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真 喻琳楠 朱鐘炎
1 引 言
水景設計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在將水元素運用于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高效合理的設計的同時,兼顧水域內的生態平衡和小氣候環境等水生態環境。硬質化景觀影響生態系統,人類追求自然的需求延伸到河道的城市景觀設計中,使得濱水生態景觀設計漸漸延伸到人們的生活中。城市大部分河道還是硬質化景觀,較少采用生態護岸與生態河道做法。如濱水景觀大量建設的無縫混凝土堤岸,使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水中生物和植物缺乏棲息地,水域生態廊道與陸地生態系統斷裂,使得整個生態體系出現了部分斷裂。河道景觀可選擇的植物也存在較多問題,很多植物樹種不適宜種植于濱水區域,不合理的引入外來物種,使得部分城市河道被外來物種無休止彌漫。因此本研究結合生態文明,特別是水生態文明的理念,開展濱水景觀設計相關方面的探討,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出初步的架構,為今后濱水景觀設計服務。
2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理念和原則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的理念為濱水生態景觀設計關注生態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實現在生態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環境系統的利用過程中盡量不去占用其他環境生態資產,以便在可持續發展能力敢為之內實現優秀的水系統,主要采用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和恢復性設計。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原則包括因地制宜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以人文本原則和保護水文化原則。
2.1 因地制宜原則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必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注重恢復、保護設計區域內原有的生態環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盡可能保持好本區域原始的地貌屬性,并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地質因素,對原有的動植物生態鏈不要進行過多的人為干預和破壞。
2.2 生物多樣性原則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首先要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并且盡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持自然生態的營養以及水分,完善對植物生長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工作,濱水景觀設計作為保護自然生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 以人文本原則
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文環境會造就人們不同的需求。在進行濱水生態景觀規劃和設計過程之中,其中與人有關的建筑景觀都必須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必須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里上的。
2.4 保護水文化原則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要對現有的有文化價值的水景觀、水利工程等進行調查,深入發掘特色水文化,保護好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把特色的傳統和現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濱水生態景觀設計中,提升濱水生態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
3 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
濱水生態景觀設計強調生態景觀與自然的融合,必須有自然基礎設施、生態代謝設施、人工設施和人類生態服務體系等,通過系統合理的人工精心設計后,考慮到其合理性以及人文美感相互交織后,有著以綠色經濟為設計依托,還有高新技術的綠色工程進行改造,它必須具有舒適健康、環境優美和諧并有節水節能的特征,屬于一項面面俱到的生態工程建設。
3.1 濱水緩沖帶設計
結合濱水綠化建設河岸緩沖帶,河岸緩沖帶鋪裝上采用滲水材料,如植草磚、透水磚,增加鋪裝的透水性能,補充地下水,為周圍植物生長提供水分。設置河道生態護岸,目前主要采用自然原型生態護岸,自然型生態護岸,人工自然型生態護岸三種。根據河道兩側不同的建設條件,結合景觀設計采用不同的緩沖帶建設模式,以達到處理凈化并利用初期雨水的目的。護岸處理用生態護岸方式[6]。生態護岸除具有護堤功能外,還具有調節水位的功能。護岸上生長的大量的蒲草、蘆葦、鳶尾等植被也可以涵養水源。
3.2 植物景觀設計
在濱水生態景觀中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增加鳥嗜植物種類和數量來吸引鳥類,增加濕地的生機[7]。鳥嗜植物為鳥類提供棲息、筑巢等場所,其果實和種子可吸引鳥類取食。同時,在植物選擇上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大量使用適應當地氣候、土壤和人文景觀條件,耐污凈化能力強,并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使濕地一年四季均有植物覆蓋[8]。水生植物在選用上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可以起到凈化水體、豐富岸線的作用。
3.3 生態浮島設計
濱水生態景觀中對現狀污染嚴重、水質較差的河段,采取相應的水質凈化措施,改善河道水質。生態浮島是指用于水域范圍的無土種植技術,通過引入生物工程技術或是現代農藝技術種植在河道或是湖面內的生物技術[9]。通過生態浮島凈化水質,改善水質,同時完善水域內的生態體系。在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水景噴泉,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利用噴泉的曝氣充氧功能,為水體增加溶解氧,并且通過水流作用將富氧水體帶到河水其它部位,使整個河體成為溶解氧充盈的好氧環境。
3.4 人文景觀設計
濱水生態景觀中的人文景觀就是與濱水景觀有關的文化景觀,深入發掘特色水文化,保護好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把特色的傳統和現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中,提升水景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濱水景觀設計要展示歷史、民族和地方的根基和文脈,需要挖掘其文化上的含義,體會濱水濕地的歷史連續感和鄉土氣息,使濱水景觀具有歸屬感和文化意境,成為人們尋覓舊日記憶的場所。
4 結 論
當前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格局,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生態文明的核心,本文在闡述水生態文明內涵的基礎上,開展濱水景觀設計相關方面的探討,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出初步的架構,提出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原則、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為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陳明忠.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運,2013,15:1~5.
[2]周長積,袁雅芃,張柔祉.淺談景觀設計與水生態環境的關系[J].中華民居,2013,11,6.
[3]張浩川,趙耘.濱水生態景觀設計的生態浮島,北京農業,2013,11,291~292.
[4]楊揚.城市濱水環境親水設施設計的研究:以永昌濕地公園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5]王金良,張麗君,李振旺.德州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理論探析.海河水利,2013,8,6~8.
[6]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52~54.
[7]張勇,鄒志榮.園林中的引鳥設計[J].陜西林業科技,2004(3):46~49.
[8]陳琳,饒利華,孫堅.生態與園林的交融.杭州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公園的啟示[J],中國園林,2011,27(8):1~7.
[9]王劫,劉陽,王澤民等.生態浮島技術應用前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