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志 李松艷 楊國清
摘要:人類社會發展在經歷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深遠影響。隨著環境的惡化,人類生存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人們普遍關注。本文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下,承德在轉型升級中應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產業承接低碳城鎮產業集群綠色崛起
0 引言
承德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獨特的區位特點,承德生態環境對我省及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承德作為河北省首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始終堅持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確保我市生態環境的建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承德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根本要求
人類生存,首先需要解決人類需求與供給的基本問題,也就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問題,是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馬克思歷史唯物論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辯證統一。
1.1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統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人類先后經歷了“以采集現有的天然產物為主”的蒙昧時代;“學會經營畜牧業和農業”的野蠻時代以及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的文明時代。特別是人類的三次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形成了近代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工業化后期,各國調整產業結構,恢復社會經濟發展。回顧人類技術革命的發展脈絡,前瞻新的技術革命,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抓住難得機遇,中國將走出一條新型生態文明現代化之路。
1.2 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工農業的大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由于自然資源遭受不合理的開采以及生活性廢棄物不斷進入環境,嚴重污染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使正常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類生存的社會生態系統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惡化主要表現為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和霧霾、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環境問題。資源枯竭主要表現為森林的消失速度,可利用資源的消耗,水資源缺乏等問題。
因此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代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到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環境治理到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立國向文明立國、工業化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單純環境治理向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轉型。
1.3 生態文明建設的簡要歷程
20世紀70年代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現代社會和現代人已經陷入一場嚴重的生態危機、道德危機和社會危機,人類傳統的發展觀和文明觀面臨嚴峻挑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可持續發展思想由共識變成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生態文明應運而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公眾意識、執政理念、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識,學術界對生態文明的理論范疇與實踐方向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圍繞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
中國領導集體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的理解和認識越來越科學和全面,自十六屆三中全會胡錦濤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之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實踐發生了質的變化,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報告中重點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做了重大部署。
2 產業轉型升級,綠色崛起是推進承德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
京津冀地區的河北從上世紀90年代實施兩環戰略、一線兩廂戰略、打造沿海隆起帶等重大發展戰略。近20多年的時間里,河北省在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上科學實踐探索,時代要求河北省及承德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綠色崛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1 生態產業承接問題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發展戰略機遇下,承德要依托資源區位優勢,以創新的理念應對產業承接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由于內外多重環境影響,面對產業大轉移形勢,我市承接產業轉移主要模式可分為:①成本降低型。充分發揮承德要素成本優勢,如勞動力、土地、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等,打造冀北物流產業中心,綠色深加工產業。②資源利用型。利用承德特有資源,打造旅游產業生態化;釩鈦制品向科技要效益;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新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經濟林、生態林、草場資源的深度開發,向生態要效益。利用當地資源設立研發基地,吸引京津高科技人才。③市場開拓型。利用承德區位、交通優勢,加強與京津的全方位合作,實現綠色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產業鏈條的對接,創建京北綠色產品交易市場,加強區域市場建設,實現對各縣區的輻射帶動作用。④集群吸引型。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引進大型生態企業的同時,做大做強承德特有的綠色企業,形成生態產業化發展,品牌化發展,以實現配套產業的完善。⑤策略投資型。在國內產業大轉移、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機遇下,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既要靠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吸引投資又要靠環境(生態環境和政策環境)吸引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軟環境建設力度。
2.2 產業園區問題
承德市的承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承德張百灣新興產業示范區、承德六溝新興產業聚集區和承德鳳山新興產業示范區雖然初具規模,但從世界產業園區發展模式的變化來看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園區的帶動輻射功能。主要實現幾個轉變:①實現商業模式變化: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向知識密集的轉變。②實現工作方式變化:簡單的勞動-提升勞動技能-良好的形象和環境吸引投資-生活學習工作娛樂一體化的生活方式轉變。從工業為主+簡單的生活配套發展到商業與工業的協同發展。③實現園區形態變化:大型低密度工業區-組建工業組團,開發密度不斷提高向科技園、服務園、生命科學園、科學企業家園、信息園的轉變。④實現規劃理念變化:工業區內容納的用地類型越來越豐富。路網更考慮步行者以及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更強調人性化的設計,更多綠地和商業設施為勞動者服務。⑤建立新型產業園:實現研發設計、加工組裝、營銷服務的產業化。
2.3 低碳生態城鎮問題
承德低碳生態城鎮建設支撐點主要考慮幾個方面:①能源綜合利用。利用承德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優勢,實現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供應,加強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形成“零碳排放區”,并倡導“零碳排放”的生活方式。②綠色交通體系。充分考慮承德山區特點,建立公共交通和一體化交通體系,電動汽車,自行車和步行等人性化交通設計。優化交通空間,實現綠色交通、低碳交通,打造良好交通環境。③綠色可持續的城市規劃。綠色建筑必須考慮地熱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等技術應用,綠的設計與建筑設計相統一。充分發揮承德市水資源優勢,加強水資源的科學規劃,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循環利用,構建安全、高效、人水和諧的健康水系統。倡導土地混合利用,在建筑容積率一定的條件下,允許用戶將有關聯的項目放在同一地塊上。通過地下空間的整體設計來實現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實行舊城改造填充式開發,加上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立體農場的開發。實行以生態環境績效為原則的規劃管理新方法。④完善基礎設施。垃圾處理一定要減量、分類、再利用。合理分配道路空間資源,優先布設公交、步行和自行車設施,逐步推廣生態環境效益好的技術和產品在道路建設和改造中的應用。加強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綠化配置。⑤創新城市治理。低碳城市與生態城市、綠色城市在內涵上有著比較緊密的關聯性。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改變生活方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⑥打造知識基礎設施環境。通過電訊和IT服務業的開放,建立信息基礎設施,擴展互聯網接入,促進信息與通訊技術在整個經濟中更多地應用。
2.4 綠色產業集群問題
優先發展高端旅游服務業。建立旅游營銷聯盟,拓展境外客源市場。加快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以發展節能環保設備、智能化儀器儀表、汽車零部件、自動輸送機、礦山采掘、石油機械等為重點,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精品化、系統化、高端化、集團化方向發展。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加強與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建設環首都科技成果孵化園區,爭創省級重大創新基地。推動建設承德國家級大型數據中心。
3 結束語
承德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發展機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科學利用承德自然資源(山水林石路)和社會資源(人文精氣神),發揮承德的區位和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發展環境與生態環境,樹立市場、品牌、成本和效益觀念,堅持三嚴三實的工作精神,規劃設計環境高品質、項目高科技、設施高檔次、人口高素質、服務高水平。營造人與自然、家庭、身心、物質與精神和社會和諧環境,最終在3.9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現美麗幸福承德。
參考文獻:
[1]趙建軍.論生態文明理論的時代價值[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04).
[2]王世誼.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時代意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04).
[3]黃海東.談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與意義[J].商業時代,2009(01).
[4]劉昀獻.論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04).
[5]劉福森.尋找時代精神家園——兼論生態文明哲學基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1).
[6]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周生賢:積極建設生態文明[N].人民日報,2007年.
[7]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建軍.生態文明建設芻議[N].中國文化報,2008年.
[8]中國共產黨十八大、第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9]承德市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承德統計年鑒.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課題《關于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主持人:孟凡志,立項編號:HB13SH002。
作者簡介:
孟凡志(1970-),副教授,中共承德市委黨校市情教研室副主任,從事承德市情研究,區域經濟及承德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發表多篇承德市情論文及多項承德市情課題研究;李松艷(1970-),副教授,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就業處副處長,主研方向: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