加強學校與當代新農村的聯系與溝通。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專業 培養目標 一體化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204-02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于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而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也著實要樹立新觀念、發展新思路、塑造新面貌。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大學—農村一體化體育服務體系”,該體系充分利用體育專業大學生,共同在農村大力開展農村體育健身服務活動,目的是為了在廣大農民的經濟、文化水平較低,體育場地、設施、體育骨干、體育經費不充足,農民體育意識、技能較低等惡劣的條件下,利用大學生這一先進的文化代表,結合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組織能力及與政府部門的協調能力,采取具體可行的辦法,使農閑季節的農民從電視機前和麻將桌上走出來,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構建一個方法簡單、可執行性強的農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經過試點實驗后大面積推廣。這樣使大學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更有針對性,學生的體育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同時,也有利于農村體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強制性的快速培養農民的健身意識,為農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大學生組織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這一前提下,本文以我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例,有針對性的對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培養現狀、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從“大學—農村一體化體育服務體系”的視角來探討目前本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是否對這一體系起到了一定的服務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本文收集了國內外大眾體育有關文獻資料,國內全民健身的相關研究成果和有關政策文件,同時以山東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等6所普通高校民族傳統專業的教學計劃為研究對象。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1.2 問卷調查法
向我國6所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發放180份,回收176份,有效問卷共172份,有效率達95.6%;同時向民族傳統專業領導發放問卷6份,回收6份,有效問卷共6份,有效率達100%。
1.3 實地考察法
多次召開農民座談會,聽取農民各地政府領導、體育部門領導和基層單位同志的經驗和做法。
1.4 實證研究法
用1年的時間在山東省的濰坊地區實施“大學—農村一體化體育服務體系”試點,采取邊研究、邊工作、邊試驗便推進的思路,積累試點經驗,形成具體的防御措施,為進一步推廣打基礎。
2 結果與分析
(1)我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及培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及6所普通高等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情況可知,其專業培養目標主要局限在教學、訓練、科研三個方面,而“大學—農村一體化體育服務體系”更需要社會體育指導員來完善;通過調查可知,目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存在專業技術較好而文化課基礎較差、知識面窄的現象;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意向為教師。
(2)本文以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采用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旨在對構建基層農民健身體系的內涵、特征、原則及可行性等問題展開討論,并對所構建的健身體系進行實驗研究,推進新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農村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和諧發展模式,農村行政管理、農村醫療保險、農村的地緣、血緣關系的組織形式和農村社區體育相結合的思路。著重于把握大學與農村相結合,體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完善農村社區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的措施。
3 建議
(1)我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領導、教師、學生應統一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應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既是體育運動,又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現象,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應依托廣大人民群眾這一載體,在這一深厚的社會基礎上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2)明確培養目標。通過調查可見,專業培養目標的局限使學生就業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師這一職業,而很少甚至沒有學生意識到農村這一廣闊的發展空間,基于這一點,本文建議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素質;二是專業素質;三是創新素質,即“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民族傳統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社會健身指導、高級保安及科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是綜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應用性極強的龐大學科體系,其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必須按照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教學規律及運動訓練的規律,將各門課程合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自然與人文相協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方法相配套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本文建議本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基本框架,從總體結構上來看,應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實踐課的課程模式。其中,應考慮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關課程及考核體系。
(4)高校應依托所在地區的區域優勢,針對性的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實行專業技術主、副修制度,而應積極地對在崗教師進行培訓或引進民間傳統體育人才,使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打破地域限制,使地域性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
(5)進一步加強學校與當代新農村的聯系與溝通。首先,高校應意識到自身在農村體育服務體系中所應承擔的歷史重任,其次,高校具備構建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人力與技術的資源優勢,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來保障學生深入農村地區這一廣闊空間中將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高校作為人力資源的擁有者,應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與農村體育體系的構建緊密合作,達到共贏的效果,這也有利于加快我省新農村體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洪妮.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機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4):56-59.
[4] 肖艷光,張永鋒.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現狀及對策探究[J].科技信息,2011(2):323-324.
[5] 肖偉,馬永明.農村體育文化結構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12-15.
[6] 姜冰.我國農村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1):272.
[7] 周平,熊少波,曹小芬.我國農村節慶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