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八大古都中一半位于河南,形成中原古都群,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旅游快速發展的潮流中,河南古都文化旅游存在對資源缺乏深入挖掘,知名度競爭力不高、旅游宣傳不到位、資源保護不盡人意、鮮見古都城市名片等問題,文章針對此現狀提出了轉變觀念,樹立古都城市名片,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產品創新等戰略,促進河南古都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古都文化旅游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戰略
0 引言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中國古都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在特殊時空發展階段的產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古都文化是以各個朝代為主體形成的文化,真實的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成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1 河南古都文化旅游現狀
安陽,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安陽文物古跡較多,境內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安陽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近年來,安陽各縣市充分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加快旅游業建設,同時也面臨市場競爭,市場轉型等挑戰。
開封,簡稱汴,開封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開封先后開發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等,在市區基本形成了以北部龍亭、湖區風景、中部的包公湖風景區和南部的繁塔——禹王臺風景區為主的三大景區,彰顯了古都開封形象。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定都最早、定都朝代較多、定都時間較長的古都,也是歷代王朝定都的首選之地之一。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更是南方文化的源頭,海外華人子孫心目中的圣地。洛陽旅游資源條件很好,有佛教祖庭白馬寺,有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中國三大關帝廟之一的關林,有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大古城遺址——二里頭遺址、商城遺址、漢魏故城、隋唐故城,有和西安碑林相媲美的新安千唐志齋,有世界第一座專題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館。但遺憾的是,洛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發揮規模效應。
鄭州,河南省省會,作為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曾七次為都,八代為州,留下了許多重要遺存,鄭州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商城遺址等記載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黃河游覽區、大河村遺址為主的黃河有中國特色文化旅游群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還擁有少林寺、嵩山風景區、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二七紀念塔、黃河生態旅游風景區等現當代文化旅游景點以及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 河南古都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對資源缺乏深入挖掘,知名度競爭力不高
古都文化資源在河南的古都城市中表現的并不明晰,無論是九朝古都洛陽,還是七朝古都開封,旅游者在河南沒有清晰的感受到當年的古都風韻。河南古都城市也沒有對古都城市的整體風貌保護和開發,以致在整個旅游市場中的地位尤為微弱。
由于缺乏科學指導,對古都城市文化價值的認識局限也給古都的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一定的難度。旅游資源的開發大多是低層次的,許多景區僅僅突出觀光旅游,對人文景點的文化內涵發掘不夠,使其景點主體個性不鮮明,缺少市場號召力。
2.2 旅游宣傳不到位
旅游宣傳是旅游業的“開路先鋒”。河南古都城市旅游對旅游宣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力度大,長期處于一種“守著5A級的旅游資源,只有3A級的旅游收益”的不平衡局面,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處于隨機的、被動的、低層次、低投入的狀態,使得河南古都有名無實,有文化但沒有吸引力。
2.3 古都資源保護不盡人意
由于地處中原的古都城市保護相當困難,朝代更迭相當頻繁,自然的洗滌和人為的破壞較為嚴重。古都城市文化的稀缺性使它面臨嚴重的“存在脆弱性”。古都文化遺存景觀都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洗禮幸存至今,幾乎所有遺存都是“弱不禁風”、“不堪一擊”,所以,對古都旅游資源的保護尤其顯得重要。
2.4 古都城市鮮見以古都作為城市名片
洛陽市的城市定位:“現代化工業城市和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依托的優秀旅游城市”;開封市的城市定位:“河南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勝地”,安陽城市沒有明確的城市定位,但是正在努力建設的是“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古都鄭州城市定位:“現代商貿城”。四大古城都沒有明確將“古都”作為其名片。
3 河南發展古都文化旅游的戰略
3.1 轉變觀念,確立文化資本的新理念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種舊思路中,文化獨立的發展形式和發展規律以及在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特別是文化在滿足人的需要方面的意義被掩蓋或削弱了。文化也是人的一種需要,從滿足人的需要來看,發展文化與發展經濟一樣,必須轉變觀念,確立文化資本新理念,真正認識文化資源的作用和地位,將古城的文化資源合理轉化為文化資本,實現古城文化資源的資本轉化,從保護文化和科學開發的角度來合理配置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3.2 樹立古都城市名片,創新營銷
樹立一個特色鮮明、高度概括并具有強大吸引力與親和力的旅游形象,對于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效地拓展客源市場,具有難以估量的作用。河南古都的形象不僅以反映在城市景觀中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等標志性建筑給人們鮮明的視覺沖擊,更為深刻的記住四大古城與中國歷史上鼎盛夏、商、周、隋、唐、宋的緊密相連,與3600年燦爛歷史和13個輝煌王朝唇齒相依,所有這些構成了強烈的信息沖擊,樹立古都城市名片,無疑強化了人們對古都旅游資源中“古”的視覺印象。
3.3 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展古都風貌
古都旅游的開發,應以保護文化為前提。魚和熊掌能否兼得?過去說不可能,現在可能了。只要從古都的實際出發,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合理利用人文資源,積極組織文化旅游,既能有效保護古都文化,又可為現代旅游發展提速。
根據《可持續旅游發展憲章》的指導,古都現代旅游的開發,應以保護歷史文化為前提,以促進保護為己任,挖掘和發揮現代旅游保護文化遺產的潛力。文化遺產是群體性的文化創造成果,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某項旅游項目開發影響文化保護時,前者必須服從后者。保護的目的,一是文化得以傳承,二是環境不斷改善,三是資源可續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進行適度開發。人工設施限制在最低限度,游客進入與活動不能超容量,這才是積極有效的保護。
3.4 旅游產品開發與創新
旅游產品開發,簡單說就是旅游資源浮出水面。古都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應遵循其特殊的原則,以資源為基礎的,由于古城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社會文化效益為目標,以生態平衡為杠桿開展旅游活動;尤其是文化性是古都旅游的一個重要性質,歷史文化名城對海內外游客具有永久的魅力,而魅力所在就是歷史文化。
因此,在古城旅游產品開發中,一方面要盡可能注意恢復與發揚其“原始”的歷史特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資源上“唯我獨有”的風格與優勢,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主題;還應充分發揮古城的歷史文化優勢,調動一切因素,造就一個與主題相適應、協調的獨有的環境氛圍。在旅游開發中不僅要使產品具有獨特性,而且還要使旅游產品“本土化”,其關鍵的問題是要對旅游地原生的地理、歷史及文化特征進行深度挖掘,促進產品精品化。
參考文獻:
[1]孫青麗.淺論中原城市的特色營造——以鄭州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
[2]丁世顯.四城聯創是鄭州城市建設的主線[J].城鄉建設,2005.
[3]張高軍,王曉峰.“文化旅游圈”視角下的古都旅游開發——以開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
[4]毛茹.戰略成本控制在四星級酒店餐飲管理的運用研究[D].江蘇大學,2009.
[5]李嬌.蒙元文化旅游景觀特色創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6]劉方林.鄭州地鐵公共空間導向指示系統的設計探索研究[D]. 東華大學,2013.
[7]王明有,周斌.河南省古都文化開發對策——基于經濟學供求理論視角[J].管理學刊,2011(05).
基金項目:
2013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項目名稱:
中原經濟區建設視角下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項目批準號:2013-GH-073。
作者簡介:
李雪琴(1978-),女,山西人,碩士研究生,高校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