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要: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了獨生子女這一時代的產物,然而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使得獨生子女家庭承擔著較高的失獨風險。數目不可小覷的失獨家庭其成員在精神上、生活上和家庭情感上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和自身以及同質群體等五個層面為失獨家庭構建一張完備的社會支持網絡。
關鍵詞:獨生子女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網絡
1 概述
失獨家庭是指獨生子女因某種原因亡故,家中只剩下父母的家庭。失獨家庭是我國從上個世紀70、80年代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特有產物和犧牲品,獨生子女是家庭失獨問題產生的前提。這一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少的矛盾,但是獨生子女家庭抗風險的能力很弱,當今社會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和不可預知的風險,一旦唯一的孩子遭遇不幸,家庭將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
2 失獨家庭面臨的問題
2.1 精神上的失獨之痛。心靈的摧殘是失獨家庭中的父母最突出的感受,獨生子女的家庭一直以來都是以孩子為生活的重心,失去重心會讓父母有一種大廈轟然倒塌的感覺,他們會覺得生活無望,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他們封閉自己,躲避親朋,脫離正常的人際圈。
2.2 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失獨家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中老年家庭,從未來的生活狀態看,當她們步入老年,將會面臨物質需求的滿足、日常生活的照顧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特別是養老保險待遇較低而以子女的支持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城鄉居民失獨家庭和身患疾病甚至身體殘疾的老年失獨者,一度可能陷入貧病交加的悲慘境地。
2.3 情感上的危機四伏。據報導,我國失獨家庭中因失獨而失婚的不在少數。當今社會的離婚率頗高,也有很多看似完整的家庭是靠孩子這根紐帶在維系,因而失去孩子后,家庭隨之解體;還有原本和諧的家庭,夫妻雙方將無人分擔的痛苦和壓抑向對方發泄,將生活中的小事升級為較大的矛盾,最終導致關系破裂。
3 社會支持網絡
3.1 政府
3.1.1 政策支持。①社會保障政策。對于生活困難的失獨家庭優先納入低保的保障范圍,對于已經達到養老保險的待遇支付年齡的老年人,分類制定政策。現階段我國的養老保險覆蓋面已經擴展到了所有的城鄉老人,可是在待遇給付方面,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差別很大,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可以保障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可是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目前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彌補了政策的空白,家庭成員在物質上的資助仍然是重要的補充。所以對于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失獨家庭,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補貼政策給予物質資助,以保障他們失獨后的老年生活來源。②生育及領養政策。2014年開始,我國的部分省份陸續試點了單獨二胎的生育政策。當然從年齡上來看,失獨家庭可能大部分已經不具備再生育的能力,但是只要還有生育能力的,即使不符合逐步試點的生育政策,國家政策也應該有所傾斜和照顧,允許他們再生一個孩子;對于已經喪失生育能力的失獨家庭,只要符合收養條件,也給予有收養意愿的家庭優先收養孩子的政策照顧。③給予發展與失獨老人相關的服務產業的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以政策優惠和支持。比如在公辦養老院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入住需求的大環境下,要鼓勵民營企業開辦養老院,而民辦養老院本身是營利性的,并且運營的一切開支都依靠收費,所以政府應該在民營企業拿地階段給予遠遠低于市場價的優惠政策,在建設養老院和收納失獨老人階段都按照養老院的規模和接納的人數給予一定的補貼。再比如養老院對失獨者入住的要求是必須要有擔保人就相關的入住和醫療費用的承擔以及老人的責任等方面簽訂協議。以前都是由作為子女的監護人與院方簽訂協議,所以有沒有子女擔保曾直接關系著老人能否順利入住養老院。政府應該就此出臺降低入住門檻的政策,或者鼓勵一些為維護失獨老人權益為目標的社會組織代替老人的子女與養老院簽訂擔保協議。
3.1.2 具體做法。①加大興辦公辦養老院的力度。公辦養老院的主要投入來自于國家和政府,自然在費用方面更符合經濟不十分寬裕的失獨老人。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為失獨家庭提供服務的組織。
政府選擇具備能力和資質且有意愿的服務機構,與之簽訂合同,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扶持,使之為失獨家庭提供服務。
3.2 社會。①給予失能的失獨家庭優先入住養老院的權利。養老機構資源雖然極其匱乏,但是對于失能的失獨老人,入住養老機構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所以對于需要入住養老院的失獨老人,要優先安排入院,另外,養老機構的軟件如服務人員的素質和護理水平、機構的醫療保障等也是社會關注的重點。社會通過對養老機構的全方位監督來保證服務質量。②探索建立專門的失獨養老院。一般的老人入住養老院后雖然也不再主要依賴子女的贍養和照顧,但是節假日子女的探望仍然是他們主要的精神寄托。這樣的時刻和場景恰恰是失獨老人最害怕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社會可以倡導建立專門為有相似經歷的失獨老人集中養老提供服務的失獨養老院。③讓失獨家庭成為“以房養老”的試點群體。由金融機構嘗試發起的“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方式在我國高房價的大環境和老年人更愿意將房產作為遺產留給子孫的傳統觀念下短期內雖然不可能普及,但是在失獨家庭中以此來獲得改善型養老待遇倒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3.3 社區。①利用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幫扶。幫助經濟拮據的失獨家庭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幫助有重大疾病的失獨家庭申請醫療救助,使之享受國家給予的各項保障措施。②生活照顧。對依靠居家養老模式養老的失獨家庭,充分發揮社區的依托功能,如在社區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康復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設施,涵蓋文體娛樂、保健康復、緊急援助等多種功能,從充實他們的生活和身體康復等方面引導失獨家庭重新融入社會;引導家政公司參與,為失獨家庭提供以日常生活照料為主的家政服務。③充分利用志愿者資源。對于行動不便、生活需要照料而又無力支付費用的失獨老人,可以安排以青年學生、低齡老人、無業人群為主力的志愿者上門提供無償服務并且探索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④倡導社區關懷、鄰里互助。開展活動引導小區居民理解失獨者的心境,鼓勵居民關懷、幫助失獨者,促使小區居民和失獨家庭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為幫助失獨者走出困境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3.4 家庭和自身。①失獨家庭成員的相互寬慰和鼓勵。失獨家庭往往覺得自己的境遇特殊,逐漸將自己隔離于正常的家庭和交往之外,以免觸景生情。這樣的心理使得他們難以接受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只有夫妻雙方的相互扶持才能讓他們走出失獨之痛。②挖掘自身潛能,改變自我認知。社會工作倡導的是“助人自助”的宗旨和理念。一切資源和支持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個人的潛力,提升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失獨家庭中的成員雖然在物質和體質等方面占有弱勢,但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由于經歷了人生的大半階段,坎坷的經歷造就了他們堅毅的品質和堅強的情感控制力。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性格資源。我們應該重視認知的改變對行為改變的作用,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模式。其中系統脫敏法和放松練習是這種模式可以嘗試的治療技巧。比如失獨家庭不愿正視失獨的事實,不愿與人提及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接觸曾經的朋友圈,可以把對這些讓她們回避的事件的突破作為治療的目標,將恐懼的程度分成從低到高的幾個等級(回憶孩子童年的趣事、看孩子的照片梳理孩子的成長過程、想著孩子的叛逆以及和自己的沖突、孩子生病或發生意外的事件、孩子的離世),從較低的程度開始做放松練習,通過身體的放松和意念來舒緩心理悲慟,減輕害怕的程度。較低階段的放松練習成功后,進行下一階段的放松練習,直到可以直面現實。
3.5 同質群體。①在小組活動中分享、分擔、支持。將失獨家庭組成支持小組,通過成員的同質性消除交往顧慮,促進失獨者相互交流,傾吐經歷,彼此支持和理解,減輕失獨之痛,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現狀,積極正視困難和挫折。②發展興趣愛好或者尋找新的生命意義。發展和關注自己的興趣,用興趣分散自己的精力,充實自己的生活;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極參加志愿活動,面對跟自己有同樣經歷的不幸者,以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影響他們。
4 小結
失獨家庭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從未來面臨的各種問題看來,我們需要以關注失獨家庭成員的老年生活為重點,針對他們在生活、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探索和構建包括政府、社會、社區、家庭以及同質群體在類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許舒雯.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探索[J].社科縱橫,2013(9).
[3]顏能,牟艷娟.我國失獨家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