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龍
摘 要:自50到70年代底,國民正處于脫貧階段,國家重點放于四化建設。居住區只能規劃建成硬底化和水、暖管道,因此無暇顧及美化環境和生態宜居等的一整套配套建設。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升,越發追求高生活質量和豐富環境內容,因此,重視居住區的新規劃設計,從規劃新理念、規劃新方案、建設實施到運行管理,都必須有與以往思路和規劃不同的理念。筆者據此,基于生活空間質量的居住區規劃的影響進行探討,以供同仁互相學習。
關鍵詞:生活空間;人居環境;居住區規劃
前 言
傳統的組團式規劃理念在現在的居住區規劃中逐漸丟失,尤其是以多層為主的居住區,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生活空間質量和人居環境的改善。如何打造良好生態環境、保證生活空間質量為原則,重視空間的有機融合、重視空間的優化和安防和鄰里活動結合、重視人文文化的彰顯,堅持以人為本,大處著眼,整體設計,不斷優化和改善人居環境。運用科學化統一的長遠規劃,使居住區的空間更加宜人,從而更能夠使城鎮化的步伐不光有進度,更體現質量來。進而實現有序推進和可持續的發展。
1 組團式空間和開放式空間的比較
組團形式的空間居民區從某種程度上架構就屬于社區,其每棟樓宇都是有機的組成部分。其在籌建的過程中就對室內、外進行空間和景觀的布局,以充分集聚團體的氛圍,利于相互間的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極大地豐富了居民彼此之間的情感,同時有助于發展社區文化。當下,新型的組團社區更致力整合周圍的景觀,以水系、道路的分隔和組合,打造生態型共享景點成為群居的空間圈。這樣的以組團為基本單位的小區空間,較好地維系了街坊鄰里的關系,使得社區得以存在和發展下去。
伴隨著小區的發展規劃壯大,這樣湊合的“封閉團體空間”的配套及容納規模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和城市的要求。隨這呼之欲出的是“現代化開放型”的居住區理念。打造成和諧家園,其主要特色體現于:包容與開放。所謂的開放,不但從城市道路的有機接軌來說,更有甚者是區域內的各項配套設置(包括:超市、幼兒園、社區診所、會所、學區等)實現開放共享,這樣充分構建出來的和諧小社會,能夠極大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行為活動范圍,能打破與外界溝通的局限。但是龐大的人口和區域給管理工作帶來極大考驗。
2 居民區環境景觀規劃的影響因素[1]
景響居民區的環境景觀的因素相當多,其包括居民的人口結構、歷史因素、環境生態、文化水平、風俗風情等。如何能做到因地制宜使規劃出來的環境景觀能滿足宜居的需求而不乏本土特色,以下為考慮的因素:
(1)居住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活躍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集中的場所,居住著成千上萬的群眾,他們生活的時間是在社區內,常年親近著小區的環境景觀。特別是在早晨晨練時和晚餐后,哪怕是度假娛樂、散步、聊天和其他戶外活動等都在與環境景觀打交道。所以有必要從環境景觀的可觀賞性給予居民更多的期待和精彩。
(2)各居住區的居民的人口結構各異和職業背景不同等,從而決定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同的文化素質會產生高低不同的審美取向,從而對環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就像是孩子們喜歡追逐玩耍的場館,中年人需要幽靜放松,老年人需要的是休閑鍛煉的地方,鄰里街坊則需要溝通和社會空間等,對象需求不同,則需要權衡全局了。
(3)伴隨著都市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的激烈,加上沉重的生存壓力和重復乏味的工作內容,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喧囂城市環境等,極其容易使得人們感到身心疲憊。人與自然分離的太遠,現在人們都渴望有一個清新典雅,環境安靜舒適,能松放身心的神經,釋放壓抑和內心壓力的“家園”,對心靈本質能起到莫大的撫慰。
3 科學規劃和建設居住區的深思
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為了構建更具質量的生活空間,以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建設為目標,建立以人為本的,適度的宜居的生活空間,必須使用一個新的角度,全面地考慮多種因素。一般來說,未來的住宅區規劃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生態環境與開敞空間的有機融合[2]
根據對城市居民的調查,超過84%的居民希望生活在美麗的宜居社區的生態環境中,這就有力證明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出自于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對生活質量的渴望。它也反映了當下城市空間擁擠,生活環境有待改善的一種訴求,體現了城市居民越來越重視生活空間質量的發展趨勢。因此,在住宅區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除了總體方案設計,應該有一個系統的綠化規劃與環境設計,注重住宅建筑的自然景觀,同時盡量保持原設計的積極因素,實現有機結合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另一方面,要重視綠化,綠色建筑,街道樹木,提高造林的面積,同時建立多尺度空間,充分考慮綠色空間和開放空間的組合,營造出一步一景,四季風情萬千的景觀。特別是老年人的鍛煉需要,兒童的活動場所,提供了各種居民休閑活動空間的配備也應考慮到。
3.2 功能分區與多種空間的優化組合
在功能性的分區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生活空間的劃分應因地制宜。集成不同的功能分區,支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綠色、開放的、美麗的、實用的、錯落有致,公共空間明確的責任分隔。公共空間,居住空間和娛樂空間,綠色空間的有機整合,可以促進住宅吸引力和品質,還可以有效地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此外,空間的組合可以使緊湊的居住環境彰顯親和性,而且實現了空間的集約利用,使空間布局更加的理想。
3.3 安全防衛和鄰里活動空間的合理設置
與住宅區居住空間的質量密切相關的是安全性。居住區的規劃和建設,應充分考慮如何建立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住宅的安全氛圍,不僅反映了住宅小區的日常管理,還體現在住宅區的規劃布局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居住區規劃的安全,它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只有安居才會樂業。因此,不可或缺的是安全感的合理設置。應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居住區的布局風格,空間格局,透視性,居住區的科學規劃,空間明確的分工都能夠體現居住區的監視和安全保障能力。
3.4 服務設施的完善與生活空間的綜合利用
基于科學規劃和建設的居住區生活空間配套過程,滿足服務需求要添置基礎設施以及公共設施,以求創造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按照居住區規劃的標準和要求,根據住宅區配置如:學校、醫院、超市、市場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設施,同時也為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在居住設施的規劃過程中,要合理布局,特別是在當前住宅區規模不斷擴大,為合理組織的需要,建立一個主要的服務中心和若干副中心。
4 結束語
總的來說,生活空間的打造,需要建筑與環境并重。居信區空間要以生活空間為主體,但也需要注意配套公共服務空間,在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體育、交通、景觀和其他功能設施應與生活空間相融合,根據人們的需要,合理布置。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和日常管理的軟硬件兼施,充滿人文關懷的居住空間將繼續提高質量,打造“宜居、優質、適度的居住空間”是完全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的含義[J].時代建筑,2012,33(4):15~18.
[2]郭淑芬.田霞.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