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態建筑設計也有了全新的追求。本文介紹了某科技生態園建筑的總體布局、設計理念及功能設計等,以供同行鑒論。
關鍵詞:科技生態園;建筑設計;功能設計
1 建筑概況
某科技生態園項目總建筑面積為39.37萬m2,地上規定建筑面積為30.39萬m2,分為A、B兩棟超高層及裙房部分。其中地上最高58層,地下3層,塔樓建筑高度為248.7m(A座)和234.3m(B座),是集辦公、酒店、商業于一體的超高層綜合體項目。建筑造型采用雙塔形式,獨特的建筑形象將使其成為當地重要的地標建筑。本項目工程等級為特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耐火等級為一級。
2 總體布局及設計理念
2.1 總體布局
項目位于生態城西北角,方案采用周邊布局的建筑方式,高效利用了場地內的有效資源。在場地中部留出中庭,化解了裙房面積壓力過大所導致的大體量建筑問題,并利于自然采光通風。將兩棟超高層塔樓分別布置于用地西南角與東北角,減少相互干擾。入口角部與底層的適度架空,合理的引導地鐵、公交人流,并與生態園區的空間軸線形成良好的對位關系。采用板式布局,獲取了更多的南北向空間。塔樓形體適當錯位,進一步加大了南北向空間面積,同時增強了自然通風采光效果。構建9.3m標高平臺,形成了泛首層內部生態谷,并實現了與南側生態廣場的無縫銜接。
2.2 設計理念
生態園包含兩棟超高層建筑,且臨接兩條城市干道,對于整個生態城的形象展示作用至關重要。塔樓以南北面更多的板式塔樓為原型,通過塔樓形體由上至下的錯位變化,并結合適當的高低變化,構成了雙塔間生動的呼應關系。再通過底部裙房的延續連接,形成了富有動感的建筑群體形象。正如踏歌而來的二位舞者,青春富有活力,展示著這座年輕的城市,朝氣勃發。建筑表皮采用模數化的玻璃幕墻單元,于墻身中部略微掀起,猶如舞者裙邊隨舞而動,極富韻律。
3 空間與功能設計
3.1 交通組織
項目用地緊張,受北側及西側市政道路影響不得開車行出入口,且項目地塊內功能為辦公、酒店、商業復合業態,從而加大了本地車行流線的組織難度。方案車行交通設計從整個生態園區的交通環境入手,通過建立底層交通內循環的方式,盡量減少了內部車行對外部市政道路的影響。為避免酒店車流與辦公車流交叉,方案將酒店車行口設置于南側道路,辦公車流設置于東側道路。通過底層架空的內部交通環道,增強了車行對各棟建筑的可達性,同時也實現了人車分流。豎向交通設計按照塔樓與裙房,并結合不同功能類型進行豎向分區。A塔復合了五星級酒店與辦公功能,酒店采用穿梭電梯的方式直上高區空中大堂,并設置了部分裙房配套功能專屬電梯,實現了上下功能的高效銜接。于酒店通高中庭設置觀景電梯直達各樓層,實現了功能與空間的完美結合。B塔中低區與B塔按照不大于15層的分區方式對塔樓電梯進行分配,合理高效。同時設置地庫轉換電梯,增強了電梯的運載效率。結合裙房辦公功能設置部分專屬電梯,可直達裙房各層。
3.2 功能設計
項目功能主要以辦公、酒店及部分商業組成。方案將酒店功能布置于A座塔樓高區,利用南側裙房底部的架空空間設置專屬前場空間。會議中心(含1500平面大會議廳)及部分餐飲配套設置于南側裙房3~5層,結合9.3m內部中庭與南側生態廣場,將會議中心布置于3層,實現了人流直接對外疏散,有效緩解了大會議廳大量人流的疏散壓力。辦公部分主要設置于A塔中區及B塔,并將部分研發布置于裙房空間,以緩解塔樓面積壓力。底層結合各主要入口空間,布置了商業配套。辦公區標準層平面方整實用,空間布局靈活多變,可適應不同的企業單元面積需求。借助東西錯位的兩層通高花園,打破了傳統辦公空間的較為沉悶的辦公環境。酒店引入通天中庭,結合景觀電梯及景觀會所,為入駐者帶來了震撼感受。
3.3 生態辦公空間及節能設計
針對本項目處于夏熱冬暖地區,在適宜的成本控制下,方案力求融合富有地域特色的節能生態策略,創造人性化的辦公空間。
3.3.1 總體布局
采用邊界圍合、點板結合的通透式布局,在達到節約用地的同時,可利用場地內風場壓力的高低分布,為室內自然通風創造良好條件。通過節能計算分析,塔樓采用上下錯動的形體,利于平衡受風面和背風面的風速,減少了背風面漩渦區的范圍,最大化的改善了周邊區域風環境。
3.3.2 立面節能
建筑采用Low-E中空玻璃結合鋁板的方式,玻璃與鋁板的外墻面積比例相當,有效節約了建筑能耗,并通過模數化設計,降低了施工難度,有利于成本控制。
3.3.3 屋頂節能
太陽能光熱利用、屋頂綠化及雨水回收系統的運用。
3.3.4 室內節能
裙房設置冷巷空間,加強了中庭氣流循環,地下室采用光導照明系統。通過采光裝置聚集室外的自然光線,由漫反射將自然光均勻導入室內。
3.3.5 設備節能
建筑設備采用蓄冰空調系統、中水系統、節水器具等新技術。
3.4 景觀設計
景觀通過多層次的植物種植組織起來。起始于基地邊界的行道樹和路燈創造了第一層的景觀,它們將行人引導到擁有一片銀杏樹林和中央噴泉的第三層平臺。環形的瀑布不僅提供了動態的水景,并且形成了一個面向底層汽車落客區的開敞空間,同時灑落在底層的燈光和潺潺流水也使整個空間充滿生機,銀杏樹林混合了游客和工作人員,扮演了雙重角色,它既是行人的游憩場所,又是工作人員的休息交流空間。屋頂平臺同時也被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綠色屋頂占據了超過50%的平臺表面。種植的植被多種多樣,包括多年生的木本灌木和地被植物。它們豐富的機理為塔樓上的員工提供了視覺的享受,同時這些植被越過平臺的邊緣也能被下方的人們所見。底層的適度架空,提供遮陰的樹木和環境融為一體,提供給了穿行的人們以陰涼舒適的空間。
3.5 消防設計
本項目屬超高層公共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塔樓與周邊相鄰建筑之間間距均滿足消防間距規范要求,消防環道在基地內沿建筑四周設置,滿足消防規范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設于負一層,設置樓梯直接對外,消防水池設于地下三層,消防水泵房緊鄰消防水池設置。兩塔樓標準層分別設有兩部消防電梯,三部疏散樓梯,設置兩個防火分區。防火分區:地上建筑按照不大于2000m2的一個防火分區設置;地下停車庫按照不大于4000m2的一個防火分區設置;地下機房按照不大于1000m2的一個防火分區設置。各樓棟設有室內、室外消火栓,設置自動噴淋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變配電房設SFP室。各樓棟各層按國家防火規范規定劃分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至少有兩個安全出口。防火分區間用防火墻、防火門、防火卷簾分隔,建筑物內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和樓梯間形式、數量、寬度、疏散距離均符合防火高規要求,凡安全出口、消防疏散樓梯均按規定設疏散通道指示燈、安全出口指示燈、應急燈及標志。室外消防水源采用城市自來水,室外消防給水由城市自來水直接供給。生態區從市政給水管上引入的二條DN250進水管與大廈外部的給水環狀管網相接,形成雙向供水。室內消防水源在地下室設消防蓄水池,儲存全部的室內消防用水量,滿足了室內一次滅火用水量576m3的要求。
4 結 語
本項目生態園設計滿足了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持有方案設計任務書、國家及省市有關規范規程、國家與地方現行的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等要求。
參考文獻
[1]孫玫.論述建筑節能設計的相關問題.[J].中國城市經濟.2011.
[2]馬志剛.中國當代建筑地域性研究.[D].天津美術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