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華 鄭穎
摘要:本文針對環境監測、污染源排放在標準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對現行個別標準在可操作程度上、適用范圍的界定上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對企業在自身排污申報管理時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冀以引起基礎環境監測和企業環保管理人員的注意,并對標準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建議,希望現行使用標準能更加完善,環境監督保障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關鍵詞:現行環境標準完善適宜性
1 概述
標準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據或準則,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標準是我們社會活動最終結果中的衡量尺度;GB/T 20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標準是由一個公認的機構制定和批準的文件。它對活動或活動的結果規定了規則、導則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復使用,以實現在預定領域內最佳秩序的效果。
標準在現在社會中無處不在,在技術監督、監察中更是必不可缺,如何客觀合理的使用標準,將標準的應用和我們的活動結果有機結合,就需要我們對各項標準進行仔細的研討,把握住標準中的各項分類和適用范圍,以指導我們在具體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中靈活、有效的使用。
2 標準分類及環境監測中標準體系建立、使用
標準的制定和類型按使用范圍劃分有國際標準、區域標準、國家標準、專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按內容劃分有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輔助產品標準、原材料標準、方法標準;按成熟程度劃分有法定標準、推薦標準、試行標準、標準草案等等;它也是標準使用梯次遞進的順序。
我國自1973年8月制定第一個環境標準《工業“三廢”排放實行標準(GBJ4-1973)》(GBJ4-1973)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和實踐,已經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環境標準體系,就是以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國家環保標準為核心,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行業標準、省級(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環保標準對國家環境標準進行補充和完善,使得整個環境標準體系更能貼近各地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各地不同的實際要求。
環境標準是國家環境政策在技術方面的具體體現,是行使環境監督管理的主要依據。在具體的環境監測中,環境標準滲透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貫穿于監測的始終,是監測工作的靈魂。國家環境標準也分為強制性環境標準和推薦性環境標準。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執行的其他標準屬于強制性環境標準。國家鼓勵采用推薦性環境標準,推薦性環境標準被強制性環境標準引用,也必須強制執行。例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
-1996)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等推薦性分析方法標準,均由于被強制標準引用,也必須強制執行。
3 現行個別標準的完善性探討
雖然經過了40年發展,環境標準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但每個組成環境標準體系的基本組成單元——標準的內容也并非盡善盡美,各類環境標準雖經過多次的修訂和完善,也并非都能適應各個不同地區的實際工作需要。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有標準自身存在的不完整性、也有標準使用過程中的不恰當等。以下就在環境和污染源監測中遇到的幾個現行標準使用局限性進行探討。
①《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鉛塵濃度限值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于2012年2月29日發布,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國實施,現在已在部分城市開始提前實施,陜西省寶雞市也為提前實施之列。由于寶雞市轄區內重金屬鉛、鋅行業企業較多,在2009年的“8.6”血鉛事件就發生在寶雞市東北的鳳翔長青工業園,因此,寶雞市環境保護工作中對空氣中鉛塵含量極為重視,但在該標準中我們能找到的標準限值見下表。
■
標準鉛塵的定義指存在于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評價標準最短時效是季平均,季平均采樣時間為一個日歷季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使用的分析方法為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國各級地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以24小時自動監測為主,各自動監測站點監測指標為PM10、PM2.5、SO2、NO2、CO、O3六參數,已不再保留總懸浮顆粒物的監測項目,沒有總懸浮顆粒物的24小時樣品采集,后續實驗分析就無從談起,而以手動監測替代,每個站點總懸浮顆粒物24小時連續采樣,并連續進行3個月,不僅對設備、人力要求苛刻,對監測站的物力、財力上造成極大負荷,而且受自然天氣因素影響,監測采樣幾乎不可能完成。該標準鉛塵的定義、限值在目前的實際環境監測工作中基本沒有指導意義。隨著2014年前使用的參照評價標準《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最高允許濃度》(TJ36-79)廢止,目前轄區內環境空氣中鉛日均值濃度監測結果無標準評價。
②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6-2010)中鉛排放限值
《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6-2010)于2010年9月27日發布,2010年10月1日實施。本標準規定了鉛、鋅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和監控要求。自該標準實施之日起,鉛、鋅工業企業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執行本標準,不再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和《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9078-1996)中的相關規定。同時,該標準也對鉛、鋅工業做出了準確的定義:指生產鉛、鋅金屬礦產品和生產鉛、鋅金屬產品(不包括生產再生鉛、再生鋅及鉛、鋅材壓延加工產品)的工業。
按照以上的定義和要求,寶雞市轄區內的鉛鋅選礦廠、鉛鋅冶煉廠均要納入標準控制范圍之內,然而在實際監測評價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界定不明的問題。在該標準中我們能找到的大氣污染物鉛排放濃度限值見下表。
■
該標準中在鉛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上僅對熔煉工序作出了明確規定,而對其他鉛鋅工業的諸如選礦、燒結、破碎中鉛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未做出明確表述,但我們在對鉛鋅冶煉廠、選礦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實際監測過程中,在鉛鋅冶煉備料、燒結、熔煉、煙化、精餾等諸多工段中均測出有鉛塵的產生和排放,個別工序的排放濃度甚至和熔煉階段相當,選礦廠選礦破碎大氣污染物排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鉛塵測出。由于在本標準的前言中已明確不再執行其他相關標準,致使在實際環境監督管理中,對這些鉛鋅選礦廠、鉛鋅熔煉企業中除熔煉工序鉛塵排放外的其他鉛污染排放評價出現空白,即使按本標準進行了參照評價,也使評價結果蒼白無力,甚至造成環境監督管理上的論據不足。
4 排污企業對現行標準適用探討
目前我國環境監督管理中,各地均實行了企業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指由排污者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況,并接受監督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規范構成的規則系統。
企業作為排污申報的主體,其負責主持該項工作的管理人員必須對自身企業的生產工藝設備、原材料產品、污染物排放處理設施,以及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方式、趨向有準確的了解,為企業的排污申報監測提供基礎資料。在我們對企業進行排污申報登記監測中也遇到過多種來自企業管理人員的問題,多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管理人員對生產工藝、原材料產品、污染物排放及種類不熟悉。
②管理人員對基礎建設不了解,不能提供準確的污染物排放方向。
企業環保工作一般都是大投入、小或無產出的部門,不受企業領導重視,隨著近年來社會整體環保意識的提高,企業環保管理的地位雖有所改善,但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企業環保管理人員更換頻繁,或身兼數職,或交接無序,致使管理人員對企業排污情況了解不足或基本沒有,在申報登記監測進行中常出現污染物排放種類申報不齊、缺測漏測現象;由于對自身基礎設施和周邊公共設施不夠了解,在調查基礎登記表中會出現污染物排放去向錯報、亂報,造成最終評價結果的誤判,給環境監督管理造成失誤,對企業自身也造成重大經濟影響。曾出現對某企業實施排污申報監測過程中,企業登記上報的廢水排放是直排,按照《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61/
224-2011)標準分級規定: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不分級;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按照排水去向分為一級和二級,其中直接排入地表水體的污水執行一級排放標準,排入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執行二級排放標準。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和二級之間相差了2-7倍,該企業污水排放按照一級標準評價為超標排放,最終帶來的是企業排污費征收增大,監督執法帶來混亂;后經多次取證工作和溝通協調,對該項工作的失誤進行更正,但已給多個單位、部門造成重大影響。
5 總結
標準的使用是環境監測的核心和靈魂,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迅猛發展,我國標準更新推進的速度也在逐漸加快,僅3年來更新和修訂的環境標準就有十余個,這就要求監測分析人員準確把握現行標準的適用范圍,為環境執法提供可靠的保證;同時企業作為排污主體,其環保管理人員也應該提高企業主人翁意識,準確把握本企業的生產排污情況,積極了解與自身相關的環境標準使用,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針對個別現行標準中的不確定性條文、限值,也希望相關標準修訂、制定部門能盡快出臺修訂條款,為監測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培訓教材》,2008年7月.
[2]國家環境保護局.《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1992年
2月.
[3]李巖.我國環境標準體系現狀分析[J].上海環境科學,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