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戲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是隨著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出現,以舞臺表演為主要傳播形式的傳統戲曲的發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和空前的困難。本文分析了戲曲文化陷入低谷的原因,以及互聯網等媒體的傳播優勢,針對當前戲曲網站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進行戲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策略。
關鍵詞:戲曲媒體互聯網戲曲網站
1 新興媒體對戲曲文化的沖擊
中國傳統戲曲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幾百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京劇體系被稱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而中國戲曲中的一個重要劇種——昆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曾是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藝術形式,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一民間藝術卻瀕臨失傳,漸漸淡出大眾視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眾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媒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戲劇的發展卻十分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新興媒體的發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將圖片、視頻、文字和聲音融為一體,豐富了人們的選擇,快餐文化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主流;二是新興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尤其是手機互聯網的發展,它逐漸成為網民的主要通訊方式之一。通過手機互聯網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網上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且它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平臺,人們不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還可以及時發表意見,參與討論。而戲曲作為一門傳統的時空藝術,其情節的安排和發展必須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只有不斷轉換場景,推進情節過程才能使人們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戲劇的場景轉換過程較為緩慢,這就無法滿足現今觀眾的快節奏審美需要。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其精妙之處在于招式的表演。這種表演講究形神兼備,是一種寫意傳神的舞臺表演。而網絡則將演員、舞臺、觀眾這樣的三維空間二維化了,在網絡環境下演員與觀眾始終不能處于同一時空,觀眾并不能很好地體會演員所傳遞的信息,獲得審美的愉悅,演員也不能及時地獲得觀眾們的反響,進而融入到觀與演這樣一個整體當中來。因此,我們應該看到網絡傳播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劇場戲曲傳播,我們可能應該更多地將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看作是高速獲取戲曲相關信息的“信息場”,而不是進行戲曲欣賞的“審美場”。
2 互聯網對戲曲文化的積極影響
雖然新興媒體的不斷出現,特別是互聯網給傳統戲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新興媒體給傳統戲曲帶來的積極影響。
首先,網絡等傳播方式使得觀眾欣賞戲曲的途徑增多了,可以讓沒條件去劇院的人點播網絡上的戲曲視頻,這樣使更多觀眾有機會看到戲曲。而且,網絡是個信息極為豐富的世界,通過網絡不僅可以觀看到戲曲,而且可以了解戲曲各方面的知識、相關的新聞信息等。
其次,網絡讓戲曲走向平民化。由于戲劇演出市場萎縮,今天的戲劇退守高雅之堂,進入了遠離農村的大城市劇院,民間戲臺難覓蹤跡。而且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觀看演出的觀眾中,受過高等教育以上的觀眾占絕大多數。這說明普通觀眾已經很難進入劇院欣賞到名家名角的現場演出,這對我們的戲曲振興是比較不利的。網絡可以讓普通大眾輕易便捷地欣賞到高水平的戲曲演出。
第三,網絡更有利于戲劇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推廣。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戲劇愛好者主要為中老年人群,而要想使戲劇藝術發揚光大,就必須依靠年輕人,依靠下一代不斷地堅持、學習、傳承。目前,戲劇藝術必須找到新的受眾,發展適合現代年輕受眾的審美口味和戲劇藝術。而當前我國10-29歲的年輕人是網民的主力軍,這一人群也是我國戲劇藝術的潛在受眾。因此,合理利用網絡作為宣傳陣地有利于戲劇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推廣。
3 利用互聯網進行戲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1 加大力量,建設小型劇種專題戲曲網站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種,其中越劇、京劇、黃梅戲、昆曲、豫劇、秦腔等現實中影響力大、受歡迎程度高的劇種在網絡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一些小型劇種則已經退出或正在逐步退出網絡平臺。其實對于這些舞臺觀眾數量少,社會影響力、藝術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都比較有限的小劇種而言,正好可以利用網絡傳播的廉價、易操作,以及受眾面廣等特性實現其傳承與弘揚。由于小劇種一般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受眾面小,但是從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出發,這些劇種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保護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相關地方文化管理機構或團體的作用,以相對官方的力量建設這些小型劇種戲曲網站,作為地方特色文化進行保護和推廣。
3.2 建設各劇種的“數字戲曲文化博物館”,以戲曲網站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戲曲文化
目前,戲曲類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從戲曲文化傳播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戲曲資訊、戲曲欣賞等較為大眾的方向,而戲曲中一些鮮為人關注而值得介紹推廣的內容,比如戲曲中的舞美、伴奏樂器、聲腔、語言、曲譜、道具等,卻少有詮釋和介紹。而這些范疇的內容也是我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提出建設數字戲曲文化博物館,關注戲曲文化的各個方面,全方位的記錄、展示、傳承戲曲文化,而不僅僅關注戲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戲曲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建設真正的數字戲曲博物館工程浩大,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現有的比較成熟的數字戲劇博物館是由上海戲劇學院承辦、上海市教委資助的數字戲劇博物館,即便是這樣的博物館從數字化的角度看也還比較初級。因此我們這里討論的并不是如何建立數字戲曲博物館,而是強調專業戲曲網站,特別是針對特定劇種的戲曲網站,其內容要全面,全方位展示戲曲文化,包含覆蓋戲曲文化的各個方面,往博物館的方向發展。以前我們對于戲曲文化的記錄可能限于文字記載、錄音、攝影、攝像等傳統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的升級,我們的數字化手段也在不斷豐富,像數字建模技術、數字動畫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雖然目前這些先進的技術還屬于比較高端、昂貴的技術,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的應用門檻的降低,也可以逐漸的為我們所用,真正體現數字化的特色及其優勢。
3.3 建設特色鮮明、面向青少年的戲曲網站
中國上網用戶已突破5億,互聯網普及率接近40%,90后大學生更是幾乎無人不上網。由于我們的戲曲愛好者主要是中老年朋友,因此大多數戲曲網站都是面向這些觀眾,也更多的考慮中老年朋友的需求。對于他們來說,網絡是他們更方便、快捷地獲取資源的渠道。但是,對于青少年觀眾來講,戲曲網站更像是戲曲廣告,其角色在于引領,即把他們帶入戲曲藝術的殿堂,引導他們關注戲曲網站和戲曲藝術,也就是為戲曲藝術培養更多的受眾。而傳統戲曲網站在這方面就顯得過于晦澀難懂,吸引力較差。因此我們需要建設特色鮮明,專門面向青少年的主題戲劇網站,以吸引年輕觀眾的廣泛關注,提升其對戲曲的興趣度。
3.4 加強戲曲網站的交流功能
傳統的大眾媒體主要以單向傳播為主,而網絡媒體則實現了雙向傳播。戲曲論壇就體現了互聯網的這種交互性,不同性別、職業、年齡的人們可以聚集在戲曲論壇里,一起討論交流他們感興趣的戲曲話題、分享戲曲資源。能夠充分體現交流功能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博客,還有微博,它們聚集了大量用戶,且憑借用戶發表、評論、分享的優勢,已經成為互聯網主要的信息源之一,成為戲曲演員與戲迷之間、戲曲演員與評論家之間、戲曲學者與戲迷之間、戲迷相互之間的一個重要的交流、互動平臺。對于青年戲曲演員來講,這更是一個值得關注并好好利用的平臺。青年戲曲演員關乎梨園的未來,在流行文化占據主流的今天,他們的存在寶貴而脆弱,他們自身的發展也面臨困難。雖然為青年戲曲演員提供鍛煉與展示的機會,已成各戲曲院團的共識,也在積極地為青年演員創造更多登臺亮相的機會,如“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優秀青年演員展演以及各類青年戲曲演員大賽的舉行等,但是在戲曲演出市場并不非常繁榮的今天,年輕人的登臺機會還是不多。青年戲曲演員應該充分利用博客這種傳播渠道,就像網絡歌手的成名一樣,宣傳推廣自己,通過博客與同行、戲迷朋友互動交流,在宣傳自己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得到提高。可以在博客上提供自己的作品、演出造型、特別是一些自己創新的而且在傳統舞臺看不到的東西,利用這些非常規的、有別于傳統的東西,引起大家的興趣,拉近與戲迷們的距離,通過這種方式聚集自己的粉絲,擴大自己的影響,達到推廣宣傳自己的目的,同時也推廣、宣傳、弘揚我們的戲曲文化。
3.5 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各類問答類社區宣傳戲曲文化
我們建設戲曲網站、博客的目的是讓盡量多的人訪問以達到宣傳戲曲文化的目的,因此網站建設好以后就需要讓人知道并來訪問,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的推廣功能。大家在利用網絡查找信息時一般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07年第二十次調查報告顯示:搜索引擎以74.8%的比率已經成為中國網民最常使用的網絡服務之一。搜索引擎是指根據一定的策略、運用特定的計算機程序從互聯網上搜集信息,在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后,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字將檢索到的相關信息展示給用戶的系統。百度和谷歌等是搜索引擎的代表。因此我們宣傳推廣戲曲文化,具體到戲曲網站這種載體,就必須讓搜索引擎能夠很容易的搜索到并呈現給用戶。在國內,比較出名的問答類社區有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百度百科、天涯問答、新浪愛問、搜搜問問、天涯來吧、奇虎問答等。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很多質量較高的戲曲知識類的問答,充實到前面提到的這些問答社區中,并且在回答的內容里提及我們的戲曲網站、博客,比如“詳細內容可以到某某戲曲網站查看”、“請參見某某博客”等。這樣,網絡用戶在搜索戲曲相關內容的時候,我們設計的問答就很容易通過搜索引擎呈現在他們面前,在他們閱讀這些問答的時候也就看到了我們的戲曲網站的“廣告”,從而有可能進入戲曲網站瀏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強我們的戲曲網站在網絡上的推廣,同樣也就宣傳推廣了戲曲文化。
4 結語
綜上,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經歷了新興媒體的沖擊,其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我們應把握機遇,在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充分認識并發揮新興媒體的優勢為戲曲文化傳播服務,相信一定可以使我們的戲曲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fzzx/qwfb/.
[2]韓晗.傳統戲曲如何實現與互聯網傳播的聯姻[J].戲劇文學,2008(10).
[3]佟亦冰,韓樹軍.媒體變革時代的傳統戲劇發展分析[J].媒體時代,2011(12).
[4]陳寧,楊為民.數字藝術技術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應用[J].華章,2011(9).
[5]張庚.戲曲藝術的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J].中國戲劇,1992(1).
[6]秦姜,葉欣.新媒體傳播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09(10).
作者簡介:邱建波(1975-),男,四川彭山人,陜西師范大學遠程教育學院技術部主任,工程師,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應用與網絡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